【經濟日報╱社論】
2014.12.26 02:21 am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提格里茲在美國《名利場》雜誌2015年1月號(提前出版)發表文章《中國世紀從2015年開始》。文章指出,在書寫2014年的歷史時,需要留意一個幾乎被忽視的重大事實:2014年是美國能夠號稱自己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最後一年。中國經濟以拔得頭籌之勢進入2015年,並很可能長時間執此牛耳。
史提格里茲說,世界銀行根據「購買力平價」方式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將以遠遠超乎所有人預料的速度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此一目標即將於2014年底實現。
或許以「購買力平價」方式計算的GDP尚不為一般人廣泛接受,中國大陸官方也予以排斥,即使如此,但GDP之外,也有愈來愈多的類中國世紀現象在最近頻繁出現:
—國際外交方面,從中國作為主場的北京APEC峰會,到緬甸舉行的東盟峰會,再到澳洲舉行的G20峰會,中國領導人的鋒頭,獨領風騷;習近平上任兩年以來,累計出訪了30個國家,遍及七大洲、三大洋,從大國到新興國到太平洋小國,可謂縱橫捭闔。
—氣勢方面,開始積極主導議題:倡議與建立亞太自貿區、金磚新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開發銀行、一帶一路等,甚至引導及設定規格,如高鐵出口、浙江烏鎮舉行世界第一屆互聯網大會等。
—這一切靠的都是綜合國力。經濟上,除了GDP即將超美,2014年中國GDP已是日本的兩倍,出口額、貿易額、製造業、外匯儲備等,都是世界第一;軍事上,在東海中國已有針對美國介入的反介入能力,中國也在南海填海擴島。在印度洋廣設海港,甚至開始在西非的納米比亞興建港口;另外,也即將在泰國及尼加拉瓜分別開鑿兩條新運河。當然,也包括在太空領域的成就及深海科研領域的表現等,均已位居世界前段班。
如何解讀中國這近乎井噴式的全方位各領域的表現?其實並不困難,因為除了近200年,中國從來就是第一,也就是史提格里茲說的,「中國回到了它在人類歷史上大多數時間裡所占據的地位」。他所說的「大多數時間」,準確的說法是「人類3,000年歷史或30個世紀中的前28世紀」。
這裡,有三個問題需要處理:一、中國為什麼從來就是世界第一?二、為什麼從來第一的中國近200年卻急轉直下?三、為什麼近30年又谷底翻升,重新崛起?
先談第二、第三個,再談第一個。為何從來第一的中國國運會急轉直下,是因為中國在近幾百年中連續錯失了海洋、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三個寶貴機遇,因而被抓住這三個機遇的近代九個海洋強國(葡、西、荷、英、德、法、俄、日、美)輪番欺壓。
其次,為什麼近30年又重新崛起,正是因為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抓回了市場經濟及工業革命,而現在的習近平正在抓回海洋強國機遇。
至於中國為什麼從來就是全球第一,是因為中國從來就是市場經濟,意思是政府除了極少數經濟活動如鹽、鐵專賣、統一貨幣等之外均開放民營,對市場價格並不干預,最多是徵一些必要的稅賦及設平準基金,但必須補充一點,市場經濟並非放諸四海而皆有用,必須配上中國擁有的另兩個條件,即勤奮的民族性及巨大的人口規模,才能起大作用。
抓住了三個寶貴機遇的英國,在拿破崙戰爭及鴉片戰爭先後打敗了法國與中國後,稱霸全球,版圖橫跨全球四分之一,時間約100年,是謂英國世紀。19世紀末,美國GDP超過英國,但英國霸主地位完全被美國取代則是20世紀二次大戰之後的事。所以,20世紀是美國世紀,特別是1991年拖垮蘇聯之後,而那時中國剛開始啟動改革開放,所以美國獨領風騷,顧盼自雄。
進入21世紀,現在,中國世紀現象已然萌現,但21世紀會不會真的成為中國世紀,不能只看GDP,還要看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在內的全面深化改革,及能否在文化、思想及意識形態各方面獲得更大的解放,及如何處理好國際特別是與美國的關係而定。這些條件能否具備也決定了「2015:中國世紀元年」後面跟的究竟是一個「!」或是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