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 2008.08.21 03:03 am
全世界都在談北京奧運,台灣也是。話題包括:開幕表演的高下如何?或此次奧運將是中國經濟的資產或負債?或北京奧運是否淪為納粹奧運的翻版?見仁見智,不一而足。
這類議論的共同觀點是:此次京奧不只是一場運動盛會,且是中國精心設計的形象工程,也可能是中國未來走向的指標。
張藝謀的開幕式引發見仁見智的評論,可為佐證。讚譽者說,真是「大手筆」;批評者則稱,若為整個節目取個名字,就叫做「一堆人」。最可玩味的是,西方輿論對於張藝謀敘述的「中國故事」,似乎有一種「皇帝新衣」的鑑賞觀點,就怕被說成「不懂東方」;但不少中國網民,卻對張藝謀不斷強調「中國人多得像螞蟻」的手法感到羞辱惱怒;「多」與「螞蟻化」,用電腦動畫表現即可,如今卻是動輒幾千真人演出分毫不差的制式化動作,這也許是中國的專長,卻也正是有些中國人覺得無以驕人之處。
不說別的,只對一個張藝謀,就會有這類言人人殊的評價;這些迥然而異的議論,其實顯示出對中國不同的理解或期待。
不過,對中國大相逕庭的評價,並非自今日京奧始。二十年來,有人說,中國如睡獅初醒,如巨人崛起;有人則倡「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如今,胡錦濤在北京主辦奧運,不少人又將之與希特勒在柏林主辦奧運相比;這兩場奧運相距已七十二年,這類評論應當視為客觀的歷史預言,或者只是一廂情願的政治詛咒?
歷史有如張藝謀演示的大卷軸,我們很難料定尚未展開的未知部分。但是,胡錦濤等人與希特勒等人不一樣,二十一世紀的世界與上世紀三○、四○年代的世界不一樣,中國人與德國人也不一樣;所以,北京奧運恐也未必會如希特勒的納粹奧運一樣。
主要的原因是:德國人在還來不及自我反省及反對希特勒之前,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已經覆亡;但是,今日的中國,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知道了獨夫的瘋狂,與群眾的癡昧),看見了「蘇東波」(體認了國家分裂的危機),也走過了六四(至今已有十九年的回味),中國還會不會出現希特勒(毛澤東也已三七開)?中國人還會不會變成紅衛兵(溺死在紅海洋)?答案是未必。因為,希特勒與德國人來不及後悔,但中國仍有反省的機會。
不說別的,只看中國網民評論張藝謀的開幕式,即知他們未必喜歡張藝謀所表現的「原子化」、「螞蟻化」的中國與中國人;因此,有人若認為胡錦濤的奧運只是希特勒奧運的翻版,或許未必能影響中國內部的未來演化,卻有可能被自己一廂情願的認知所誤導。
例如,李登輝對內倡導「中國崩潰論」,對外主張「中國威脅論」;這是他「戒急用忍」及轉向台獨的主要論述基礎;但多年來中國的變化卻未以李登輝的意志為移轉。由此可知,台灣必須注意中國的變化,但若一味將中國比擬成希特勒的德國,並向牛角尖裡鑽去,則恐有自我誤導的風險。
回頭再說張藝謀。整場開幕式只是要說出一個「和」字。三十年前,文革批孔揚秦;如今三十年後的京奧,卻以儒生擊缶開場,更以三千羽冠儒袍的孔家弟子來象徵中國的正統;北京要藉這場奧運,對外說「和平崛起(發展)」,對內說「和諧社會」。當然,世界和中國,都未必會照張藝謀的劇本演出;但是,至少在北京奧運的「和」,與希特勒奧運的軍國思維之間,畢竟不宜牽強附會。因為,希特勒的納粹是軍國主義主導,如今中國的改革開放,相對而言,則是人性與民力的釋放。
其實,中國「和平發展」的主要變數是台灣,亦即所謂的「不承諾不使用武力」。然而,在「和字當頭」的大趨勢下,近年兩岸走向「維持現狀/共創雙贏」的道路,北京也可說是漸漸改變了對台海的思維。因為,北京若對台動武,必將對內及對外自毀了這個「和」字,後果不堪設想、不可收拾。
看來,北京奧運與希特勒奧運未必能夠相比,世人恐亦無人會希望京奧竟變成希特勒納粹奧運;更重要的是,台灣的政治人物,也不宜將兩岸關係建立在京奧有如希特勒納粹奧運的想像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