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3 中國時報 【朱建陵/台北報導】
八月廿三日,北京奧運閉幕的前一天,英國《泰晤士報》刊出評論員佛萊契(Martin Fletcher)的文章〈中國夢已取代美國夢〉。這篇文章並不企圖為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擦脂抹粉,主要是對西方媒體的中國報導進行反思。
作者同意,西方媒體的中國報導內容多數是正確的,包含中國人民是不自由的、異議聲音是遭到打壓的、幾億廉價勞動力是遭到剝削的、中國政府是獨裁的。但另一方面,作者也為中國提出辯護。
中國夢已取代美國夢 首開先例
據指出,西方媒體的中國報導沉浸在打擊異議者、互聯網檢查、汙染等問題中。這些批評都是對的,但沒有準確地把中國報導出來,沒有看到中國城市及偏遠農村在改革開放之後的積極改變。
依據西方媒體原先的假設,為大陸百姓民主權利發聲的報導,理應得到大陸民主派的歡迎,但實際結果並不如預期。在北京奧運因西藏騷亂問題而鬧得紛紛擾擾之際,《德國之聲》爆出了「張丹紅事件」。
四十二歲的張丹紅出生於北京,留學德國,一九九○年進入《德國之聲》,二○○四年晉升為中文部副主任。事件的原委,是張丹紅參加德國電視節目訪談,發表了許多被視為「親中」、不符合《德國之聲》價值觀的論點,遭《德國之聲》暫時停職。此事件的背後,有許多問題值得探討,其中之一,是「誰把張丹紅推到西方的對立面?」
張丹紅在「六四」後不久進入《德國之聲》,十八年後得到晉升,工作績效得到肯定,而她的意識形態,推測也與《德國之聲》接近。直到今天,網路上還能找到許多張丹紅與大陸海外民運人士一起參加活動的照片。
指稱未準確報導中國改革變化
但北京奧運期間,張丹紅卻在德國媒體上發表了許多被視為「親中」的言論,包括西藏語言文化遭到破壞「不是真的」;西方關於北京奧運與中國民主的討論「是由無知和偏見導致的,中國不應該因此受到懲罰」。
直到現在,德國媒體還沒對「張丹紅事件」作反應,一些大陸海外「持不同政見者」已經提出了看法,認為張丹紅「轉向」的原因,就在西方媒體對中國新聞、尤其西藏問題的報導錯誤太多,而這些錯誤,經常反映出西方媒體以價值代替查證的高傲心態。
在《德國之聲》之後,炮火轉向了《BBC》(英國國家廣播公司)。一位一九九○年大學畢業、經歷過「六四」洗禮、對西方民主價值充滿崇敬的大陸留學生,月初給《BBC》寫了一封信,題目是〈西方媒體應當如何面對改革中的中國〉,信中對包含《BBC》在內西方媒體的中國報導提出了強烈批評。
該信作者「中國李先生」說:「西方媒體可能並沒有意識到,你們正在失去中國!你們正在失去中國年輕一代對西方的崇拜和信任,而將他們推向民族主義立場。」末了,「中國李先生」提出挑戰,看《BBC》敢不敢一字不刪發表。
中國李先生投書 引發激烈討論
《BBC》接受了挑戰,結果引來了一場爆炸似的討論,支持「中國李先生」的有之,反對的也有之。不過,這些支持與反對的聲音,絕大多數來自中國大陸,《BBC》反倒像一個旁觀者,或許主事者還在思考。
但西方媒體的反思,並不代表東風壓倒西風、「中國價值」戰勝「西方價值」,這只是西方媒體自身的檢討與修正。那些張開大旗支持張丹紅、批判「西方價值」的大陸媒體,可能連反思的胸襟都還不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