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環球點滴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2008中國年 躍登世界舞台中央
 瀏覽50,569|回應346推薦4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一杯飲料
大同
藍海翔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2007.12.25 03:06 am 
 
廿四日上市的美國新聞周刊以「中國崛起」(What's Next: China)為封面故事,指出中國成為全球超級強權不再是個預測,而是事實,中、美兩國必須妥為因應此一事實。

北京奧運 等待已久的派對 

新聞周刊在「一個強悍又脆弱超級強權的崛起」的專文指出,2008是美國總統大選年,但大部分國家地區則視2008為中國躍登世界舞台中央的一年,奧運會是中國等待已久的亮相派對。

中國去年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已大,是自1930年以來,首次超過美國的國家;不論在貿易、暖化、蘇丹達富爾或北韓問題,中國變成一個新關鍵因素,缺了它就不可能達成永久的解決方案。

蘇珊‧謝克最近在新書「脆弱的超級強權」中指出,一般美國人不認為中國是脆弱的,反而中國人並不自認為是超級強權。但中國兩者都是,且其脆弱與崛起有直接的關係。

地方坐大 政治改革很重要 

北京政權主要的問題是逐漸失去對地方的控制權,中央的指令常被各省忽略,貧富懸殊也加大。解決之道在於政治改革,但高層對改革仍莫衷一是。

世界秩序 很適合和平崛起

有專家指出,歷史上新強權的崛起會引起國際秩序失衡,造成強權之間的衝突,甚至戰爭,因而中美衝突不可避免。但也有專家表示,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強權時,並未引起戰爭。中美兩國經濟領域的衝突和競爭無可避免,但是否會惡化,主要取決於華府與北京未來十年的政策選擇。

普林斯頓大學的艾肯貝瑞指出,目前的世界秩序是整合、有規則、基礎深廣,非常適合中國的和平崛起,中國也可在參與此秩序中獲得經濟利益。

中美之間存在和平與合作的條件,但也有製造對立的因素。中國的力量增長,民族主義情緒也在高漲,這將在奧運充分展示,北京權貴認為美國希望中國不利,慣於獨霸的美國也不習慣與人分享權力,或遷就另一個強權的利益。某些引爆點,如人權、台灣問題或一些不可預見的事件,在互不信任和兩國人民都有意表示強硬的氣氛中,可能擴大。

如何因應 美國嚴肅的一年

新聞周刊表示,2008年是中國年,也應該是美國制定出嚴肅的長期中國政策的一年。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594961
 回應文章 頁/共3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中國躍升為中低收入國家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編譯朱小明/報導】 2009.09.10 05:08 am 
 
大陸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報告指出,按照世界銀行標準,去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為二七七○美元,已脫離低收入國家行列,躍升為中低收入國家。

但北京專家指出,中國與世界公認的發達國家,仍有一百年差距。

國家統計局報告說,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以每年平均百分之八點一的速度成長,六十年內經濟總量增加七十七倍,去年躍升世界第三位。中國去年GDP為三點八六兆美元,相當於美國的百分之廿七點二、日本的百分之七十八點六;而中國外匯存底則是六十年前的一萬四千倍,達世界第一的一點九四兆美元。

世界銀行以人均國民收入為標準,把各經濟體劃分為低收入、中低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國家四類。據世銀統計,一九七八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一百九十美元,相當於世界平均水準的一成;去年達到二七七○美元,比率升至百分之卅二點三,在世銀兩百零九個國家和地區中,名列一百卅。

香港「文匯報」報導,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指出,中國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水準都飛躍成長,才能步入中低收入國家行列;中國人均收入和世界平均值仍有差距,仍屬開發中國家,而且還是中等偏下的開發中國家。

何傳啟說,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去年達到二七七○美元,而世界平均值在二○○六年即達七四四八美元,和真正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經濟現代化水準的差距大約是一百年。

北大經濟學院院長劉偉認為,若未來中國經濟成長能夠保持每年百分之七左右,人均國民收入可望在卅年內,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607254
「中國時代」比預想來得更快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朝鮮日報中文網 2009/08/27  
 
【朝鮮日報/記者李泰勳/朝鮮日報中文網提供】
據分析認為,中國經濟憑藉其高速增長的勢頭帶領世界經濟擺脫經濟危機,因此,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日子將很快到來。這種主張現在已經越來越有力。就在2、3年前還有很多人預測說,以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為準,中國經濟規模超越美國的時間是2050年前後。但是此次發生經濟危機後,眾多專家將這個時間提前。

位於紐約的瑞士信貸集團首席研究員尼爾‧索斯接受《紐約時報》(NYT)採訪時表示:「此前向著中國等亞洲地區慢慢東進的世界經濟重心通過此次經濟危機經過了一大轉捩點。」

《金融時報》(FT)8月25日報導說,中國今年上半年的出口額達5217億美元,超越出口額為5216億美元的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中國今年上半年的房地產交易額達312億美元,比美國(162億美元)和英國(137億美元)之和還多。國際經濟調查機構「HIS環球透視」本月初預測說,中國到2015年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國家。從目前的情況看,幾乎所有領域的經濟指標都在飛速前進的中國將超越原地踏步的美國。

世界經濟擺脫危機的形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花旗集團研究員邁克爾‧桑德斯表示:「二戰以後,每逢世界經濟擺脫低迷局面的時候,都是『火車頭』美國領路,歐洲和其他國家跟隨在後,但是現在,通過對西方貿易順差積累巨額資金的中國和亞洲則發揮著擺脫危機的中軸作用。」中國政府今年上半年釋放了7.37萬億元人民幣的新增貸款,同時開始執行規模達4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扶持方案。一度跌至每桶50美元以下的國際油價漲至70美元以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企業和民間需求增加。

歐洲和日本企業也開始將目光從美國內需轉移到中國內需上。日本今年上半年的對華出口額達465億美元,首次超過對美出口額(405億美元)。

德國出口協會國際部主任納格爾表示:「目前正通過同中國之間的交易填補在同美國之間的交易中失去的東西。」美國的對華出口也從今年1月的41億美元增加到6月的55億美元。暫時可以說是沾了中國的光。

但也有人認為,政府主導的中國經濟復甦趨勢是隨時可能崩潰的「泡沫」。《金融時報》8月25日分析說,釋放到中國市場上的大規模資金偏重於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事業,從而使同民間領域之間的不均衡狀態不斷深化,而且,其中20%湧向股市,30%湧向房地產,形成資產泡沫。

中國鐵道部計畫投入2萬億元人民幣將目前為8萬公里的鐵路進一步擴建2萬公里;交通部已著手修建規模達7000億元人民幣的111條高速公路。但是,國有企業主導的建設事業創造工作崗位的效果並不明顯,而且很難收回投資成本。中國投資銀行一位有關負責人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指出:「通過新增貸款釋放的資金幾乎沒有流向實體經濟。」相反,經濟雙週刊《財富》在將於31日出版的最新一期中指出:「到2020年,中國將具備四通八達的世界上最快、最龐大的高速鐵路網。這將超越趕超發達國家的意義,具有真正飛躍的歷史意義。」據分析,構建基礎設施本身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因素。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肯尼士‧羅格夫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中國的真正挑戰是(當前這種增長)以後的階段。如果美國和歐洲的消費得不到恢復,中國和亞洲是否擁有代替方案,令人懷疑。」

【2009-08-26/朝鮮日報中文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89343
超越德國 大陸成全球最大出口國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綜合報導】 2009.08.26 04:41 am
 
中國大陸上半年出口貨物總值達5,217億美元,超越德國1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圖為南車株洲電力機車工人正在檢測轉向架。
新華社

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報告指出,今年上半年,大陸出口貨物總值達5,217億美元(約新台幣17.1兆元),德國為5,216億美元,大陸暫時以1億美元的微幅差距,擠下素有「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之稱的德國。

WTO周一發布報告表示,今年前六個月,大陸出口了價值約5,217億美元的商品,德國的出口總額是5,216億美元。

德國從2003年起,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國,大陸上半年暫時擠下德國,但能否從年中贏到年尾,深受外界關注。

路透報導,去年因為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產,全球信心為之崩潰,德國出口業也大受打擊,不過,從6月起,德國已出現強勁復甦的跡象:今年6月,德國出口雖較去年同期相比衰退22.3%,但卻比5月大幅增長7%,

根據大陸海關總署早前公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大陸出口疲態盡露,和去年同期相比,出口跌幅高達21.8%,創下多年來罕見的最深跌幅。

進入7月後,大陸出口跌幅雖然也達22%,不過,7月當月出口值卻創下年內最高、首次突破千億美元,來到1,054.2億美元,也讓不少大陸經濟學者認為,下半年大陸出口表現應該會每月漸漸好。

在WTO公布這項報告後,路透採訪WTO首席經濟學家Patrick Low看法認為,單從半年報,還難以估計鹿死誰手,他形容,這場比賽大家都咬的很緊。不過,從兩國目前呈現的小幅拉鋸來看,決定最後勝負的關鍵,恐怕不只是要比出口量,匯率也可能成為勝負關鍵。

他強調,目前還難斷定兩國全年的出口量,但從匯率來看,強勢歐元的確有助德國先馳得點。

去年全年,大陸出口值達1.428兆美元,德國則是1.465兆元,外界從去年起,就密切關注,大陸何時會取代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7月底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為115.75,較6月貶值0.5%,2009年以來累計貶值4.7%。

從人民幣預期走勢來看,大陸在追趕德國之戰中,較不具備匯率優勢,恐怕必須得靠「量」的全面提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86247
大陸消費市場 將成全球三大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記者林庭瑤/綜合報導】 2009.08.22 04:41 am 
 
全球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昨(21 )日發布最新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大陸經濟重點從「重工業、出口型」轉向「服務業、消費型」,預計到2020年中國個人消費將超過2.5兆美元,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消費市場。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積極消費:釋放中國的消費潛能」最新報告指出,2007年中國個人消費總額達到8,900億美元,已成為繼美國、日本、英國和德國之後的全球第五大消費市場。但是,中國的消費需求還沒有完全釋放出來,消費占GDP的比重僅為36%,只有美國的一半和歐洲、日本的三分之二。麥肯錫認為,到2025年中國內需消費市場規模將達8到15兆元人民幣,此一金額將略微超過法國一年GDP金額。

報告指出,未來十年間,中國呈現多元化發展,擴大公共部門投資、民間消費,中國市場占全球消費比重將由9%,成長到2025年11%到13%。

中國政府正採取一系列刺激消費政策,經濟發展從「重工業、出口型」轉向「服務業、消費型」。到2025年,中國個人消費占GDP的比重可望超過50%,中國經濟也將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報告參與者之一的麥肯錫上海分公司資深董事華強森認為,中國經濟若轉型成以消費者為中心,將比當前經濟發展模式更有效分配資源,創造更多工作機會,更公平分配增長效益,以及實現更迅速的增長。

他說,由於中國對外貿易順差縮小,中國個人消費為全球增長帶來更多貢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81031
中國大陸提前竄出頭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8.13 06:22 am 
 
中國大陸多年來經濟快速成長壯大,但其在國際的發言與其實力顯不相稱。自3月底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於G20會議前,拋出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議題後,大陸在各項國際會議不僅緊握發言權,而且有主導的意味。甚至G20會議在倫敦召開時,外界關注的目光放在中國與美國(G2)雙強會面,以及最近召開的「美中戰略暨經濟對話」,儼然G2的地位已在急速形成。顯示金融海嘯後,中國大陸已提前竄出頭。

大陸經貿實力受到國際重視日益升高,尤以美國總統歐巴馬對中國大陸的尊重與重視,最具代表性。4月1日歐巴馬前往倫敦參加G20會議前,分別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俄羅斯總統麥維德夫舉行雙邊會談,會後美俄發表一份空泛、對各項議題各自表述歧見的聯合聲明;但美中各自發表的聲明,方向與目標明確而具體;如,將布希時代的「戰略經濟對話(SED)」與「資深官員對話」,改為「美中戰略暨經濟對話」,且提高其層級,並決定今夏舉行第一回合對話。這可看做歐巴馬新政府有意強化美中關係的重要指標。

據參與歐胡會的大陸資深官員會後透露,歐巴馬在會中表示:「美中若不合作,任何全球議題都解決不了。」正遭外界質疑時,歐巴馬復於5月1日說:「中國是國際社會重要的領導者,不是具有威脅性的敵人。如果沒有中國,就不可能處理好國際問題。」7月底「美中戰略暨經濟對話」舉行,美方除由國務卿希拉蕊主持外,歐巴馬還親臨開幕式致詞,表示:「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將形塑21世紀,其重要性不亞於世界上任何雙邊關係,……兩國更應強化雙邊合作,以積極作為恢復經濟成長,……大國的權力競爭不再是零和遊戲,必須分享包括安全在內的各種進步。」歐巴馬此一舉措,殊屬罕見,凸顯其對美中關係的重視。

除美國外,其他很多國家亦表示重視與中國的關係。這些國家之所以如此,不僅看到中國大陸近年來經濟的壯大,更關注大陸未來扮演的角色。2000年大陸出口排名全球第七,2007年竄至第二,僅次德國;今年全球出口大衰退,但德國衰退程度超過大陸,估計下半年大陸出口即可能超過德國,成為第一大出口國。

再看大陸GDP,2000年時排第六,當時大家預估大陸要趕上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可能要到2030年以後,甚至要到2050年;但到2007年大陸GDP超過德國,僅次於美、日。去年本報預測,大陸GDP可能2011年趕過日本,2025年達到美國水準。但經過此波金融海嘯後,我們重新估測,大陸明(2010)年即可超過日本,達到美國GDP水準可能提前到2022年;以個別國家言,屆時中國大陸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未來十年大陸將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的動力。

由於金融海嘯的衝擊,未來十年世界經濟板塊將加速向大陸轉移,大陸與歐盟、美國三足鼎立逐漸形成。台灣是小型經濟體,自然資源貧乏,國內市場狹小,依賴出口才能維持適度的成長。面對後金融海嘯時代,台灣勢必要與一個大經濟載體密切合作,方能生存、繁榮滋長。未來全球有資格成為大經濟載體的,祇有歐盟、美國與大陸。不論從地理區位、人文習慣、資源與市場,大陸都是我們未來最好經濟合作夥伴。政府現正推動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方向正確,但還應積極與歐盟、美國、東協、日、韓簽署ECFA或類似FTA的協定,完成全球布局,在未來激烈競爭的世界市場,方不被邊緣化,且能立於不敗之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67937
中國6年後 躍製造之王?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2009.08.04 03:54 am 
 
華爾街日報三日報導,中國可能比預期提前幾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製造國,但這項趨勢的真正意義何在,則引起經濟學家的激辯。

走在任何一家美國零售商店的通道,放眼望去都是「中國製」貨品,購物者可能會覺得中國早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製造國。但實際上,根據○七年的統計,美國在世界製造業的占有率是百分之廿,中國只有百分之十二。

不過,這項差距正迅速拉近。經濟預測機構「環球透視公司」表示,若以生產的實質加值(value-added)計算,中國可望在二○一五年時超越美國。以加值作為衡量基準,可以避免重複計算生產過程中每一個階段所創造的價值。

兩年以前,環球透視還預測,中國可在二○二○年成為世界最大製造國,去年已把超越的時程提前到二○一六或二○一七年,現在更再提前到二○一五年。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貝拉維希說:「美國製造業最近的嚴重衰退,讓中國可以比預期提前幾年超越美國。」

很多經濟學家強調,美國製造業的萎縮是正常的經濟演進過程,早在中國崛起成為世界製造基地之前,就已存在這樣的趨勢。

根據他們的觀點,拋棄低技術就業、轉而創造精選的高科技工作,是必然發生的健康趨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54989
想像不到的中國規模 1,338,613,000人創造的震撼數據
推薦1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一杯飲料

‧遠見 2009/07/31 
 世界上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人是中國人。大陸人口總數13億3861萬3000人(2009年7月估計值),相當於世界人口總數的19.7%,是台灣人口的58倍以上,更是全球最多人口的國家  
 
【撰文/黃浩榮】

●世界上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人是中國人。大陸人口總數13億3861萬3000人(2009年7月估計值),相當於世界人口總數的19.7%,是台灣人口的58倍以上,更是全球最多人口的國家

●可勞動人口全球最多,15歲~64歲的可勞動人口達10.7億人,是台灣的74倍

●1978~2008年平均經濟成長率9.8%,同期經濟表現居世界第1

●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1億人,老人人口世界排名第1,是台灣的45倍

●大陸一個城市可以抵一個國家。第一大城上海市的GDP(2008年)達人民幣1兆3698.15億元,相當於烏克蘭全國GDP,同時是台灣GDP的1/2

●2008年底外匯存底1兆9460億美元,全球外匯存底最高,是台灣的6.7倍

●2008年外商直接投資金額(FDI)924億美元,約占全球FDI的6%,為台灣的12倍

●大陸是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國家。人口超過100萬人的城市多達118座;人口400萬以上的城市達13座。台灣僅台北市唯一超過200萬人

●中國高速公路總長度5萬餘公里,長度排名世界第2,為台灣高速公路的50倍

●全球第三大經濟體。2008年中國GDP產值為人民幣30兆670億,僅次於美國、日本,是台灣GDP的11倍

●2008年經常帳(current account balance)順差達4261億美元,世界第1,為台灣的17倍

●2008年中國手機產量5.6億支,占全球手機產量47.5%,世界第1,是台灣的2倍

●每天原油消費量為788萬桶,占全球每日耗油量約10%,是台灣的8倍以上

●出版電子圖書數量達65萬種,世界第1

●全世界每兩雙鞋有一雙在大陸生產。鞋類產量超過106億(2007年),占全球產量50%以上,世界第1

●2008年中國餐飲業零售額達人民幣1兆5404億,連續18年維持兩位數的增幅,同期成長速度世界第1

●占全球手機用戶三成以上,中國手機用戶6.79億戶,全球最多;是台灣的26倍

●大陸占全球總用電量的1/5,2008年全國用電量3兆4268億千瓦,僅次於美國,約為台灣用電量15倍

●2008年鎢產量4萬3693公噸,占全球產量80%,世界第1

●2008年粗鋼產量5億49萬公噸,占全球產量1/3以上,世界第1

●2008年體育選手獲得120個世界冠軍,包括北京奧運的51面金牌,奧運奪金數量世界第1、奪牌總數世界第2

●茶葉產量占全球總產量1/3,2008年中國茶葉產量124萬公噸、種植面積160萬公頃均為世界第1,為台灣的69倍

●全球每四個網民有一個是大陸人。中國上網人口2.98億。約占全球上網人口的1/4,全球最多;是台灣的17倍

●中國固網電話用戶3.33億戶,占全球電話用戶的26%,全球最多;是台灣的25倍

●吸菸人口3億5000萬人、每年死於吸菸相關疾病人數約100萬人,兩項均為世界第1

●2008年中國電腦產量(桌上型加筆記型)1.37億台,占全球電腦產量超過40%

●菸草產量239.5萬公噸(2007年),約占全球產量1/3,世界第1

●2008年中國汽車銷售量938萬輛,占全球汽車銷量18%,僅次於美國,為台灣的40倍以上

●2008年中國機車銷售量2750.2萬輛,占全球機車銷量54%,世界第1,是台灣的32倍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聯合國統計部、UNCTAD、UNESCO、UNICEF、IMF、CIA World Factbook 2008、世界鋼鐵協會、加拿大豐業資本(Scotia Capital)集團《全球汽車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等。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7月號;訂閱遠見雜誌知識庫;訂閱遠見雜誌電子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51427
WTO:中國今年將成全球最大出口國
推薦1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一杯飲料

‧朝鮮日報中文網 2009/07/24  
 
【朝鮮日報駐巴黎特派記者金洪秀真/朝鮮日報中文網提供】
世界貿易組織(WTO)在一份報告中預測,今年全球貿易額同比減少10%,而中國將超越德國,歷史上首次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世貿組織22日發布了《世界貿易報告2009》。據報告,活力十足的亞洲國家正引領全球貿易的復甦,預計今年中國將超越德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國。去年中國出口總額達到1.43萬億美元,稍稍落後德國(1.47 萬億美元)排在第二。

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德國和中國的出口額同比銳減20%以上。下半年德國出口仍擺脫不了低迷不振,相反,中國呈快速復甦勢頭。世貿組織首席經濟分析師帕特裏克‧洛表示,歐洲經濟表現疲弱,可能會使德國今年的出口落後於中國。

德國出口疲軟是因為受到經濟蕭條的影響,其主要出口產品——汽車的出口同比下降30%,而且東歐國家飽受經濟危機困擾,機械類等生產資料的出口也很低迷不振。

世貿組織預測說,由於全球經濟萎靡不振,世界貿易的低迷局面比預期進一步惡化,因此,今年世界貿易規模可能會比前一年減少10%(原來的預測值為負9%)。這是世界貿易60年來的最大減幅。世貿組織總幹事帕斯卡爾‧拉米22日在新加坡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大會上表示:「現在說復甦為時尚早,但進入下半年以後,由於亞洲國家勢頭良好,所以世界貿易減幅正逐漸縮小。」

【2009-07-24/朝鮮日報中文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42496
中國經濟的三道回馬槍
推薦1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一杯飲料

【經濟日報╱記者/李春】 2009.07.20 03:29 am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上半年經濟數據,各方人士再度指點江山,議論風生。從整體上看,中國經濟果然在「一籃子計畫」力推下,按預定的「保八」路徑在走,經濟復甦增長的大格局,也似在掌握中。

但這個時侯,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依然眉關緊鎖,那些主政官員仍舊語多搪塞。反而是人大、政協的常委聽了政府匯報,有點著急。大數字好,大政策不變,愁什麼、又急什麼?關鍵在,中國經濟又出現了「回馬槍 」現象。

所謂「回馬槍」現象,實際上是指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作為一個大型經濟體,宏觀調控難度很大,北京話說是「按下葫蘆浮起瓢」,這個問題治住了,那個問題又出現了,而且都是殺回馬槍的老毛病。

中共當局為了止住經濟下滑之勢,決定以人民幣4兆元(約新台幣20兆元)巨額投資拉動經濟,再輔之以擴內需、保出口的政策,令經濟不僅不下滑,還保住了較高增長。但任何果斷的決策,都會有副作用,中國經濟目前的「回馬槍」之憂,就是可能出現的副產品。

中國經濟的「回馬槍」現象,至少有三個最值得留意,首先就是通貨膨脹。自趙紫陽被高通脹和搶購風潮埋下下台的導火索後,歷任總理都不再承認中國有通脹這個問題,而只以「通脹風險」、「通脹壓力」代之。今天也如此,不論是政府當局、還是體制內的學者,都堅決否認通脹可能出現。

但在半年就釋放出人民幣7.37兆元(約新台幣37兆元)的貸款規模下,有粗估以千億美元計的熱錢流竄,資產價格應聲而漲,以糧食和農副產品為主的物價出現波動的可能,通脹的陰霾雲已在聚積中。政府當局為了怕經濟再掉下去,只好容忍這種泡沬式通脹。以目前的走勢,通脹的「回馬槍」,來年初會再度殺來。

再一個「回馬槍」,是流動性過剩和經濟過熱。溫家寶兩任總理的上任之初,都在壓經濟過熱;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出現前,當局的 頭等任務是治理流動性過剩。危機來臨,經濟下滑,方針大變,局面改寫。出動寬信貸、大投資後,換來了經濟穩定,也帶來經濟可能局部過熱、流動性再度過剩的「回馬槍」。

可能再現流動性過剩的道理很明顯,是信貸規模前所未有之大,上半年改寫歷史後,下半年再怎麼收縮,信貸規模也會超過人民幣10兆元。而經濟局部過熱已經再現。比如大家都認定,大量信貸流入房地產和股市,其中房地產資金至少流進人民幣3兆元,導致各地出現「地王」、「天價樓」。但如果到廣州看看,會發現那些熱銷的「天價樓」,晚上都沒有一絲燈光,那說明什麼?人人都知。

如果說當局對以上兩條「回馬槍」視若無睹,另一把「回馬槍」就要高度設防,那就是經濟的「二次探底」。

當局以大手筆刺激經濟後,有三種可能:一種是走向復甦,一種是沒有反應,一種是大起之後大落,出現所謂「二次探底」。

以目前的經濟增長勢頭,看似「探底」已無回馬可能,但國際大勢難料,風險不能不防。而國內刺激經濟處於新的兩難,再擴大投資埋下隱患更大,擴大消費救不了急,出口拉動今年都無望。通脹的壓力、產能過剩的壓力、就業的壓力,件件都不輕,經濟再沉一次也不是沒有可能。現在看來,宏觀調控又到了反周期行動的關鍵時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34259
中國的戰略部署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知識通訊評論 2009/07/10 
 最近有人人談及中國在佈置其全球大戰略,但西方媒體似乎還未已開始炒作,實際情況確實有跡象可循,不過談全球是過份,談周圍或是說亞洲戰略則較恰當。 
 
【文/知識通訊評論】

最近有人人談及中國在佈置其全球大戰略,但西方媒體似乎還未已開始炒作,實際情況確實有跡象可循,不過談全球是過份,談周圍或是說亞洲戰略則較恰當。

中國南方當然是東南亞,中國對東南亞下功夫已在十年以上,其先,東南亞國家協會成員對中國懷有猜忌,對中國所求也不奢,但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亞洲經濟危機發生時,歐美國家束手不理,中國為逆流中砥柱,使危機渡過,也使東協體認了中國的重要性,從此中國與東協的關係日漸加強,東南亞成為中國的輸入國,中國對歐美貿易賺來錢,轉過頭讓東協賺中國的錢,這是東協對中國看重的最主要因素,於是有十加一的構成,進而發展成自由貿易協定,經濟交往的熱絡帶動政治外交的接近,終於使歐美認為東南亞已跌入中國懷抱,而所經過的時間也不過十幾年而已。到目前為止,無論美國和歐盟在本地區的影響力已很難對中國挑戰。

西方是中亞,上海合作組織把中國與中亞國家連接了起來,其先上合組織不過是反恐而已,但逐漸發展成經濟合作,尤其是能源合作,原始會員除中俄之外,僅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等六國,這些國家缺乏工業發展,但卻有能源,他們處於內陸,較少與西方接觸,蘇聯解體後,這些國家缺乏援助,俄羅斯又力有不足,中國便成為支助的來源,就以本次上合高峰會來看,在環球經濟嚴峻的情形下,中國一出手便貸款一百億美元,能不成為組織的核心嗎?對這個組織嚮往的國家不斷增加,蒙古、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都爭相加入成為觀察員,而且一再要求成為正式成員。歐洲與美國對此當然眼紅,但卻難以插手。

在北方,中國最主要的鄰國是俄羅斯,中蘇關係一度非常惡劣,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之後俄中關係方回暖,而真正回暖還是美國及北約對俄羅斯步步相迫,北約東擴使俄羅斯戒心大增,普丁上台後,與中國解決了邊界問題,這掃除了增進關係的絆腳石,中國對俄國的能源需求,俄國在地緣政治及全球戰略上對中國的仰仗,使兩者在經濟及國際事務方面的合作逐漸密切,雙邊貿易大為增加,雙方領導人的密集互訪也增添了關係融洽。以目前情勢,中俄關係當然勝過美俄關係。

在環繞中,中國唯一不放心的應是東方了,因為西太平洋仍是美國的天下,美國將台灣作為制約中國的籌碼,也被中國認為是國家核心利益的最大威脅。但是,自國民黨當政後,台灣獨立的威脅已暫消除,而經濟利益驅使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和緩不少,在可見的將來,兩岸關係可能緩步加強。

但是中日關係卻並未有改善跡象,相反,日本軍國主義再起的跡象日漸明顯,日本軍事力量向外伸展將是必然的,從小泉純一郎到安倍晉三、福田康夫、麻省太郎,幾任政府都在進行外擴政策,將中國與北韓視為戰略上的敵對勢力,日本雖然無力制約中國,但卻時時想聯合美國、澳洲、印度來圍堵中國,目前中國對待日本的政策是「穩住」,採取不軟不硬的態度,美日關係已無作文章的餘地,日本向外擴展之勢已無法限制,從鄧小平開始,所定的對日政策不是防止日本軍國主義再起,也不是要離間日美關係,而是正對現實,防止這兩個問題對中國產生更多的不利而已。

在對南北韓問題上是非常難以兩面皆好的,但中國迄今應對的還是不錯,基本上兩韓對中國都有猜忌,南韓與中國之接近,雙方在經濟上固然都有利可圖,而在政治上,南韓以中韓關係制約日本,中方也阻止南韓倒向日本,只不過中韓關係的發展必然會影響到北京與平壤之間的關係,這是無可奈何的事,當年在中蘇交惡期間,北韓也曾經到向蘇聯,蘇聯解體後,北韓失去依靠,只能再轉回頭依靠中國,北韓無能阻止中國與南韓發展關係。但是南韓與美國關係很緊密,中國必須拉住北韓以制衡美韓的聯盟,而拉住北韓必須考慮多方面,不能與北韓結盟以影響自身的國際處境,但卻又要利用與北韓的特殊關係以制約美國在朝鮮半島的「統吃」,這就是中國雖不滿北韓發展核子飛彈,但卻又不能不作有限度的支持。

至於海洋問題上,南海問題很多,但對象都是小國,而以中國海上力量而言也無力照顧這個地區,好在這地區經濟利害多,安全利害少,也只能睜眼閉眼。但是在印度洋方面,卻既有輸油安全的需要,又有制約印度的需要,這方面的應對很積極,在巴基斯坦助建瓜達爾港、在孟加拉建設吉大港、在緬甸助建實兌港、在斯里蘭卡助建漢班托塔港,形成了所謂「珍珠鍊」,是很有遠見的戰略部署。

【完整內容請見《知識通訊評論月刊》八十一期;訂閱知識通訊評論月刊電子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3522212
頁/共3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