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2
【世界日報╱社論】
中國安邦保險集團日前以19.5億美元,收購紐約曼哈坦著名地標華爾道夫大飯店,成為美國旅館業歷來最大一筆交易,震撼各界。中國近年大舉收購海外知名企業、礦場、地標性建築和房產,勾起人們對80年代日本收購紐約洛克菲勒中心、哥倫比亞影業等產業的歷史回憶。中國是否重蹈日本覆轍,投資鎩羽血本無歸,愈來愈成大眾話題。
中國近年海外大規模投資,成「中國崛起」的一大標誌。這是中國經濟加速擴張、資源和技術需求增加,政府也鼓勵企業「走出去」,積極進行全球戰略布局的體現。這個現象和日本在80年代經濟發展至頂峰,「Japan As No. 1」的作為頗類似,自然引人聯想:這些投資適合否?風險多高?最終會不會被外國藉金融操作手段而走入陷阱?
2009年迄今,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盛宴」正邁向高峰。國際性會計公司德勤預估,未來一年中國海外投資將激增三成。著名收購案例不勝枚舉,如:大連萬達集團去年以26億美元,收購美國第二大院線AMC;中國復星國際集團以7.25億美元,收購華爾街大通曼哈坦廣場;中國SOHO創辦人張欣的財團,去年收購曼哈坦通用汽車大樓40%股份。中國買家已成紐約曼哈坦商業房產最大宗買主。美國東西兩岸,中國財團購旅館、標購大筆土地,擬開發成商業或住商混合大樓;或購買酒莊、度假中心,聯想收購美國IBM的PC部門等,案例多不勝數。
在歐洲,中國財團投資泰晤士水務和倫敦希斯洛機場、尋求在英格蘭投資建核電廠;中國汽車製造商吉利收購瑞典Volvo;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機械巨頭普茨邁斯特等,都反映當今中國「錢潮洶湧」的實力。
這類收購,帶給中國人民族自豪感,認為中國人世紀到來。日本80年代也曾馳騁全球,卻先盛後衰。透過汽車、家電、鋼鐵、造船等行業和出口優勢,日本創造巨量外匯,GDP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人均GDP超越美國。於是日資縱橫全球,收購著名企業和地標性建築,包括紐約洛克菲勒中心,引起美國輿論大譁。
1988年,日本曾自詡全球十家最具價值公司它擁有八家;擁有2850億美元美國資產與證券,控制逾3290億美元美國各銀行業資產(占總量14%),並持有美國30%至40%的國債,紐約股票交易所日交易量的25%與日本有關。「日本第一」讓日本人備感驕傲。
但其實1985年起情勢已暗中逆轉。美、日、英、德、法五國簽訂「廣場協議」後,日圓大幅升值,熱錢湧入,此後四年,每年日股以30%速度飆漲、房地價以15%上衝,出口卻出現衰退。股市在1989年底衝至3萬8915點歷史高峰後,股匯市接連受國際大鱷狙擊,泡沫破滅,很多公司虧損或破產,不得不變賣海外資產應急,投資血本無歸,此後日本「失落的十年」,迄今未完全恢復元氣。
中國海外投資是否在重蹈日本覆轍?許多經濟和學術研究機構,提出警告或分析。綜合歸納,中、日許多條件雷同,譬如國內房產泡沫嚴重、經濟高度依賴出口、貨幣都面臨升值壓力,巨額海外投資等,都很類似。但中國有日本失敗的前車之鑑,對外投資益加謹慎。
此外,中國人口總量大,國家和市場結構與日本不同,政府對銀行和企業控制力強。最關鍵的人民幣匯率,中國不致重蹈日本受外國壓力、日圓急速升值32%的陷阱;政治方面,中國併購屬國家戰略,鬆綁速度快,北京也在力防房地產和經濟泡沫引發骨牌效應,和日本的應對截然有別。
很多陰謀論者將80年代日本的血淚教訓,歸咎於國際陰謀家的策略操作,深信日本中了美國設計的金融「吸星大法」詭計,以致海外投資迅速被轉移,回吐給美國。這種屬臆測的陰謀論太玄深,是否可信,見仁見智。但日本政府政策錯誤和應對失當,才是關鍵。
中資大舉進軍海外,意味中國經濟的新時代來臨。炫耀式心態、不合理高價收購、帶非經濟目的的併購固然都宜避免;國企花大錢買開採將盡的礦產,或即將沒落的行業,犯錯逐漸在增多。併購涉及外國管理的文化適應、投資國政治氣候等,多少有風險。但美中強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經濟互依關係,跨國併購是健康和提升彼此安全保障的手段,應樂觀其成。至於成敗輸贏,只有等待歷史發展給我們答案。
【2014-10-11/世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