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 2007.12.22 03:05 am
「許公廣集團一個未來」,響亮的口號猶在耳邊!台灣公共廣電集團於二○○六年成立之初,鑼鼓喧天,承載各界對於「人民的媒體」的期望,也彷彿理所當然地受用著政府一年近二十億的龐大預算補貼。
如今,一般收視大眾連「公廣集團」到底包括了那幾個頻道都搞不清楚,公廣集團卻傳出了諸多負面新聞,連當初慶幸終於「黨政軍退出媒體」的學界和社運團體也提出諸多質疑。
屬於公廣集團的華視,最近傳出可能由政治性極高的人接任總經理,引發工會抗議,發出「拒絕政治黑手伸入公廣集團」的聲明,其訴求頗獲外界聲援。同時,公共電視的第四屆董監事會和總經理產生過程,也掀起波瀾;如今董事長由所謂的「黑馬」學界人物出任,總經理職務也進入公開遴選作業,但當初的程序問題疑慮、乃至人選內定傳言種種並未完全澄清。公廣集團既然由納稅人的荷包所「供養」,自然有義務將此一公共資產的運作規範和成果向人民大眾釋疑。
當初威權時代出現「黨政軍退出媒體」運動,理念非常單純,目標也很明確。兩千年政黨輪替之後,當年曾為民主運動發聲和努力過的人,以為進入了實踐和驗收改革成果的時期,卻不料從此開展了台灣最惡劣的政治鬥爭和權術操弄年代。各領域受政治操弄的惡劣程度無以復加,第四權的媒體又何能倖免?
無線電視頻道中被設定目標為「一公一民」的華視與台視,其經營權與人事權之爭,著實令人大開眼界。台視經營權案,因傳出當時新聞局長和經濟部長中介約人「喬」釋股而引起輿論大譁,鄭文燦還因此丟了官位。華視的高層人事鬥爭和政治涉入更是明目張膽。較早江霞出任總經理引發質疑不斷,納入公廣集團時的小野接任總經理則從「臨危受命」變成「步履維艱」,如今一度傳出的新任總經理可能人選因具有政黨打手形象,引致工會強力反彈。如今的華視到底有多麼「公共化」,廣大觀眾既感覺不出、也無從判斷;但僅僅人事風波已足令人感嘆:「政治黑手退出媒體」原來是空話一句!
公廣集團的龍頭公共電視,形象不差,節目得獎也有口碑,唯其收視率與政府經費補貼不成比例,以公共資產的任務而言,自尚有待努力。公視受公視法規範,理論上儘量隔除政治力介入餘地;但由於董監事人選提名的權力「上游」出自新聞局手中,歷年來董事會產生往往存在操作的斧鑿痕跡,例如任內頗具領導威望的第一、二任董事長吳豐山之去職,以及第三屆董事長由與媒體界毫無淵源的陳春山出任,都曾出現派系人馬和內定人選的傳言。
至於本次第四屆董監事會的產生,因過程不透明,審查委員會的組成更受質疑,人事大換血以致連貫性出問題,董事長既未獲留任,亦明顯排除了長期參與公視、具特定改革主張的學者,所以引發媒體觀察團體之質疑。華視和公視工會甚且呼籲董監事當選人拒接聘書,勿為暗中上下其手的政府官員背書;而董事長人選一度「流產」事件更引發各種揣測。
如今輿論批評的風潮雖暫歇,但以公廣集團所負擔的嚴肅使命及龐大政府經費所對應的「公共義務」而言,公視距離達成「人民的媒體」的託付有多遠?墜入政治汙染的陷阱有多深?的確是一沈重而嚴苛的挑戰。
正式的公廣集團掛牌運作僅一年多時間,尚難論斷成效;但華視和公視所發生的人事操作問題卻是典型的政治產品,未因「公共化」的招牌而清除政治黑手介入,反而因「公共化」的招牌而更令人擔憂。公廣集團的「公」字和公營事業的「公」字,本來都具有「天下為公」的理想;但看看公營即國營、公股即官股的鐵證,公廣集團要如何能保證不偷渡政府、甚至政黨影響力?曾高度期望「許公廣集團一個未來」的人,如今該嚴格監督「要公廣集團給個交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