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陳春山】 2007.12.05 03:20 am
由於資訊、通訊的發展及數位匯流,包括全球網際網路、衛星電視、國際電信、媒體跨國營運等全球化科技與營運模式的建立,國界、地理、語言及文化的藩籬已漸拆除或被重新定義。其中,提供全球政治事件、戰爭、災難、文化及運動等資訊及影像的媒體,對民眾的政治思考、價值判斷有重大影響,這樣的媒體已形成具有跨國影響力的國際媒體(Global Media)。
在所有的國際媒體中(報紙、傳播、雜誌等),電視具即時影音效果,產生民眾對事務情緒感應,是目前最重要的媒體,但網際網路的無限多元提供資訊,更不受媒體供應的時空限制,是21世紀與電視相等重要或更重要的媒體,許多電視也提供網際網路影音服務,兩者合而為一。
國際媒體的影響力愈來愈大,正因為能傳播資訊及理念,全世界大部分的人所瞭解的世界,是媒體所報導的素材,民眾所未知的世界,不是不存在,而是因為媒體未為報導,因此,是否為國際媒體所報導至為重要。
由於全球媒體具有影響國際事務決策及觀感的功能,因此,除了上述的美國BBC、日本NHK World、韓國阿里郎國際頻道外,法國民營及公共電視台亦合組法國CNN,即「法國國際新聞資訊頻道」 (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French Channel, CFCI),該頻道於2006年底開始播放,年度預算為7,000萬歐元。
各國發展國際新聞頻道當係為在全球媒體舞台取得發言地位,而非針對全球事務開發公共理性空間,鑑諸全球公民社會發展的必要性、考量全人類人道、人權及人性尊嚴的共同性,各國媒體應發展為具有公共精神的國際媒體,需整體全球公民氛圍的形成。隨著全球事務的增加,傳統的國家機器及表達國家利益的媒體,已無法維持或創造全球公民社會需的公共領域,所帶來的後果是國與國之間更大衝突的可能性。目前權責合一的全球治理機制尚未形成,捍衛國際公共領域的國際媒體亦未成熟,國際危機及衝突可能性將因而升高,此值為全球公民、各國政府及媒體重視,而尋求更佳的治理策略。
各國外交政策受諸多國內因素的影響,其中最大的影響因素是國內的公共意見,而公共意見的形成則受媒體影響最大。因此,媒體(尤其是對國際事務較深入的國際媒體)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各國外交政策,進而影響國際政治的形貌。具體而言,藉由國際媒體的新聞報導、分析及評論,國際媒體對國際政治有下列影響力:
●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國際或重要國內媒體對國際新聞的報導,或將引起公眾注意,媒體每日接受國際源源不斷的資訊,其「資訊的選擇」、「報導方式或頻率」、「評論」等,均將形成國際政治事務處理的優先性壓力或情境,國際機構、各國政府官員及國會議員,將必須對媒體重要報導為快速瞭解或為回應評論,以對應民眾感質、國會質詢及記者詢問。
●形成觀感(Shaping Percep-tions):媒體報導的不公平事項、人權侵害或悲劇,公眾可能對該事項形成的原因予以譴責,對造成此現象的人、團體或政府予以壓力,媒體對此等事項之報導形成公眾的特定觀感,此造成決策。首對「利弊兼之」、「公平難斷」的事項抱持遲疑態度。
●影響決策者(Influencing Decision Makers):公共事務決策者每日觀看電視及使用媒體,媒體報導內容當然影響執政者決策。決策者就媒體對其執政的反應、評斷亦充分警覺,以順利實施其決策。因此,就決策前的氛圍透視及決策後的氛圍型態,媒體均扮演角色,而對決策者是否採行特定決策、持續推動或決策內容均有重大影響。
●監督、評論決策者(Embarrassing Government):政府的不當決策將為成為媒體重要報導事項,媒體亦可能以分析或調查方式為報導,此形成另一監督政府的力量。
媒體是現代公民社會多元權力架構的一環,但非唯一因素,公民自主判斷、政府決策的不同選項,仍得形成公民與政府不同觀感與決策。
(作者是公司治理協會副理事長、曾任公視及華視董事長,本文節錄自所著《2020全球趨勢‧全球治理》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