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兩岸四地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聯合筆記》進退不得的台商
 瀏覽58,209|回應417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華英惠】 2007.11.17 03:30 am 
 
近來,中國大陸的幾件事吸引全球的注意。英國前首相布萊爾赴東莞演講,創下「一字千金」的天價紀錄。大陸的玩具、食品屢成西方國家的目標,引發限制出口風潮,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實力的成長,其許多產品也成為全球的公敵,面對四面八方設下的貿易障礙。

大陸十月的貿易順差又創下新高,一至十月的順差並已超過去年全年總額。為抑制貿易順差的快速成長,北京當局自七月起針對二千八百多項商品採取出口退稅調整措施,由於主要是針對服裝、鞋帽等傳統產業項目,抑制出口的效果已在九月顯現,不少台商首當其衝。

受次級房貸影響,全球經濟波動,美國明年經濟將走下坡,唯中國仍將一枝獨秀,仍可望維持兩位數的高成長。但隨著經濟發展的轉型需要,中國大陸作為廉價勞工供應地的條件已不如以往,對環境保護的要求也不斷提升,土地利用的成本也在急劇上升。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移往大陸的台灣傳統產業,若不能提升生產效能及技術水平,即將成為這一波中共產業政策調整下最大的受害者,且很快將遭到淘汰。

事實上,不僅台商如此,先前移往大陸的日本及南韓傳統產業,受到北京新政策的影響,漸感難以為繼,今年已出現大批撤出的現象。如何安排這些撤退的傳產找到新的出路,應該在國家層級作整體經濟戰略思考,而不是任由個別台商自生自滅。

目前,日韓政府及產業界都在作類似的戰略轉進調整,在台灣,經濟部門雖提出鼓勵台商回流措施,但實務面仍缺乏積極有效的作法。以電子產業為例,整個產業鍊都已外移大陸,孤鳥勢難單飛返台,即使回台也難以找到適合的投資項目;以致回流資金大量投入房地產,帶動房地產價格不合理飆漲。如此一來,非僅無助於產業發展,反造成島內民眾的荷包縮水,使社會兩極化愈發嚴重。

除了推責任、噴口水,請政府想辦法做點實在的事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508828
 回應文章 頁/共4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執政惡搞 還亂開藥方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林金源/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2008.01.02 02:55 am 
 
以往檢討M型台灣的言論,可能被批為唱衰台灣。陳水扁元旦祝詞終於承認台灣是個M型社會,他能正視問題實乃國家之福,因為這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遺憾的是,扁為M型台灣把錯了脈,台商投資大陸竟成為他口中的禍首。台商何辜?台商何德何能?

約廿年前台商開始到大陸設立工廠,利用當地便宜的勞工與土地,製造帽子當中帽徽以外的部分,再從台灣進口經過設計、可搭配的帽徽,兩部分縫製成帽子後外銷歐美。台商利用這套靈巧、低成本的生產流程,創造利潤,也為兩岸創造工作機會。

帽徽屬於技術、資本密集部分,在台生產比較有利。帽子主體屬勞力密集部分,如留在台灣很難壓低成本,無法與人競爭。

相同的道理,現在的台商在大陸設廠製造電腦、手機,他們回台灣購買面板、LED、快閃記憶體。大陸下游產業越蓬勃,就創造越多對台灣半成品的需求。這是我們對大陸持續出超(並且因此不至造成台灣對外整體貿易入超),而且在台投資大眾賺到股利的基本原因。

扁政府指責台商投資過多,假想台商地位全被韓商取代,屆時大陸韓商會捨棄母國而找台灣進口半成品嗎?握有中國概念股的綠營政客們還能安穩獲利嗎?台灣的就業機會能比現在更好嗎?

台商赴陸投資設廠,對於台灣經濟具有替代與互補兩層效果。替代效果是指企業外移,以大陸勞工取代台灣勞工。互補效果則是兩岸產業的垂直整合,在台灣創造出原本沒有的工作機會。

理論上,兩種效果都存在。但在實務上,如果互補效果大於替代效果,我們就應以正面態度對待台商的投資,再輔以財稅配套政策,讓獲益部門的部分利益得以幫助受害部門。另外,赴陸廠商如留台也無法應付全球化衝擊,政府就更不該指責他們的外移。綠營不能只以投資大陸的負面效果誤導民眾,卻刻意模糊其正面貢獻。

扁批評台灣對中國投資的比重成長太快,但卻沒檢討近年來台灣民間投資環境的惡化,以及政府忙於烽火外交與入聯,公部門投資持續萎縮的窘況。到底是台商對陸投資促成台灣經濟沉淪?還是台灣投資環境低迷,逼使企業向外投資?至於不義的租稅結構,更與M型社會息息相關,扁卻隻字不提,寧選台商開刀。

基於地緣關係,美加互相大量投資,有何不可?同文同種之便,英商前往澳洲設廠,哪裡不對?同文同種外加地緣便利,台灣赴陸投資的比重如果不比他國高,不是台灣商人太笨,就是有人擔心兩岸整合刻意從中作梗。綠營常說國家發展目標不是只有經濟成長而已,證明台灣經濟的困境來自統獨因素的干擾。

全世界都在討論中國的「磁吸效應」,也都在討論M型社會。但是只有錯亂的台灣,把磁吸效應、國家安全、M形社會統統綁在一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618347
話題》鳥籠或鳥巢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費家琪】 2008.01.02 04:09 am 
 
台灣是個限制台商前進的鳥籠,還是讓企業覺得溫暖的鳥巢,企業與政府的想法南轅北轍。

不少企業認為,全球資金湧入中國大陸發展,台灣的政府卻限制台商前往大陸投資的腳步,形成鎖國政策,讓企業在國際競爭的舞台上被綁住手腳和其他的企業對手,台灣成為囚禁企業經營的烏籠。

但是在阿扁總統元旦文告的說詞中,認為台商錢進大陸,在大陸設立工廠、雇用員工,反而造就了台灣的M型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內銷市場不景氣,從餐廳與計程車都只透露個「慘」字。將台商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的M型社會劃上等號,不過是簡化邏輯的論述;若真如此,政府行政效率不彰、貪腐案件層出,豈不也可全數歸因於台商出走?

答案顯而易見。最近南韓總統大選,企業家出身的李明博打出「經濟747」的政見,強調要為韓國人民帶來幸福,因此獲得選民肯定成為CEO總統。台灣的總統大選也隨著立委前哨戰開打更形激烈,企業界人士只希望把寶貴的一票,投給讓台灣經濟成長的領導人。

以更開放的腳步與更務實的態度,打破對企業種種限制,建立良好環境,讓企業沒有後顧之憂,才是政府所當為。世界是平的,讓台灣在與國際舞台與全球政經脈動接軌,而非走入被邊緣化的困境,台商才會有想飛回的溫暖鳥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618296
阿扁:登陸投資 導致台灣M型化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記者何孟奎/台北報導】 2008.01.02 04:09 am 
 
陳水扁總統昨(1)日表示,過去毫無節制與管理的對中國投資,是台灣出現「M型社會」主因;中國是重要市場,但非唯一市場,一廂情願幻想靠中國市場解決台灣產業發展問題,不但緣木求魚,更是與虎謀皮。

陳總統說,為了擺脫M型社會,政府未來將繼續嚴格把關,具體落實兩岸經貿「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政策方針。

陳總統昨天發表任內最後一次元旦祝詞,他指出,依據經濟部投審會及跨國統計資料,台灣對中國投資總額占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由2000年的0.81% 增加到2006年的2.15%,比同時期美國的0.02%、日本的0.1%、韓國的0.44%及新加坡的1.71%,高出非常多。

陳總統說,台灣對中國投資占整體對外投資的比重,2000 年為33.93%,至2005年成長一倍,增加到71.05%,與同時期鄰近國家的最高紀錄,不論是日本的18.94%、新加坡的33.05%、韓國的47.38%相比,是過度且不成比例偏高。

總統表示,不能因政治意識型態而倒果為因,過去毫無節制與管理的對中國投資,是導致台灣出現「M型社會」最主要原因,繼續大量增加對中國的投資,不但不會改善「M型社會」衝擊與困境,反而助長趨勢的惡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618293
讓台商賺的錢能回流台灣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7.12.25陳韋婷

 民國77年,適逢國內製造業蓬勃發展時期,我離開原本服務的公司,獨立創業,成立加煒興業公司,專門生產電子零件、端子連接器組件等。12年前,因應市場迫切需求,陸續在大陸東莞、泰國及上海昆山設廠。

 我們的工廠自動化程度已經很高,因此,人力成本並非是我們在大陸設廠的首要考量,但當時台灣幾個中心大廠陸續轉戰大陸,產業發生磁吸效應。身為衛星工廠中小企業,跟隨大廠轉往大陸,就近服務客戶成為趨勢,加煒興業也因而投入大陸市場。

 然而,大陸市場並非只吸引台商,世界各國企業都往大陸跑,我們也利用機會增設廠房、擴大客戶源,過去在台灣年營業額2、3億已是極限,現在卻翻了十倍以上,證明台商的生意眼光是精準的。

 不過,一般人對商人總有刻板印象,加上許多「錢進大陸、債留台灣」的惡例,以致認為台商以利為重。但我認為,台灣政治狀況混沌不清,毋論執政、在野者,都太執著於意識型態問題,對於如何讓台商在外賺到的錢能回流台灣,活絡台灣市場,則無人關切。

 台灣六、七○年代成功的中小企業,都是披星戴月,一點一滴辛苦打拚而來,但在面對世界潮流趨勢,工廠、重心轉往大陸的關鍵時期,台灣政府都無積極扶持,同時也未制定資金回台方案;另外,極高的遺產稅率,如同處罰努力者,要台商怎願意把錢轉回台灣?(楊峰慧口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595436
大陸台商回台報稅僅748人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工商時報2007.12.20【王信人/台北報導】

 根據財政部最新統計,大陸台商在台報稅才七百多人,占百萬台商人數僅千分之七,代表海外所得回台繳稅的遵從意願極低,將是財政部九十八年最低稅負制海外所得日出課稅的最大挑戰。

 明年租稅行政最重要的事,是最低稅負的海外所得課稅的三年緩衝期即將於明年底到期,民國九十八年要日出,財政部只剩一年時間規劃如何落實課稅。就目前實務上而言,百萬台商的回台報稅率一直低於一%,財政部空有法律,卻無法執行,恐影響人民對海外報稅的遵從意願。

 根據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新出版的統計專冊,九十三年台商回台報稅的大陸扣抵金額才五.七億元,只有區區的七四八戶,由於台商回台報稅也相對會拿在大陸繳過的稅來扣抵,因此扣抵戶數就等於台商回台灣報稅的戶數。

 每戶台商回台灣報稅平均抵大陸繳稅金額為七六.七萬元。七四八位台商中適用我國最高邊際稅率四○%者有二二五人,屬於所得淨額在一千萬元以上的有四四位。

 漢邦會計師史芳銘表示,大陸的台籍幹部,幾乎都沒有回台灣報稅的習慣。這些會回台灣報稅的台商,都為有頭有臉的人物,因為名氣大,擔心短漏報有損名譽,才會依法申報。

 安永會計師呂旭明表示,台商有一個想法,「只要第一次不報稅,沒有被抓到,以後也可以不用申報,因為如果第一次報稅,在國稅局就留下紀錄,以後就很難逃稅,所以不太願意報稅,保持灰色地帶」。

 其實,台商不但在台灣不報稅,在大陸也慣常低報薪資所得,例如,月收入二萬人民幣,只報一萬元,就達到大陸要求的額度。且台商在大陸幾乎從來不申報財產交易所得、租賃所得。

 「但是台商老闆忽略,如果其台籍幹部不滿台籍的老闆一天到晚罵人,有朝一日跑到台灣的國稅局檢舉,檢舉獎金可拿到補稅額加罰鍰的二○%,則台商老闆就慘了。」呂旭明半嚴肅、半開玩笑地說。

 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二十四條規定,台商在大陸的所得要回台報稅,財政部規定,其在大陸繳過的稅可以拿回來扣抵。申報的程序為,台商要先拿到大陸稅局開出來的完稅證明,並到公證機構公證,出二張證明,一張寄到台灣的海基會,一張給台商帶回來,台商回到台灣再到海基會認證。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581686
經濟不好 誰該負責?
推薦1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badminton

【經濟日報╱社論】 2007.12.13 03:16 am 
 
副總統呂秀蓮日前表示,台灣經濟不好,肇因於台商將產業外移,導致失業增加、消費不振;不能老是怪阿扁與民進黨。呂副總統怪罪於台商,未免言重了,難道國家領導人與執政黨,都沒有責任嗎?本報除於日昨社論就台商將產業外移的政策面提出評論外,今天將從實務面,就台商將產業移往大陸,對台灣經濟的得失,提出我們的看法。

台灣自2000年政權輪替至去年的七年間,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以及2006年的出口金額,雖已淪為亞洲四小龍之末,但每年經濟還有3.8%的成長,出口每年更有8.9%的增加,知道是誰的貢獻嗎?

台灣資源貧乏、市場狹小,出口的消長,常是台灣經濟榮枯的關鍵。在政權輪替前的1999年出口1,237億美元,2006年增至2,240億美元,增加1,000億美元;主要因台商到大陸投資,其所需設備、原材料、零組件、半成品等,多向台灣購買,誘發了台灣對大陸出口。七年來台灣對大陸(包括香港)出口增加近600億美元,占總出口增加的60%;這六成就是台商的貢獻。若不是對大陸出口的大幅增加,台灣對大陸以外地區的出口每年只增加5.2%,較總出口增加8.9%,下降40%,其情況將更慘了!

由於台灣對大陸進口還有很多限制,以致台灣對大陸貿易,是出口多進口少,每年都有巨額出超;七年來累計對大陸出超高達3,000億美元,是台灣總出超1,259億美元的2.36倍,若不是對大陸的巨額出超,台灣早已成入超國家了。對大陸的巨額出超,不僅讓我們的外匯存底持續增加到2,700億美元;更因出超的不斷擴大,創造大量國外需求,在近七年來內需不振的情況下,外需的擴大成為支撐經濟成長的主導力量。

呂副總統指出,因廠商移往大陸,如紡織業及製鞋業等,產生了數十萬人失業,的確如此。不過由於台商出走大陸,帶動對大陸出口的快速增加,去年已高達892億美元,較1999年增加近600億美元,估計可為台灣創造110萬人以上就業機會,遠超過台商出走所裁減的失業人數,而使近七年來台灣就業還能增加72萬人,失業率自2002年5.17%的高峰,去年回降至4%以下。

顯然台商不僅不是台灣經濟不好的罪人,還是出口、出超、外匯存底增加、經濟持續成長以及失業率回降的最大功臣。

但在最近七年韓、港、星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能超過5%,而台灣只有3.8%,主要關鍵是政權輪替當年10月27日,在無預警情況下,政府突然宣布已興建三分之一的核四發電廠停建,震驚海內外,使第二年(2001)台灣淪為50年來經濟首度負成長;爾後各年除2004年經濟成長率超過6%外,其餘各年均低於5%,致使平均每年落到3.8%的低成長,也是台灣60年來成長率最低的年代。

雖執政當局一再將台灣2001年經濟負成長的責任推給國際經濟不景氣,但韓、港、星同樣都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它們七年來平均都有5%以上的經濟成長,而我們卻落到3.8%,顯然除國際經濟不景氣外,台灣本身也出了問題。政權輪替當年的前三季,台灣投資還呈兩位數成長,唯在核四停建後,顯現新政府政策反覆無常,缺乏一貫性,政策搖擺不定,不可預測,嚴重破壞多年來好不容易建立的良好投資環境,讓業者與國人對新政府失去信心,外商亦為之卻步,當年第四季投資即轉變為負成長。至2001年第二季國際經濟開始進入不景氣,全年民間投資重挫27%,使2001年經濟淪為2.17%的負成長,顯然停建核四是造成2001年經濟嚴重衰退的罪魁禍首,國際經濟不景氣只是雪上加霜而已。

不久後核四雖然復工,但傷害已造成,而政府政策的反覆無常依然如故;更嚴重的是政府施政將過去經濟建設列為首位,改為「勝選」與爭取「選票」為施政的主軸,拚經濟只是口號,爭取「選票」的工具。近年更為轉移貪腐與執政無能的目標,不斷拋出新議題,分裂族群,挑起政黨惡鬥,整個政府陷入空轉內耗,投資環境遭受嚴重衝擊,國內投資率,直到目前仍未恢復到政權輪替前的水準,經濟成長率焉能提升?

由於投資不足、經濟不振,失業率雖回降,但仍較政權輪替前高出1個百分點,失業人口七年來增加45%,無業貧困繳不起孩童營養午餐費者不斷增加,甚至全家燒炭自殺的也時有所聞;七年來低收入戶人數增加60%、自殺人數增加93%、刑事案件在蘇貞昌前院長大力拚治安後,政府發表的刑事案件果真大幅下滑,但仍較七年前增加33%,治安敗壞未見改善等等,這些誰該負責?日昨本報系聯合報所作的民意調查,歷屆總統誰對台灣貢獻最大,陳水扁祇有5%,僅及蔣經國的十分之一;在功過比例方面,認為陳水扁過大於功的高達54%,功大於過的只有5%,已給了明確答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563243
經濟不好怪台商? 「政府要檢討」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本報記者/連線報導】 2007.12.10 03:11 am 
 
副總統呂秀蓮認為景氣蕭條,肇因台商將產業外移。一些台商對於副總統的論點不以為然,認為是政府沒把台灣經濟搞好,才是關鍵。

廈門春保鎢鋼董事長廖萬隆說,台商為什麼要到大陸投資?賺了錢為什麼不回台灣投資?政府應該虛心了解企業的需求,不要搞不好經濟,就怪到台商頭上。

廖萬隆說,這幾年台灣對大陸出口快速成長,難道不是台商的功勞嗎?如果沒有台商到大陸投資,兩岸經貿不可能如此快速成長,台灣的經濟會更慘,政府現在要做的是開放直航,吸引更多台商回來投資,而不是一直指責台商。

大陸台商總會會長張漢文認為,每個國家為了發展經濟,都要和大陸加強經貿關係,鼓勵本國企業到大陸投資,企業到大陸投資,是台灣經濟力量的延伸,台商對台灣經濟的貢獻功不可沒,台商到大陸投資時,政府沒有給予幫助,反而處處設限。

大量台商到大陸投資定居,確實導致台灣消費力的外流,但多數台商認為,政府違背世界潮流,限制兩岸往來,才是造成台灣競爭力喪失的主因。

張漢文表示,絕大多數台商都心念台灣,希望台灣經濟好;台商不願意回台,政府要反省,要想吸引台商回流,政府要更開放,創造更優質的環境,例如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就可以為企業創造新的投資機會。

目前在廈門經商的前立委曹原彰無奈地表示,呂副總統的談話「簡直是笑話」,台灣經濟不好,政府、執政黨要怪罪自己執政無能才對,不料反而把責任推到台商身上,實在「好笑」。

「誰願意離鄉背井到大陸?」曹原彰強調:「我們的根都留在台灣,我們的孩子、老婆都在台灣,台灣經濟不好,討生活不易,我們出去賺錢回來養孩子、養老婆,都是對國家社會有利。政府不思檢討自己,把台灣經濟不好的責任怪罪在台商身上,實在不能理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556361
錯在台商? 呂秀蓮:經濟不能怪扁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記者沈旭凱/台北縣報導】 2007.12.10 03:11 am  
 
副總統呂秀蓮昨天對於兩蔣陵寢是否遷移表示,可以考慮撤憲兵而改為民營。在另一個輔選場合上談經濟問題,辯駁說「不能老是怪阿扁總統及民進黨」。
記者潘俊宏/攝影

副總統呂秀蓮昨天說,台灣景氣不好,原因出在台灣有七十五萬至百萬名台商在中國誘惑下,到對岸設廠、工作,導致台灣的工廠關門,「因此經濟問題,不能老是怪阿扁總統及民進黨。」

呂秀蓮說:「試想如果這些台商吃、穿、住等都在台灣消費,每年至少可消費一兩千億元,就是因為他們現在不住在台灣,當然很多事業要關門,很多生意做不成。」

她又舉台灣曾經風光多年的紡織業、製鞋業佐證自己說法:「台灣紡織、成衣業過去有廿多萬員工,現在這些工廠遷移到大陸了,所以估計有十二萬人跟著失業;過去製鞋業也有廿多萬從業人員規模,現在製鞋工廠也去大陸,所以也有十八萬人跟著失業!」

她說,就因傳統產業去大陸了,工廠關起來,連台灣筆記型電腦產業也去了中國,大約有三分之二上市公司出走,一兆五千四百億產值出走,所以景氣才會這樣壞,大家應瞭解這樣情形。

呂秀蓮強調:「民進黨最反對大家去大陸的,就是這些人跑去大陸,將工廠關起來,拚大陸的金融,導致我們失業,冤有頭債有主,搞清楚啊!」

她推崇民進黨政府鼓勵大陸台商回台灣政策——現在行政院推出「○○六六八八」、「四免六減半」等優惠專案,又準備兩百億資金鼓勵在大陸生意做不好的台商回台灣,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人回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556360
回來碎碎念台商老婆抓狂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7.12.09黃庭郁/台北報導

 台商回流,台商老婆受不了?精神科醫師說,以前來看門診的台商太太,都是因為不適應跟先生分隔兩地,擔心老公在對岸有外遇、不回來。但是現在情勢逆轉,反而很多是已經「習慣」先生不在身邊,結果老公每次回來「囉哩囉唆」,讓老婆很抓狂。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蕭美君說,很多台商每隔幾個月會回台灣一次,早期多見到留在台灣的台商妻子會因為不適應跟先生分離得向醫師「傾訴」,但幾年下來好像妻子們也都已經習慣,反而不適應先生在家的日子。

 她說,曾有個案在先生去大陸的前幾年幾乎月月到門診報到,就算天天用網路視訊跟先生「見面」還是萬分思念。

 不過幾年之後慢慢習慣,也建立起自己跟一群朋友的生活圈,先生回來反而覺得煩,連性生活都很討厭。「獨立」習慣了,這位台商妻子甚至已經擬好離婚計畫,「好好存錢、四十五歲要辦離婚。」

 蕭美君說,台灣女性觀念已漸漸改變,更多女性選擇把重心放在經營自己,努力存錢不是為了養兒育女,而是為了「到外地旅行三個月、找自己」。門診遇到好多個案不論是已婚或單身,都已不再將婚姻或伴侶當成生活的重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554477
打拚不順台商變憂鬱「台流」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7.12.09黃庭郁/台北報導

 「醫師,我是當過工廠老闆的人,實在沒有辦法跟著太太到豬肉攤做生意…」。五十多歲的王先生(化名)十多年前「開先鋒」到對岸投資開工廠還常被誇獎有遠見,但這幾年競爭激烈工廠撐不下去了,二年前黯然返台,心情一直沒好過。

 為維持家計,原本是單純家庭主婦的王太太決心出來擺豬肉攤,但王先生心裡老覺得街坊鄰居看到他一定會問東問西,寧可在家,沒事就找一樣是「台流」的朋友喝酒宣洩壓力,長時間失眠、憂鬱,最後終於求助精神科,診斷是憂鬱症。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蕭美君說,身心科門診近來湧現「憂鬱台流」,越來越多在對岸打拚失利,心情鬱卒個案向醫師求助。

 這些個案男、女、老、少都有,「老台流」多是在當地打拚十幾年、卻鎩羽而歸的第一代老台商;不只因中年轉業甚至失業而焦慮、憂鬱,很多還有因為長期在大陸導致夫妻失和,染上酒癮。

 年輕一輩個案則多是懷抱雄心壯志、接受公司外派到大陸求發展,未料卻苦無突破的六、七年級生。很多病人坦言一去才發現競爭慘烈,但短時間內又回不來,焦慮到晚上不吃安眠藥睡不著,只好趁每二個月回台灣一次的機會,到門診找醫師幫忙。

 還有很多才卅多歲個案,已經去過大陸工作一、二年,但實在不適應回台灣,但返台後卻更徬徨,因為沒有方向,對未來加倍茫然、悲觀、鬱卒,是典型的「適應障礙」。

 蕭美君說,曾有一位憂鬱症老台商病人回台灣之後就失業在家,想看病卻又怕多花家人的錢,硬是等到有新藥臨床試驗時才跑到醫院看診,希望可以「省一點藥錢」。

 她說,醫師雖然可以透過協談與必要的藥物協助個案,但社會的壓力還是一直在,老少台商的辛酸,可能需要大家一起來關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554474
頁/共4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