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省籍族群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40萬隱形人的台灣夢
 瀏覽2,528|回應18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7.10.22本報訊

 清晨五點鐘,天才濛濛亮,當大部分的人都還在睡夢中,李越草已經做好早餐,騎著摩托車出發,要到半個小時車程外的市場去工作。

 這個在美濃街區最熱鬧的市場,才一開市就人聲鼎沸。阿草來到「黃美珍海水魚蝦直銷中心」,用著流利的越語和正在殺魚的阿莊、阿真打招呼,阿莊邊俐落地剖開魚肚,拉出內臟丟在一旁,一條接著一條。她們三人都是從越南嫁到台灣的新移民。

 市場攤販夥計多是外勞

 典型的美濃早晨。魚販老闆黃美珍指著左鄰右舍說,這個市場從水果攤到饅頭店,攤攤都是「台灣老闆、移民夥計」,老闆少、夥計多,問她為何都請越南人?「沒辦法啊,我也請過本地歐巴桑,有的嫌魚腥味太重、有的教都教不會,越南人愛賺錢,認真又勤快」。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和入出國及移民署資料,新移民已超越原住民,成為福佬、外省、客家族群之外的第四大族群!根據統計,來台的大陸和東南亞婚姻移民已近四十萬人,近十年生育子女數達廿萬人,早已超越原住民四十八萬人,成為最大新興族群,甚至足以在政治上成為「關鍵少數」。

 但這四十萬個外配家庭,以一家三口保守估算,至少一百廿萬人在台灣卻仍是弱勢中的弱勢。尤其是新移民女性,不僅出身貧窮家庭或國家,嫁到台灣又往往是工農底層,面對社會歧視眼光無力抵抗,加上政策性限制,讓她們成為台灣社會「看不見的隱形人」。

 內政部在九十二年底針對新移民作大規模普查,發現東南亞籍配偶有工作比例為三成五、中國籍為二成五,但事實果真是這樣嗎?恐怕不盡然,這群新移民大軍早已撐起基層勞力一片天,甚至出現和本地人競爭效應,尤其對中高齡勞工造成威脅!

 以家事服務為例,輔導大陸配偶的牧愛生命協會執行長吳美麗說,在國內要找個「管家」,從清潔到洗衣、煮飯,本地人索價少說也要二到三萬元,外籍配偶卻八千元就可以,連基本工資的一半都不到,「她們形同在勞務的底層活動,根本是陽光(法律)照不到的地方」。

 低價優勢婆婆媽媽難敵

 本報最新民意調查就發現,有三成二的人擔心外籍配偶搶走「頭路」,又以低收入和低學歷者的比例較高,顯示確實已對既有的勞動體系造成影響。

 南洋台灣姊妹會秘書長吳紹文說,國人迎娶外籍配偶多具有「工具性」,照顧家中身心障礙者、臥床老人,不然就是傳宗接代,或補充家庭勞動力不足,新移民多需要共同負擔家計,卻常因沒有工作證或種種問題,在政府的工作調查根本顯現不出來真實數字。該會曾針對美濃一百三十七名外籍配偶調查,六成一的人有工作,四成三必須和先生共同負擔家計,七%完全自己承擔家庭經濟。在台灣,她們能從事的只有低技術、高勞力的工作。

 以農業為主的屏東縣,生產的蔬菜、水果都需包裝送到台北,當地的農產品包裝公司內幾乎全都是外勞和新移民,不是越南人就是大陸人,屏東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服務中心主任蔡順柔說,因為「台灣的教育水準提高了,基層勞動力也沒了,大家都想當白領階級,只有移民來補充勞動力」。

 耐勞耐操填補人力缺口

 這樣的現象不只出現在農村,即便是高雄都會區最知名的六合夜市都是如此,切水果、炒鱔魚麵、煮廣東粥,只要一開口,就會發現到處夾雜越南、印尼、泰國,甚至是中國南北腔調的國台語。

 吳美麗說,依她的經驗,新移民最常從事按摩、看護工、餐飲業乃至於夜市攤販,共同特色都是工時長、勞動量大。她直言「年輕人眼高手低,不願從事勞力工作,台灣人力供需市場出現嚴重落差,多虧這群新移民適時填補」。從他們的口中,過去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勞動價值觀,在台灣人身上似乎消失了。

 問阿草賣魚可以賺多少錢?阿草說,工作時間從清晨五點半到十一點半,一個月休假二天有一萬二千元,回家後下午去隔壁養羊人家去餵羊、擠羊奶,一小時就有一百元,農忙時還要去幫栽種檳榔的婆家採收檳榔,一個人肩扛三份工卻賺不到兩萬元,全都用來養家、養孩子,就因為先生不給錢。

 「我不像台灣女人這麼好命」,阿草的聲音愈來愈低,九月初在美濃小鎮,卻讓人覺得風中隱約有涼意。外配除有低價優勢,國人的勞動「價值觀」改變,恐怕才是她們能趁勢搶進的關鍵所在。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467619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引以為鑑奧地利優先論曾引族群緊張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7.10.22本報訊

 移民問題舉世皆有,若未謹慎處理,很容易被政治煽動家以似是而非的論證,引起族群間的對立。奧地利即曾出現「奧地利優先」論調,引起族群緊張。

 留學奧國多年,現任職開南大學法律系的助理教授黃鼎佑指出,奧地利是歐洲各國當中,外來移民相對於本國國民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根據《歐洲各國移民政策研究報告》顯示,奧國近八百萬人口中,高達一○%來自海外或者持用外國護照,以前南斯拉夫、土耳其的回教徒數量最多。

 移民人口的增加對奧國當地造成不少衝擊,包括社區因為移民群聚,成為「外國人區域」,本地人紛紛將孩童從原來學區轉走,以免反而淪為班上的「少數」族群。更因外來人口瓜分本國人的社會福利等資源,備受爭議。

 黃鼎佑指出,由於奧國加入歐盟後,很多政策都必須配合歐盟相關規定,本身的特殊需求如環保議題等,卻沒有受到其他大國的相對重視,不像鄰國瑞士一樣享有獨立性,當地極右政黨「看準」國內人民的反彈與自我保護心態,大力鼓吹「奧地利優先」精神,強調說德語、認同奧國文化才是正統,此等訴求竟贏得不少奧國民眾支持,形成境內族群的緊張關係。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467633
跨文化成長學習外偶之子占優勢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7.10.22本報訊

 因為擁有兩種不同文化背景,我懂得用不同角度看事情,對人與人的差異也更能包容。我清楚自己的優勢,相信未來會比他人有更多元的可能!」台泰之子林昕穎言談中比同年齡孩子多了份自信。學者認為,學習不同文化和語言的孩子,將是台灣在全球化競爭下的「新機會」。但因社會的歧視,讓很多外配不敢也不願教子女「媽媽的話」。

 像昕穎這樣兩國聯姻下的「新台灣之子」,已超過廿二萬人。近年更因不少媽媽承擔家計、外出工作,而台灣托育費用又太貴,選擇將孩子帶回娘家,入學前再回台,從泰國、越南、印尼等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長的孩子陸續入學,也為台灣帶來多元新面貌。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張美煜認為,從心理學上來看,從小學習多語的孩子,不但智商較高、文化視野也較寬,多一種語言就多打開人生一扇窗;國內的本土語言教育,應該擴大為「母語教育」,將東南亞語言都納入。

 「新台灣之子其實占了先天語文多管道學習的優勢,在工商界一陣西進潮中,東南亞是甚具潛力的市場,如果能習得語文、了解其文化,長大成人後,回到母親原鄉發展,不難開創出一片天。」致力移民社區教育的雲林土庫新庄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張弘說。

 民國八十年出生的林昕穎是典型跨洋托育的孩子,個性早熟的她一歲半大時,便被送回泰國托嬰,與母親一別,再回到台灣已是七年後。快滿九歲的昕穎已是滿口流利泰語。

 或許是自小漂流養成的超強適應力,令她憑著「看電視」快速融入中文的學習環境,各科都有優異表現。拿過校外心算、數學比賽冠軍;文科成績表現更是傑出,總保持前五名,每學期都拿獎學金。當同齡的孩子還在擔心英文學不好,昕穎展現優越的語言競爭力,泰語、中文、客語、台語與英文五種語言,全都難不倒她。昕穎說,她很少去想自己是台灣人、中國人還是泰國人,「反正我都是」。

 南洋台灣姊妹會理事長林金惠同樣將襁褓中的兒子送回娘家,如今兒子已是國小四年級,國、台語和越語說得瓜瓜叫;金惠說,老公還常提醒她,別的小孩花錢學英文,他們家孩子不用錢就可以多學種語言,要她多和兒子說越語。

 即使在台灣成長的新台灣之子,也有愈來愈多外籍媽媽願意嘗試教孩子母語,嫁到客家庄的李越草就說,婆婆和兒子說客語,先生教中文,孩子到學校還會學英文,她本來還怕小孩會混亂、影響學習,沒想到該和誰說哪種話,小朋友全都一清二楚,回到越南探望外公、外婆,滿口越語一把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467631
尊重母親原鄉化解歧視終結出逃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7.10.22本報訊

 雲林土庫新庄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張弘和光復國小共同推動移民教育,為讓孩子了解母親的故鄉,老師教孩子上網找資料,了解媽媽母國食、衣、住、行、地理位置、種族等,還要媽媽到學校說故事,多元文化從校園紮根。他始終相信面對移民議題,「該教育的不是新移民,而是我們自己」。

 只有卅多名學生的虎尾光復國小,新台灣之子超過一半,台灣之子才是「少數民族」,但對這些本地人所生的孩子來說,在這樣的學校讓他們比都會區孩子更早接觸異文化,看到多樣文化的展現,體會到每個人的媽媽都很「獨特」。

 「孩子很棒,不但做得很精美,還逐一上台簡介,讓同學都能了解媽媽的故鄉。」孩子的表現,令校長簡淑伶很自豪。校方還舉辦精緻純手工傳統服飾展,展示包括菲、印、柬、越、中國、泰國等服飾,全都是媽媽當初嫁來台灣所穿的結婚禮服。

 新庄社區並和學校舉辦美食展,展現文化特色,一年級的越南媽媽帶著孩子做越南春捲;二年級印尼媽媽烹煮印尼火鍋;三年級菲律賓媽媽煮可口家鄉傳統小吃菲式義大利麵。中科日商捷時雅邁科公司是該校好鄰居,四年級老師特地帶學生做壽司;五年級台灣媽媽做美式漢堡;六年級大陸媽媽烹調道地桂林菜。大夥兒直說「讚」,吃得一點都不剩。

 新庄社區和光復國小接下來還要培訓媽媽和孩子說故事,鼓勵新移民媽媽把娘家的人、事、物,像說故事一樣說給孩子聽,讓下一代也能彼此分享母親原鄉故事。

 萬里鄉人口不到兩萬,但至少有五百位外籍配偶。台北縣外配人數冠全國,萬里比例冠北縣,新生中每六人就有一位是新台灣之子。萬里國小該校很早就關注新移民議題,不僅外配專班和孩子課輔已推動多年,每年學校還會舉辦多元文化周。

 「我們只是耕耘得比別人早而已」。萬里國小學務主任林桂枝說,早在民國八十八年就成立全國第一個免費外籍配偶專班,課程分為生活適應和語文學習,連考駕照都有,開辦八年多「隨來隨收,全年無休,寒暑假照開課。」

 「子女的課程也要有配套措施,雙管齊下才行。」輔導主任鄭雅云表示,學校還會不定期推出「親子共讀班」,家長與小孩共同到校學習成長,每學年也會輪流舉行八個國家的「新住民多元文化周」,讓孩子尊重與體現多元文化。

 曾在虎尾光復國小服務的中正國小主任張志明,有著和張弘相同的理念和主張,他說,「最該教育的是台灣男人」,張志明接觸形形色色的新移民家庭,發現新移民「出逃」,多源自家人的猜疑、鄙視、不信任、惡言相向、甚至拳打腳踢,很多都有家暴問題。

 張志明曾想個個擊破,導正新移民家庭成員觀念,卻難如登天。後來,他覺察扭曲的現狀,原來是源自錯誤的移民政策,「政府開辦許多課程與活動,美其名是要輔導、協助新移民快融入台灣,內容卻隱藏既有歧視,「這股從上而下的歧視,暗暗發酵,陸續爆發」。張志明預測,再不補救,終將不可收拾。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467629
學齡童人間蒸發3年9千人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7.10.22本報訊

 台北駐越南經濟文化辦事處布告欄一年到頭貼滿法院通知書,工作人員說,全是台灣丈夫向台灣法院提起離婚或爭取監護權訴訟,文書無法送抵越南配偶手中,只好張貼在辦事處布告欄公告,但幾乎都無法找到人,只能期滿後提供法院判決離婚。該現象彰顯的是台灣經濟對當地的「吸引力」以及政治的「無力」。

 數字說話有惡化的趨勢

 每年都有為數不少的新台灣之子「應入學卻未入學」,以教育部和內政部資料進行比對,八十七年到八十九年生的孩子就有八千九百六十八人,在應入學的年紀卻憑空消失。以目前最新資料,去年小學一年級新生為民國八十九年生,該年生的孩子就有五千六百人未適齡就讀,創下歷年高峰,落籍哪裡?去向何在?常常連爸爸都不知道。

 伊甸基金會牧師邱光明分析,這九千個孩子除少部分是台商家庭帶回中國或越南等配偶母國定居,大多是媽媽因離婚、家暴或各種原因逃家後帶回娘家。

 該會在二年前曾經推估,滯留在越南的新台灣之子大約三千人,震撼社會各界,但同時也引起外界質疑,如今從官方數據得到證實,且還有惡化趨勢。

 外配落跑放話要錢贖子

 「本來是希望娶個某來生子,順便照顧阮老母,誰宰羊,老母沒照顧到,竟然把囝仔偷帶回去越南不返來,擱打電話回來叫我準備十五萬元去換囝仔,實在很可惡!」

 談起妻子,顏雲南憤憤不平,拿出一大疊陳情書、失蹤人口協尋通報單、移民署公文等文件,抱怨政府坐視台灣之子流落異鄉。像顏雲南這樣老婆拿到身分證就落跑,到處找孩子的爸爸並非少數,有的在追查時發現太太在台灣打工賺錢,偏偏避不見面,卻把孩子留在娘家。

 沒有邦交政府愛莫能助

 兒童福利聯盟以往經常有爸爸要求跨洋協尋,社工員黃瑞蓉說,迎娶外配的家庭也會有尋常夫妻口角或不合等問題,但一般人的太太頂多跑回娘家,外配卻是一跑就是十萬八千里以外,有的太太則是「忍」到拿到身分證就帶著子女一起落跑。但因先生常連老婆娘家的地址都搞不清楚,要找也無從找起,而我國政府和越南無邦交,實在使不上力。

 從事運輸業的顏雲南在八十五年間透過婚姻仲介,娶小他十九歲的越南妻子,並生下一對可愛的兒女。傳宗接代目的達成,照顧老母的願望卻差強人意。「煮那個不知什麼『碗糕』,攏嘛我自己煮來吃,連地攏是我在掃。」八十六歲的婆婆顏張菊抱怨。

 「要出去,我也不曾管她要去那裡,攏給她自由,誰知道,跟著人家去學壞」。對媳婦的滿腹不滿,這一下全爆發。

 九十三年初,顏雲南的老婆不聲不響地帶著兒女離家出走,顏雲南拜託妻子同鄉找了幾個月,都沒有下落,只好報警協尋,仍無所獲。後來他向有關單位陳情,輾轉追查才發現妻子把孩子帶回越南。

 由於妻子在九十四年四月初取得身分證,正式歸化入籍台灣,他研判妻兒還會再入境,不放棄尋找。果然,九十四年底她又帶著兒女入境,七天後離境,但有關單位卻未通知他,讓他錯失與兒女相見的機會。

 「我老婆的越南朋友說,像我兒子、女兒那樣被帶到越南的台灣之子有二、三萬人,少子化時代,政府不是一直鼓勵大家多生嗎?真搞不懂,為什麼不把這些孩子帶回來?」顏雲南請台灣駐胡志明市辦事處協尋,岳家終於有回音,但妻子就是不肯把孩子帶回來,也不肯透露住址,還要他準備錢「贖人」,他氣炸了,卻又莫可奈何,因為連政府給他的答案都是「恕難辦理」。

 沒有戶籍孩子未來何在

 這群孩子其實都是綜合政治、經濟和社會因素,跨國婚姻失敗下的犧牲者,伊甸基金會為此還特別在越南開辦幼兒華語教育,教導當地的台灣孩子華語並傳承文化,希望能搶救被媽媽帶回母國,卻因母親放棄國籍、歸化台灣,以致沒有戶籍的孩子,讓他們也有上學的機會;但除民間團體的力量之外,這群孩子的未來在哪裡?台灣政府,你又在哪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467628
舊世代落地生根擺脫母國烙印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7.10.22本報訊

 當台灣的經濟成長不再是「奇蹟」,當台灣人紛紛夢想「新大陸」、流行出走,來台廿多年的老移民卻認為這塊土地孕育生機無窮,更早已擺脫母國烙印,融入社會大賺台灣人的錢;以在台北永和曾經盛極一時的韓國街來說,即使隨著大環境沒落,韓僑卻早已「落地生根」。

 根據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夏曉鵑的研究,早在一九八○年代就有為數不少泰國、菲律賓配偶出現在農村,一度因故沒落,直到一九九○年代初又逐漸開啟婚姻移民之路。

 「我一直對作菜很有興趣,開餐廳,是圓一個夢」,從緬甸嫁到台灣已經廿年的李菊美,當過女工、作業員,最苦時和先生共吃一碗泡麵,如今她不但圓夢開了「泰緬複合式餐廳」,還穩坐雲彰地區泰緬異國餐廳龍頭。

 初到台灣時,李菊美的老公在台中清水紡織廠開貨車,她每天探班,最後也進紡織廠當女工,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某天下雨,兩人租的房子淹水,所有東西都漂起來,她無奈地望著泡水家具,心想「我一定要離開這個地方」。

 一心要到台北闖天下的李菊美,老公卻反對,「我們是一拳定未來」,兩人約定猜拳決定誰聽誰的,結果李菊美不但贏得那一拳,也贏來自己的人生;在台北時期,李菊美和老公分租一個僅容得下床、塑膠衣櫥和桌子的小房間,常共吃一碗泡麵果腹,李菊美更是常常從上午八點進工廠直到半夜十二點才回家,打拚的結果,第三年就買房子。

 之後因緣際會返回雲林,在一年前李菊美終於圓了她這輩子最大的夢,開了間泰緬複合式餐廳,從初期的慘澹經營,到如今每天都高朋滿座,從彰化、雲林各地趕往品嚐美食的人大有人在。

 相對於婚姻移民的李菊美,國內早期尚有因應海外僑居地排華,不少移民遷居台灣,台北縣永和市中興街有「韓國街」之稱,就是因不少韓國華僑聚在這裡批發韓國成衣。

 曾任中興街成衣商聯誼會長的畢可昌,和多數來台的韓僑一樣,祖先都來自大陸山東,民國六十年代,當時韓國經濟狀況並不好加上排華,紛紛移民來台發展。因北市房價貴,他們大多選擇在北縣中、永和及新店落腳,中興街則是韓僑謀生的聚集地。

 八十年代後期的全盛時期,店家達一百卅多家。

 隨著台灣大環境的起起落落,如今韓國街已徒具虛名,幾近六成店家全改賣低廉大陸貨,像畢可昌一樣堅持賣韓貨的店家已不多。幾年前,因韓劇流行,台灣一度吹起「哈韓風」,但隨著「韓流」退燒,中興街隨即又回歸蕭條,不少店家坦承「過一天算一天」。

 儘管有部分韓僑選擇退卻,但畢可昌仍堅守崗位。他說,孩子都在台灣出生長大,根本就是道地台灣人,加上他和妻子也來台廿多年,早就習慣這裡的飲食、氣候和文化,這幾代畢家已從山東移民到韓國,再從韓國移民到台灣,「是該落地生根了」,他不打算和部分韓僑一樣又移民到美、加。

 撇開韓國街興衰不談,畢可昌笑說:「我們這一代的韓僑移民和台灣人相處融洽,在這裡,我們只為韓國街的未來打拚,大家還講好台灣人和韓僑輪流當會長」。韓國街不分彼此,不僅現任會長蔡振凱和總幹事鄭坤成都是台灣人,這裡的「台商」甚至還包括客家人和原住民,街裡才是真正達到族群融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467626
新世代難融合只能賺同鄉錢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7.10.22本報訊

 「答-答-」電動裁縫車的聲響,在午夜時分格外響亮,黃金玉埋首機台,車縫一個一毛八的安全帽內裡,勤快的她還是化妝品直銷商,主要客戶全都是同樣來自越南的姊妹,還兼接送夜間工作的同鄉上下班賺外快。

 「在越南,即使再勤奮努力也賺不到錢,在台灣卻處處是機會」,黃金玉的一句話,道盡多少新移民的心聲;但同樣來自越南的嚴沛瑩卻點出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大多數新移民的生存模式,靠的是家鄉的技藝、文化,甚至賺的都是同鄉人的錢,她們的「優勢」也是「限制」,形同「在台灣的越南/大陸人」。

 住在雲林的黃金玉,每天從上午十點開始工作,直到深夜都可以看到她忙著踩裁縫車,除了吃飯、如廁,一天都在答答聲中度過,即使凌晨二點,鄰居還會看到她在車代工。問她不會累嗎?「還好啦,早上七點多送完報紙,有睡一下」。

 黃金玉像拚命三郎一樣,不放過任何賺錢機會,每天車代工外,凌晨三點半就要起床送報,直到七點多才送完,因為參加雲林縣美容美髮同業公會開辦的美容課,讓她學到不少彩妝技巧,還加入直銷公司,當直銷商賣起化妝品,越南姊妹就成為她的主要客群。

 從代工到直銷賣化妝品,黃金玉的收入遠超過幹水電工的老公,家中觸目所及的家電,從電視、電冰箱到洗衣機、音響,全都是她一分一毫賺來的;來自大陸安徽的潘平,則是靠著一手在黃山老家學得的「功夫」,賣燒餅養活大她五十歲的老公和女兒。

 住在板橋的潘平嫁到台灣時,老公已經七十五歲,年紀比她老媽還大上許多,她說「從小就覺得自己醜,唯一的心願是嫁個會孝順母親的老公」,雖然老公老,但她還是相信自己的眼光。初來時,兩人靠著他的月退俸和打零工,生活知足又開心,還生下個女兒。

 直到四年前,老公突然中風,潘平扛起家計,賣起她從小看到大的燒餅,剛開始還推著小車大街小巷叫賣,但有一天女兒差點走丟,嚇得她決定去租個鐵皮屋,一家人搬過去,屋前賣起「黃山燒餅」,屋內可以照顧老公,還將遠在大陸的媽媽接到台灣治療心臟病。

 雖然在台灣創業、工作的新移民不少,在勞工電台主持節目的嚴沛瑩卻認為,多數外籍配偶只能做和原生國家相關的工作,就像有人去拉保險,拉的都是同鄉姊妹,有的在法院或旅行社當翻譯,服務的還是同鄉人,就連開餐飲店也只能賣家鄉美食。

 即便如在越南擁有醫學和企業管理雙學位,會說四種語言的范玄英,在台灣也無用武之地,先後在人力仲介公司當主管,以及提供外勞庇護的天主教海星國際服務中心〈Stella Maris International Service Center〉工作,工作對象仍以外勞為主。

 大環境讓她們無法真正融入台灣社會,嚴沛瑩說,就像她拿到身分證,興高采烈以為總算可以找到和台灣人一樣「合理」的工作,當她到一家國際連鎖大賣場應徵收銀員,對方一眼看到身分證,發現她是外籍配偶,馬上改口說「不用」,原因竟是「公司規定不能用外配」,氣得她大罵「你們老闆還不是外國人」。

 嫁到台灣十一年的她說,「不是我不想當台灣媳婦,而是這裡的社會環境,讓我永遠只能是個在台灣的越南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467624
寶島變了樣外籍配偶變了心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7.10.22本報訊

 越南女生多希望嫁到國外,可以改變人生,找到自己的幸福」范秋水說。但隨著韓國經濟崛起,台灣的優勢不再,越南婚嫁潮流也見風轉舵吹起「韓流」,「韓國第一」不是口號,而是越女出嫁的排名順序,嫁往台灣人數急速下滑,大陸也從今年七月開始政策緊縮,嚴格管制婚姻仲介,台灣新移民潮已出現冷卻跡象。

 除量變之外,也已經產生質變。過去一般迎娶外籍配偶,多為如身心障礙者、原住民、中低收入戶等弱勢族群,抑或是勞動、農民階層,如今已有逐漸往中產階層、甚至是中上階層流動趨勢。

 環境變壞不再具吸引力

 內政部統計從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嫁到台灣的婚姻移民,從民國八十七年有逐漸往上攀升跡象,以大陸配偶來說,在九十二年竄升到將近三萬二千人,隔年因為政府採行面談機制,迅速滑落到僅有一萬人,之後即維持在一萬三、四間徘徊,今年到六月更跌到五千不到。

 東南亞配偶同樣如此,九十三年以一萬七千餘人達到最高峰,由於台北駐越南經濟文化辦事處採一對一面談的嚴格管制,令不願久候的台灣男性望之卻步,紛紛打退堂鼓,隔年即跌到一萬人,去年為六千人,今年到六月更僅有二千一百人,可能再度創下新低點。

 為何會產生如此大的變化?除了政府制度上刻意管控外,以杜絕「假結婚」人口販運,家族中有好幾個姊妹嫁到台灣的范秋水說,「越南女性為追求幸福都希望能嫁到國外,如果留在越南,因為操勞過度,沒過幾年就老了」,以前多嫁到新加坡,但因傳出多起騙婚賣淫,才逐漸轉往台灣。

 搞軌命案更添嚇阻作用

 但是,隨著台灣經濟的一路衰退,加上當地媒體經常報導台灣丈夫毆打外籍老婆案例,被夫家折磨到僅剩皮包骨的阮氏玲,以及「南迴搞軌案」遭謀殺的陳氏紅琛更是家喻戶曉,女性出嫁目標很快便轉往韓國,各地都吹起「韓流」,尤其是越南。

 范秋水家中五個姊妹,自己和妹妹都嫁到台灣,嬸嬸看了很羨慕,深怕女兒嫁給越南人會受苦,殷殷拜託秋水幫忙介紹;范秋水說,沒過多久就聽到堂妹范氏嬌兒也結婚,對象就是李雙全,還來不及去探望,李雙全打電話告訴她,范氏嬌兒被毒蛇咬死了。

 對於堂妹的遭遇,范秋水來不及反芻細想,就聽說范氏嬌兒的妹妹嫁到韓國去了;范秋水歎口氣說,還是有很多越南女性,堅定地想要嫁給外國人,有的則是聽父母之命,「即使台灣有南迴搞軌案,韓國也傳出多起殺妻分屍案,但大家都認為,即使再窮,都比越南好」。

 求偶對象擴及中產階層

 婚姻仲介業者,同時也是中華民國外籍聯姻輔導協會秘書長朱清正感慨地說,不過才幾年的光景,婚姻仲介從興盛時的上千家,如今卻幾乎倒閉光光,「台灣政府政策緊縮,連越南和中國大陸都在管制」,讓他不得不設法開拓俄羅斯新客源。

 嶄新的「全國高級媒介服務工作者」資格證書擺在桌上,朱清正邊解釋說,中國大陸雖一向是婚姻輸出大國卻禁止涉外仲介,經常傳出有人被逮到一罰就是幾十萬元,今年卻開始建立管理制度,七月後如果沒有證書都不得在當地進行婚姻仲介。

 網路戀情共組快樂家庭

 朱清正的客群中早已超越農工階層,中產階級甚至是公務員都前往「求助」,尤其是尋求二度婚姻,或是工作過於忙碌、有人際交往障礙的人。但另一方面,更多中產階級根本不用仰賴婚姻仲介,來自海南島的何婷就是因為「網戀」,在網路上認識在桃園擔任工程師的李先生,兩人透過網路交往一年後,決定共組家庭,如今已有個可愛小寶寶。

 員警出身、曾經擔任刑事組長的黃榮慧,曾受政府任命派往沙烏地阿拉伯擔任皇家侍衛隊柔道教練,如今轉換跑道成為雲林虎尾鎮民代表,還取得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學位,政治傾向「深綠」的他,卻娶了個雲南小姐梅莉,「我只要乖巧、顧家的老婆」。

 尋覓幸福國籍不是藩籬

 黃榮慧於四十四歲時喪偶,獨立撫養孩子成人,鰥居十三年後他想到該為自己找個伴。不諱言自己是「大男人主義」的他說,他看得上的台灣女人都很能幹,思想與經濟獨立自主,不是不婚就是離婚,天天爭女權,不適合他這種傳統思想的人,「無關政治色彩,管不了是Made in China或Made in Taiwan,找到幸福最要緊」。

 老婆梅莉整整比黃榮慧少廿五歲,畢業於雲南大學企管系,儘管也是高學歷,卻保有黃榮慧要的「傳統美德」,不論住家或服務處,總是打理得一塵不染,友人羨慕他娶個好老婆,梅莉卻說「我老公是我的偶像,允文允武,如果生在古代,一定是個大將軍」。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467623
文化歧異鴨仔蛋VS.皮蛋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7.10.22本報訊

 中部有名越南配偶,每天習慣吃兩顆鴨仔蛋補身體。有次她請兒子幫忙剝蛋殼,孩子打破殼後看見裡面的小雛鴨,驚嚇之餘脫口斥責媽媽是「妖怪」。類似這樣的文化差異引起的誤解和歧視處處可見,但對越南人來說,不僅台灣人愛吃的皮蛋「噁心」,拜拜燒紙錢、中秋烤肉更令她們無法理解。

 面對多元文化時代的到來,文化衝突隨處可見,從學校的教育現場經驗,證實透過教育,下一代將學會相互尊重、彼此包容。

 在越南,鴨仔蛋是再便宜不過的天然補品,越南人幾乎每天都要吃上幾顆來補身。該名外配的遭遇輾轉傳到台北縣淡水鎮天生國小校長歐亞美耳裡,致力於外配生活輔導的她,突發靈感設計出「文化理解」教案。

 歐亞美說,曾有學員說夫家不准她吃鴨仔蛋,每次想吃的時候,都得跑去同鄉家裡吃,讓她內心深感不平,反而抱怨台灣人愛吃的「皮蛋」才噁心,顏色黑又有股腥味,根本吃不下去。

 歐亞美以鴨仔蛋和皮蛋作為對照,設計出「蛋蛋家族─從鴨仔蛋談文化理解」的教案,教導孩子學著理解差異和尊重多元,不只針對新台灣之子,也要讓其他台灣孩子懂得欣賞不一樣的文化。

 活動設計從認識不同的蛋開始,除透過外籍媽媽親身講述為何食用鴨仔蛋,也藉由實驗介紹胚胎構造,再引導孩子了解也尊重不同民族文化。最先接受這項課程的廿七位學童,上課後不僅不再排斥鴨仔蛋,還有十二人願意吃看看。

 向孩子示範食用鴨仔蛋的越南籍配偶林清泉說,只要讓學童了解,其實他們都能接受,像她的女兒對鴨仔蛋就愛不釋手,每天都搶著要吃鴨仔蛋,尤其愛吃又營養又軟的小雛鴨。

 賽珍珠基金會執行長柯宇玲舉例說,這就像台灣人喜歡吃豬腰、豬腎甚至雞腳、鴨頭,看在歐美人眼中也覺得很可怕,很多「歧視」其實來自文化差異和誤解,只要理解就能接納。

 廿四歲的林清泉嫁來台灣已三年,她說,中越文化差異不只鴨仔蛋,像台灣人雙手交叉腋下是不屑或生氣,但在越南,只要家長叫喊孩子,孩子就得站直並雙手交叉以表尊敬,幾乎是完全相反的肢體文化。

 這差異曾鬧過笑話。林清泉因曾教過女兒依此尊敬長輩,但婆婆並不了解,有次女兒不乖,婆婆氣得罵她,女兒隨即雙手交叉,婆婆以為孫子在挑釁,反倒更生氣。

 丁氏貞則說,越南女子坐月子除了要躺在床上「炭烤」數天,還不能吃雞肉,但她的婆婆很疼她,怕她大熱天悶在房間會中暑,不僅幫她開冷氣,還燉了麻油「雞」幫她補身子,中越文化差異連坐月子也顯而易見。

 日前中秋節,丁氏貞在街頭巷尾看到好多人到處在烤肉,她說,越南也有中秋節,但越南當地是提燈籠去賞月,雖然來台已經六年,但她到現在還是不懂台灣人,為何每到農曆七月,天天到處都有人在拜拜還燒紙錢,「一直拜,其實都是在燒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467620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