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貧富懸殊與新貧出現將加速社會沉淪
 瀏覽7,657|回應47推薦1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老詼訝

工商時報2007.10.16【工商社論】

 不管是來自反對陣營的指責,抑或來自社會各界的一個共同質疑,台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現象越來越明顯,也越來越嚴重,所謂M型社會,已經不再是學術名辭或外國特有例子,根本就是台灣現代社會的特徵之一。而在貧富懸殊日趨惡化的洪流中,新貧族群的出現,也為國家發展的前景蒙上陰霾,我們認為貧富懸殊與新貧出現,如果不能及時予以有效導正或緩和,不僅不利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也可能造成社會動盪不安,乃至擴大族群對立憾事,朝野不能等閒視之。

 本報系中國時報日昨推出台灣希望專題系列之六─台灣的新窮人,具體指出民間出現了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現象,一方面富豪財富增加快速,甚至到了富可敵國地步,但另一方面,很多窮困人家,因為謀生及競爭條件較弱,在知識經濟、科技獨大時代,賺錢能力自然每況愈下日子難過,更有原本為社會中產階級,因為家庭變故、國內產業結構丕變,或者工作機會沒有了,或者收入減少了,不知不覺間竟然淪為新貧或近貧一族,遍嚐艱辛度日滋味。

 台灣社會貧富懸殊日益擴大、惡化,專題中舉出甚多統計資料,分由不同角度來說明台灣社會家族與家族間,或個人與個人間所得、財富嚴重不均的現象與趨勢。首先可以從主計處資料來看最近十年變化。全國家庭依可支配所得高低區分為五等分,一九九七年時,最高所得組平均每戶為一、六八九、五一七元,但對照的最低所得組為三一二、四五八元,高低所得比為五.四一,二○○六年時,最高所得組所得平均增加八.一六%,提高為一、八二七、三八七元,反之,最低所得組所得平均減少二.六二%,減退為三○四、二七四元,高低所得比擴大為六.○一。主計處的這項十年統計比較,證實了台灣社會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現象與趨勢。其次也可以從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資料來看十年變化。若以所得逾千萬元者列為高所得,繳稅屬於財政部所列第一個級距的○至三十七萬或一九九五、九六年間的○至三十三萬元者為低所得,二○○四年的兩組比較,高所得之富豪平均所得二、七九○萬元,足足為低所得貧窮家庭的五十五倍,十年前的一九九五年此項比例為四十八倍,也可證明台灣社會貧富懸殊現象日益惡化。甚者,我們也可以從貧富人家個別投資理財所得如股利收入的懸殊看兩者間差異。依財稅資料中心資料,千萬富豪的每年每戶平均股利所得高達一、九二四萬元,是貧窮家戶二.三萬元的八三六倍,幾如天壤之別。

 如此貧富懸殊現象,尤其是新貧、近貧階級出現的肇因,專題分析,原本社會上的中產階級,因為產業外移或轉型、工廠關門或技術快速更新而被淘汰或資遣,或因在股市投資不當一夕間破產,終於淪為新貧及近貧一族。我們則以為,除了上述因為自己所得或財富減少而淪為新貧、近貧一族外,也有來自相對因素的可能,譬如,自己始終是安份守己的薪水階級或打工一族,但因其他的國人,因為其他來路的收入快速致富,而且現行的租稅制度失靈,未能發揮應有的「有所得,即應納稅」功能,以致此些因為其他來路收入而快速致富者,很快加入億萬富翁俱樂部,並把原本屬於中產階級的薪水階級打入新貧、近貧族群。具體而言,我們認為,近幾十年來,台灣地區誕生的很多富翁,若不是科技新貴、繼承祖產致富,即因參與房地產或股市交易而致富,並因現行租稅法規對土地交易所得及股市交易所得不課稅而得以留下大部分財富。我們認為,此些參與股市及房地產交易致富者,根本就是政府有意鼓勵或無能放縱的既得利益者,再加上近幾年來租稅政策明顯傾向富有階級,因為股市或房地產搖身一變為高所得者當然穩坐富翁寶座,並藉著手中財富影響政策繼續享受低稅負好處,進而擴大貧富懸殊現象,也製造、惡化了台灣社會的不公不義。

 我們憂慮貧富差距及新貧、近貧族群的擴大,終將扭曲經濟發展、侵蝕社會根基,甚至造成貧富族群對立危機,引發全面抗爭與動亂,慎重在此呼籲政府正視其迫切性及嚴重性,並尋求財稅、社福政策予以緩和及化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458665
 回應文章 頁/共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白松露3公斤100萬元 預訂一空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記者黃仁謙/台北報導】 2007.10.24 03:57 am  
 
嚐過白松露嗎?白松露菌以帶有類似蒜頭味的香氣聞名,每公克叫價300元。法樂琪餐廳負責人張振民特別到義大利採購白松露。
記者胡聖堤/攝影

知名的法樂琪餐廳特別從義大利空運每公克至少要價新台幣300元,3公斤約100萬元的白松露菌,鎖定不受景氣影響的頂級豪客。

法樂琪餐廳負責人兼主廚張振民昨(23)日表示,第一批買進的3公斤白松露都已被預訂一空,特別是幾顆比較大的白松露,早就被豪客們預訂。接下來幾周,還會有其他白松露陸續到貨。

白松露雖然要價不斐,但台灣大老闆對吃白松露可是一點也不手軟,豪氣直逼早就在吃白松露的香港富商。在台商和港商的大力拉抬下,白松露的拍賣價格年年飆高,去年,一顆三、四公斤的白松露菌的拍賣價高達新台幣200萬元。

生長在泥土中的白松露,只能靠經過訓練的母狗或豬才能挖掘,再加上挖掘出來的白松露,頂多只能保存十天,因此產量十分稀少,價格居高不下,是許多老饕眼中稀有的珍饈。

白松露菌以帶有類似蒜頭味的香氣聞名,義大利人喜歡配起司和麵包食用,國人則喜歡用在燉飯和湯品。

為滿足頂級饕客的需求,張振民日前親自搭十多個小時飛機,前往義大利阿爾巴陪著白松露的獵人一起到樹林中尋找頂級白松露。

張振民表示,對頂級客層來說,一般食材已經挑不起他們消費的欲望,只有最頂級的食材,才能吸引他們上門消費。

今年是法樂琪餐廳第三年賣白松露。第一年只賣了3公斤;去年,整個白松露產季,法樂琪大概賣出7.5公斤白松露,去年白松露每公克大約250元,光是採購白松露就花了大約150萬元。

張振民指出,由於市場需求愈來愈強,雖然歐元升值,每公克的白松露成本由250元飆漲至300元。但還是吸引了許多饕客主動詢問,今年法樂琪前往義大利採購,且一出手就先砸100萬元買3公斤。

第一批白松露上周五才開始採收,預計要本周六才會陸續寄出。目前,全台灣只有在法樂琪餐廳可以吃到白松露,其他餐廳要等到下周才能吃到白松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470856
沒了奢華 富豪就失去重心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記者陶福媛】 2007.10.21 03:18 am 
 
「當台灣富豪玩膩了奢華之後,就會愛上寧靜之美。」經營頂級家具的業者黃世潭認為,繁複奢華到了極致,就是極簡內歛。

台灣的豪宅偏愛奢華品味,莫不主推英式維多利亞風、法式巴洛克風,豪宅內的家具款式也以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風格為主,對極簡內歛的家具較不感興趣。台灣豪宅客之所以偏愛喧鬧華麗風格,其來有自。

相對於上一代富豪「勤儉持家」的人生觀,年輕富豪多是「含金湯匙出生」的一群,從小就享有富裕的生活,「奢華」對他們來說,是稀鬆平常、是家常便飯,沒了「奢華」,生活就失去重心和樂趣。

CoCo香奈兒女士曾說:「什麼是奢侈品?奢侈品,就是你根本不需要的東西!」她說這句話的背景,是在二次大戰後物質最缺乏的時候,這句「你根本不需要的東西」,為奢侈品下最佳註解。

然在今日,「奢華」已是富豪躋身「富豪俱樂部」必備的行頭。暢銷書「奢華,正在流行」中,作者Michael Silverstein和John Butman點出,奢華的生活可以消除心理壓力,是富豪追求成功時的獎勵品,以及失意時的慰藉。在時下的商業機制和富人遊戲規則裡,奢侈品能協助你與同事、上司、朋友、工作夥伴,甚至家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奢華」既是富豪人生的一部分,凡夫俗子若沒有財力享受「奢華」,也不必太過難過。旅遊生活頻道主持人伊恩萊特(Ian Wright)在節目轉型後,從邋遢的背包客化身為西裝筆挺的貴客,在節目「伊恩萊特與名人有約」中受邀成為富豪、貴族的座上賓,不過,他仍不改遊戲人生的本性,經常不禁意地在言語中嘲諷上流社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466063
台灣女富翁比率 亞太居冠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記者許佳佳/台北報導】 2007.10.19 02:39 am 
 
美林集團最新公布亞太區財富報告顯示,台灣有錢人的平均財富已遜於中國大陸和香港。台灣總計有6.6萬人資產超過100萬美元,平均每人資產330萬美元(約1.09億新台幣),遠低香港540萬美元與大陸500萬美元的水準。

調查還顯示,股票仍是亞太區富翁最愛的投資管道,在資產配置的占比近三成,其次是不動產證券化(REITS)占比約兩成四;而現金及債券則平分秋色,占比約各兩成。

根據美林證券與凱捷集團的「有錢人」定義,凡個人資產總值(不包含自住不動產)在100萬美元以上即屬之。台灣去年有6.6萬人達到這個水準,比前一年增加12.1%,是亞太區第六名。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女性在富翁一族的比率已高達43%,已居亞太區之冠。美林全球財富管理市場總監劉昌欣表示,台灣女性在富裕人士比率偏高的關鍵,是因為許多大型集團的資產分配大權都掌握在女性手中。台灣女性勇於創業,加快財富累積速度。

過去幾年,新興市場的股市大漲,使得亞太地區成為全球富裕人士增長最快的市場。在全球富裕人士增長最快前10個市場中,亞太地區就占了五個。

美林在亞太區共計調查中國大陸、香港、印度、印尼、日本、新加坡、南韓、台灣以及澳洲等九個市場,其中,香港的富商人士每人平均資產540萬美元,相當於1.78億新台幣;中國大陸平均每人約有500萬美元(約1.65億新台幣)。至於第三名的新加坡,則是490萬美元(約1.61億新台幣)。

台灣在受訪的九個市場中,位居第六名,平均資產約330萬美元(約1.09億新台幣),略低於全球富裕人士平均每人的390萬美元(約1.29億新台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463694
貧富差距問老百姓最清楚
推薦1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badminton

中國時報2007.10.17謝錦芳/特稿

 儘管經濟年年有成長,但是台灣的新窮人變多了,專家估計至少一三八萬人生活在貧窮的邊緣,他們不屬於政府低收入補助範圍,生活最苦。難道官員們真以為閉上眼睛,就可以眼不見為淨?

 主計處發布新聞稿表示,台灣的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數為六.○一倍,低於新加坡、美國、日本,尚屬平均。

 然而,不論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或是財稅資料中心所得統計,本報引用的都是官方的資料,以十年區間來回顧台灣所得分配狀況,所呈現的趨勢都是一致的,即所得分配惡化。主計處強調,國際上多用吉尼係數來表達所得差距,其實這十年來,台灣的吉尼係數亦是上揚的,呈現所得分配惡化趨勢。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十年來,五等分位所得分配呈現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現象。以最低所得家庭所得來看,十年前平均可支配所得為三十一萬二千多元,十年後只有三十萬四千多元,縮水二.六%;最高所得家庭十年前為一六八萬多元,十年後為一八二萬多元,成長八.二%。

 究竟台灣的貧富差距如何?問老百姓的感受最清楚,有八成四的受訪者認為台灣的貧富差距非常嚴重,有五成一的受訪者擔心淪為窮人,並非官員一句「尚屬平均」,就可以粉飾太平。

 事實上,無論是主計處的調查,或是財稅中心的資料,都有很大的漏洞。主計處採抽樣調查,富人通常低報所得,窮人很難被找到的;而這項調查不包括股票與土地買賣所得,這些都是富人最主要的獲利來源。其次,財稅資料中心統計,亦不包括有錢大戶最重要的海外所得與股票買賣所得,如此計算出來的貧富差距,嚴重低估了真正的貧富差距。

 最近十年來亞洲各國在經濟成長之際,貧富差距擴大成為經濟發展的隱憂,台灣難逃此趨勢。我們最擔心的是,政府官員漠視此一嚴重社會問題,繼續蹉跎內耗下去,任令貧富差距擴大,那麼,十年後,台灣的貧富差距恐怕是難以想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460419
「新貧族」報導政院回應主計處:10年均所得沒有倒退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7.10.17林淑玲/台北報導

 行政院主計處十六日發布新聞稿針對本報「新貧族誕生,望錢興嘆」「十年倒退嚕、六縣市變窮了」提出澄清,強調政黨輪替以來不論以戶或人來衡量,所得仍呈現增加趨勢,並未有倒退現象。

 主計處表示,國際間對於所得差距的衡量多採涵蓋所有家庭的吉尼係數來表達,其次才採用五等分位差距倍數,為最高廿%與最低廿%家庭之比值,犧牲中間六十%家庭所得資訊,以避免極端值或特異值之影響。

 主計處指本報報導以綜所稅申報廿等分位(最高五%與最低五%)或所得千萬以上家庭與貧窮家庭之極端數據加以比較,忽視絕大部分家庭所得資訊,除誇大所得差距狀況,造成階級對立外,並無法平實表達整體分配概況。

 另縣市別所得方面,由於家庭收支調查部分縣市樣本不足,各年間資料跳動頗鉅,並不具嚴謹統計意義。

 主計處並指,我國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數由八十年四.七九倍上升至八十八年五.五倍(政黨輪替前一年),九十五年增至六.○一倍,但仍低於新加坡十二.二倍、美國十.七倍及日本六.二倍,尚屬平均。

 針對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問題,主計處表示,近年來國際景氣回升,加以政府積極推動各項促進就業方案,失業率已有效下降,九十六年一至八月平均失業率已降為三.九一%,創七年來同期最低水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460417
何以一枝草苦無一點露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7.10.16洪財隆

 同一國之內的所得分配普遍惡化,幾乎已成了所有國家(開發中與工業國家)的共同焦慮,而伴隨著窮人大量湧現的分配不均現象,道德上理應教人難以容忍。不幸的是,台灣正處於這樣的局面。

 台灣所得分配不均主要表現在三方面,首先是「功能性所得分配」,亦即勞動報酬佔GDP的份額減少而資本報酬的比例卻增加,其次為富有與貧窮家庭之間的所得分配差距拉大,耳熟能詳的吉尼指數即在衡量此一不均幅度,第三則為區域之間的失衡,比如有些縣市繁榮,有些則相對蕭條。

 所得分配不均的底層或共通原因當然跟全球化(外貿開放)、技術進步(產品製程日益標準化並有利於技術勞動者),以及中印等新興國家近卅年以來,迅速融入國際生產與貿易體系等衝擊密切相關。尤其是後者更讓全球的勞動供給量從此額外增加四倍,其中絕大多數皆屬於教育程度不超過國中階段的「非技術勞工」,這對全球各地、包括台灣在內近似技術水準的勞工就業與薪資成長,自然會構成重大限制。

 試舉一例,中國單單從事紡織成衣的工人就高達兩千萬人,就勞力密集的相關產品而言,除非透過研發創新以提升產品差異化程度與生產力,要不然就必須接受中國的工資水準或裁員關廠。有人甚至打趣說,產業外移其實也是一種「創新」,生產基地的創新,而且也不是所有國家的企業都有這種能耐或意願,比如義大利中小企業的外移能力就明顯不足,必須長期倚賴政府補貼或直接停止生產活動。此外,無情的產業結構變遷與外移,所釋放出來的失業人力與閒置(土地)資源,如果沒有新興產業加以填補,在該地方也會「製造」出窮人並導致家庭與區域之間的所得分配不均。

 劇烈且近乎不分企業規模與類別的產業外移,已構成台灣經濟社會最嚴酷的挑戰。事實上,台灣對外投資金額保守估計已高達GDP的三成以上(南韓只有六%),不僅高於世界平均的二四%,也大過工業國家的三○%,而和歐盟國家相當。唯須注意的是,工業國家對外投資多半屬於資產所有權轉移的購併行為(M&A),而台灣絕大部分卻是新創設(土地與廠房)的對外投資,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對外投資模式往往是「連根拔起」,這對台灣本地的就業機會與所得分配,顯然都有負面影響。

 總的來說,新興產業的填補(尤其是高生產力的服務業)、外資的持續引入(而非只是不對稱的對外失血),以及中小企業的重新崛起,應是解決台灣所得分配不均問題的斧底抽薪之計。至於兩岸經貿關係如能正常化,當有利於此一方向的發展。

 另外,台灣多年來的稅收不足,造成「租稅負擔」(稅收佔GDP比例)去年已不到十四%,不僅跟先進國家往往超過三十%不能相提並論,甚至也低於中國跟南韓,等於直接限制了政府照顧弱勢階層的財政能力,也間接限縮了社會安全與福利制度的可能選項,並因此助長民間怨懟。稅制改革與合理稅收的問題,至少從賦予政府更堅實的所得重分配能力此一角度來看,確實已不容再迴避。

 如果,台灣繼續因欠缺財政能力而讓經濟變遷下的輸家獨自面對「充滿雜草的生命花園」,在道德上既站不住腳,經貿策略上也不利於台灣對外持續開放,因為缺乏完善經濟安全制度的社會,往往會向經貿保護主義傾斜。而對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的台灣而言,經貿保護主義絕對是致命的毒藥,亦即藉由擴大內部照顧來加大對外經貿開放空間,也不失為是一種兼具公平與效率的一種經濟政策。

 最後,台灣主權當然要高舉並主張,但絕對不是以熾熱與偏執的方式來進行,台灣近來直向統獨議題傾斜的「機會成本」即是。公共政策常常不明不白或得不到應有的關注,後遺症日現的所得分配問題即是顯例。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458691
貧富差距擴大財政部莫成幫凶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7.10.16中時社論

 全球化與新科技的發展,讓世界變平了;但是對某些人而言,這個世界是不平的,甚至越來越不平,因為生活比以前更苦了。最近十年來台灣越來越多中等收入的家庭發現自己正在邁向貧窮之境,這種所得分配惡化的趨勢,已經到執政當局必須正視的時候了。

 本報在昨日製作的「台灣新窮人」專題中,指出在全球化的效應下,受到新科技的發展、產業轉型等因素影響,一群有別於傳統「老、弱、病、童」的新窮人誕生,估計至少有一三八萬人。這原本是一群日子過得不錯的中產階級,卻突然跌落貧窮的邊緣,由於不屬於政府低收入戶補助範圍,一旦陷入困境,最容易走上絕路。

 依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台灣的高低所得家庭貧富差距在九十年達到最高峰,之後趨於緩和,但台灣的貧富差距真的縮小了嗎?根據本報民調顯示,八成四受訪者認為貧富差距嚴重,五成一受訪者擔心淪為窮人,顯然民眾的實際感受與官方統計有很大的距離。

 十年來台灣的貧富差距擴大,超乎各界預期。財稅資料中心統計,年所得逾千萬的富人與所得卅七萬以下貧窮家戶相比,十年來的差距由四十八倍增加至五十五倍;其中,千萬大戶平均股利所得近二千萬元,更是窮人的八百三十六倍,相當驚人。

 而不論是主計處或是財稅資料中心的報告,都嚴重低估富人的所得。前者以調查為主,富人容易低報所得,真正的窮人則找不到,更大的漏洞則是未統計股票與土地買賣所得,這是富人最大的財富來源。財稅資料中心的納稅所得,則未包括海外所得與證券交易所得。

 近年來,許多上市櫃公司大老闆領取現金股利動輒上億元,高科技的員工分紅亦產生許多百萬富翁;相對地,低所得家戶有八成以上靠薪資所得,近年來勞工薪資成長停滯。因此,富人財富增加的速度遠超過窮人,貧富差距擴大是必然的。

 亞洲開發銀行在年度報告中直指,台灣經濟成長果實由所得最高廿%的家庭獨享,將危及經濟成長。貧富差距擴大的結果,民間消費低迷,也會引發社會緊張。尼泊爾、緬甸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貧富差距擴大是全球化的現象,美國尤其嚴重。聯準會前任主席葛林史班亦關切貧富差距問題,他在最新出版的自傳中指出,新科技創新與競爭帶動的全球化,成為各國所得集中的主要因素。專業技術者的工資大幅攀升,中低所得者薪資成長停滯時,而富人所得在過去廿五年來快速成長,使得美國貧富差距日益惡化。他認為要縮小貧富不均,要靠教育與開放的移民政策。

 美國知名經濟學者克魯曼(Paul Krugman)指出,自一九七九年至二○○五年間,美國中產家庭的實質所得僅成長十三%,但最有錢的千分之一的家庭所得成長了二九六%。多數人認為貧富差距擴大主要是新科技進步與全球化因素使然,但是,克魯曼認為,政治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保守派共和黨主政時期,尤其是小布希時代推動大規模減稅政策,造成不可原諒的後果。

 近年來政府不斷推出減稅政策,與布希政府走相同的路。檢視政府的所得重分配功能,有九成是靠社會福利,只有一成來自租稅,而租稅縮小所得差距的倍數只有○.一五倍,顯示租稅的所得重分配功能不彰,如果再繼續擴大減稅規模,那麼可能連這一點點功能都不見了。

 這些年來政府不斷提出減稅案,從調降土增稅到遺產稅,受惠最大的都是富人。此外,從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來看,大股東股利所得可享受投資抵減,而且證券交易所得免稅,未來更研議取消個人的股利所得稅。由於千萬富豪的股利所得占六成以上,任何有關股利的減稅措施,都將使得貧富差距更加惡化。

 我國的租稅負擔率已是全球最低,租稅政策嚴重向富人傾斜的結果,台灣成為富人的天堂,窮人的負擔反而加重,這樣的社會難道是大家所期盼的?令人遺憾的是,負責國家租稅政策的財政部幾乎成為減稅部,完全忘了租稅的公平與正義,如果這樣的趨勢無法扭轉,財政部淪為擴大貧富差距的幫凶,那財政部乾脆改名算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458686
頁/共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