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2007.10.04 02:50 am
年來主管部門根據最新資訊及與國際接軌,採用新制度,修正近年來的國民所得統計系列,提升了經濟成長率。但政權輪替以來的七年間(2000-06),修正後的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也不過3.8%,較政權輪替前七年(1993-99)平均每年成長6.3%,落後很多。執政當局一再宣稱係受國際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將責任推給國際,從不自我檢討。
實際上,近七年台灣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不僅已淪為亞洲四小龍之末,在東亞11國中,亦敬陪末座。若國際經濟不景氣,同樣以出口為導向的亞洲其他三小龍成長為什麼比我們快?甚至比我們落後的馬、泰、菲、印尼等國家經濟成長率,都趕過台灣。而且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發表的全球經濟成長率,在1993-99的七年間,平均每年成長3.5%,而近七年(2000-06)則提升到4.3%;近七年國際經濟景氣反而比過去好。顯然執政當局說詞是不負責任騙人的謊言。那麼過去台灣每年經濟成長率都高過全球,近七年來卻低於全球成長率,應是台灣本身經濟出了問題。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發布的修正後的最新國民所得統計分析,近七年來台灣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之所以較過去七年大幅滑落,除民間消費增加對經濟成長貢獻率大幅下滑外,固定投資增加貢獻率大幅萎縮,亦是重大原因之一。投資的增加,不僅擴大內需對當年經濟成長有所貢獻,其投資建設的完成後,更可提高未來的生產力與競爭力;故經濟學家稱投資不斷的擴大,是促進經濟成長的引擎。證諸台灣過去經濟發展經驗,投資不斷擴大,是台灣過去能獲得高速經濟成長的最大功臣。但近七年來情況丕變,不僅不再是加速經濟成長的動力,反而是拉住經濟成長無法提高的罪人。
近年來台灣固定投資的變化,可從下列四個層面來分析:
首先從固定投資增加率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率來看。在前七年貢獻了1.63個百分點,近七年卻下降到0.25個百分點,減少1.38個百分點;故經濟成長率下降2.5個百分點,投資就貢獻了55%,可見其影響之大。
其次是投資率(固定投資毛額占GDP比率)的大幅下滑。在前七年平均台灣固定投資毛額占GDP 23.7%,可是到2001年因核四電廠停建,嚴重破壞投資環境,投資大幅萎縮20%以上,導致投資率劇降至20%以下,而且連續三年徘徊在18%-19%之間,近三年才恢復到20%以上。
「投資毛額」中包括折舊準備,其作用是在維護該設備的原有生產能力,真正能提高生產力的,應是扣除固定資產消耗後的淨投資。淨投資占國內生產淨額(NDP)比率,稱為淨投資率,是觀察一國生產力或競爭力消長的真正指標。在前七年,台灣淨投資率平均為15.5%;2001年腰斬至7.7%,2003年更降到6.4%,近三年才回升到9%-10%,但七年平均亦僅9.0%,較前七年劇降6.5個百分點,這才是台灣近七年出口在全球市場占有率萎縮的真正原因所在。
第三,投資從不同主體來看,分民間投資及公共投資(包括政府及公營事業)兩大部分;近七年來民間投資雖在2001年大幅下滑27%,且在低檔盤旋三年後,近三年恢復上升,且超過政權輪替前1999年的投資額,至2006年已較1999年增加28.2%。可是公共投資七年來持續下滑,同期間衰退20.6%,是導致固定投資平均每年僅增加1.6%(當年幣值計),拉住經濟成長無法提高的罪魁禍首。顯然,民進黨執政的歷任閣揆所提出「8100台灣啟動」、「新十大建設」、「五年5,000億擴大公共投資」及「大投資大溫暖」等大投資的振興經濟方案,都是說謊或是執行不力,毫無效果可言。
最後,再看製造業投資;近年來技術密集產業投資占製造業投資不斷上升,最近兩年已超過70%,可是其生產附加價值,僅占製造業附加價值的45%左右,並未提升,顯示技術密集產業,不僅是技術含量高,亦是資本密集產業,尤其近年來投資更集中在半導體及光電產業,而該等產業投資動輒千億元以上,投資負擔愈來愈重,今後何以為繼?
更可憂的,製造業中的非技術即傳統產業,近四年來的投資額已低於當年所提折舊準備,即淨投資已成為負數,期望傳統產業升級完全落空。
我們深入分析後,發現投資增加遲緩、投資率尤其淨投資率的下滑,以及公共投資的負成長,不僅影響過去經濟成長率無法提升,也不利未來生產力及競爭力的提高。如何改進,已無法仰賴以選舉為施政主軸的現任閣揆,只有等待明年大選後的新領導階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