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2007.09.19羅慧雯
報載國民黨決定採取與中南部合法電台合作製播節目方式,反制地下電台在中南部的影響力,引發眾多議論。此事從傳播學的角度則可提供另一種思考,重新檢視電台在民主政治中的角色。
電台在政治傳播上向來扮演著重要角色,此源自於其所具有的媒體特性。因為不需影像做證據即可進行傳播,因此很容易傳播毫無事實根據的謠言或耳語。例如在美國,親共和黨的電台,天天謾罵希拉蕊,甚至稱其為妖女,而親民主黨的電台,也總是把小布希稱為白癡。電台立場的對立與激化,往往較電視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美國是因「汽車文化」造成電台有著強大的政治傳播效果,實則台灣的電台傳播效果,也不容忽視。北台灣會因為塞車而使駕駛人聽電台的時間增加,而在中南部,就工農階級及老年人的需求而言,電台一樣是最適合他們生活形態的媒體,無論在公園或工作場合,電台都是重要的娛樂管道。其中,「地下電台」就是他們習慣的媒體,其因素包括有主持人猶如鄰居般噓寒問暖的親切風格、使用台語及播放台語歌所表現出的台灣意識、可以讓聽眾隨意call in,抒發對政治不滿等。
因此在台灣,電台具備的傳播效果也使它成為選舉前各勢力的必爭之地。雖然在電視這塊版圖上,國民黨已經是贏家了(這有新聞從業人員的背景因素以及國民黨作為在野黨的優勢)。但國民黨顯然對於在中南部缺乏電台作為有力的發聲管道而憂心,因而想在中南部與電台合作製作節目。有些論者以為國民黨到中南部與合法電台合作,不太容易拉走地下電台的死忠群眾,對中南部選情沒幫助。筆者以為論斷太早。要看國民黨準備怎麼做,是否瞭解中南部地方媒體歷史與生態,有沒有一套有效媒體策略?
從地下電台的崛起過程可發現,剛開始也不是全然以謠言與謾罵來吸引聽眾的,有不少是因為關注到主流媒體忽視的弱勢族群聲音,例如原住民、勞工、婦女等議題,才逐漸在民眾的生活中取得不可或缺的地位。而我們也不要忘記,地下電台之所以吸引聽眾,是因為他改變了聽眾的角色,聽眾不再是只能收聽節目的聽眾,而是可以參與互動、發表言論的訊息產製者。然而,隨著有線電視合法化後的多家新聞台出現,以及電台執照開放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中低功率電台,在在考驗著地下電台的生存空間,以致地下電台逐漸失去在小眾市場的利基,而從多元的節目風格日趨走向一致。謾罵、煽動、攻訐、賣藥是大多數人對地下電台的印象,甚至具有可能讓選舉結果翻盤的影響力。然而在龐大的政治影響力背後,卻隱含了缺乏審議民主所應具備的理性討論空間,因此廣受社會對其角色之質疑與批評。
事實上,電台不應僅成為單向政治洗腦的工具,而是可能成為雙向甚至多方參與式的公共論壇,其參與方式是遠比電視上的談話性節目更平民化的,不需要靠長相與肢體動作來吸引觀眾,一切全憑講道理。而經營電台所需要的成本甚低,也使其有能力成為獨立而不受制於財團或政黨的媒體,堪當民主社會中的多元聲音之所繫。
如今國民黨想利用與中南部電台合作的方式來達到政治宣傳作用,如果沒有明顯違反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法律規定,主管機關也無法置喙。然而國民黨應要瞭解,當前地下電台的風格走向有其歷史脈絡,國民黨若要有樣學樣恐怕在選舉效果上會適得其反。
作為傳播學者,本人寧可期待國民黨體認電台在民主社會中可以具有的正面作用,不要抱著想透過電台向中南部民眾洗腦的心態,而是以更開放雙向的論壇形式,傾聽民意,進而使國民黨的決策脫離都會中心的思惟,實現該黨所謂「連結台灣」的真正可能性。
(作者為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