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2007.09.12中時社論
如果先宣稱要找大家開會,但卻告訴你結論已經有了,這會還開得下去嗎?經建會日前宣布行政院將成立第三次賦改會,但卻同時宣布要大降營所稅稅率、廢除促產條例。緊接著財政部也宣布準備取消「未分配盈餘加徵一○%營所稅」規定,此外還打算把薪資特別扣除額提高到八萬以上,把教育扣除額提高為每人兩萬五千元。
看到沒有?賦改會都還沒成立呢,既沒開始研究,也沒任何討論,就先跑出一堆結論。既然明確結論都有了,幹嘛還要成立賦改會?
要講賦改會,就讓我們四十年話說從頭,簡略講講前兩次賦改會。民國五十六年,老蔣總統召回美國康乃爾大學經濟學教授劉大中,成立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為期兩年。那次賦改會,主要研究項目有三:全盤改革綜合所得稅、實施加值型營業稅、實施兩稅合一。前兩者是加稅,後者則為減稅。
當時,立法、監察兩院對劉大中改革綜所稅,提高稅負,大表不滿,罵聲不絕。劉大中幾次去立、監兩院報告,都聲淚俱下,幾次大哭。後來,有老蔣鼎力支持,綜所稅改制案付諸實施,成為今天台灣綜所稅體制。至於加值型營業稅與兩稅合一,則持續研究,因為工程浩大,拖到七十五年四月一日,才實施加值型營業稅。拖到八十六年,才實施兩稅合一。
第一次賦改會,在劉大中以下,錢純為執行祕書,王建◆為特別助理,郭婉容、白培英、林振國皆為研究人員。以上五人,後來自民國七十四年八月,到八十五年五月,前後十一年間,連續接力出任財政部長。
民國七十六年七月一日,俞國華內閣成立第二次賦稅改革委員會。本來,打算起用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劉遵義為主任委員,但因劉的美籍妻子不願久留台灣,而告作罷,改以政大教授陳聽安為主委,白培英為副主委。包括前財政部長顏慶章、林全、現任財政部常次張盛和等,都曾參與二次賦改會。
二次賦改會,為期兩年,至民國七十八年六月三十日止,完成厚厚幾大本研究報告。可歎的是,二次賦改會之後,台灣政治環境丕變,國會改選、省市長民選、總統民選,陸續全面民主化之後,選舉掛帥,不斷犧牲租稅,遂行「政策買票」。因此,二次賦改會結論,多數都成了空谷足音,成為純粹的紙面改革。
現在,又過了二十年,行政院又打算成立第三次賦改會。但組織架構還沒個影,人事布局八字還沒一撇,研究項目還在虛無縹緲間,就跑出了什麼降低營所稅稅率、廢除未分配盈餘加徵一○%稅率等大減稅結論。這哪是賦稅改革?這根本是賦稅大綁票,盜用過去兩次賦改會的令名美譽,給自己配合大選的減稅買票措施,擦胭脂抹粉!
我們贊成行政院籌組第三次賦改會,也認為的確有必要透過第三次賦改會,替當前烏煙瘴氣、亂七八糟的稅制,好好把病脈,開藥方。然而,既然要成立賦改會,就該堂堂皇皇,正正當當,開大門走大路,先把局面籌畫出來,把人手找好,把題目訂明白,再仔仔細細研究清楚。等兩年之後,確定研究結論,才能規畫出未來租稅政策。
賦稅改革成不成功,和政治環境大有關係。一次賦改會之所以成功,部分是因為當時尚屬威權,立法院只是橡皮圖章,當局全力支持劉大中,所以賦改的結論也就成為政策。現在,立法院三年改選一次,立委向來只准減稅,不准加稅。照經建會說法,一方面廢掉促產條例,一方面大減營所稅,不會減少總稅收。然而,全案送到立法院,肯定是促產條例不准刪,營所稅率必須砍」。因而第三次賦改會要想有結果,很重要的一點,是成員除了財經大員、學者專家之外,還要納入朝野政黨領袖。唯有政治人物點頭,賦改會結論才能出得了財政部大門。
當然,最令人不樂見的是,就是行政院只是拿第三次賦改會當障眼煙幕彈,選舉之前喊喊嚷嚷,替降稅政策背書,等到選舉之後,就把三次賦改會的倡議全丟到一旁。要真是那樣,等於又是淪為在拿稅改玩選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