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2007.08.31林照真
我無法不談媒體,因為鑲嵌在我們生活中的媒體,一直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特別是最近跑出一堆擺出親切姿態的「免費媒體」,其顛覆正統媒體的力量,尤其不容忽視。
台灣的媒體幾乎都集中在台北,台北人又可享受更多的「免費媒體」,包括公車上免費收看的電視網、捷運站免費的電視網、與捷運站內外免費供應的捷運報紙,讓你在離家幾十公里路途中,都有媒體相隨。由於使用它們不須付費,人們多半不吝惜多看幾眼,還會伸手索取,即使內容荒誕也不會在意。心想:「反正是不要錢的。」
但這些「不要錢」的媒體,卻大大影響正規媒體的生存空間。即使目前台灣媒體的表現令人失望,但至少做到媒體該有的基本門檻,包括:「媒體須傳遞資訊」、「廣告篇幅不得多於新聞等資訊」,一旦有媒體投機混淆「新聞」與「廣告」,就得承受專業淪喪的批評。但是免費媒體卻樂得讓廣告多於新聞與資訊,新聞與廣告更是相互取暖,目的就是要讓它們交雜在一起。
免費報紙傳遞的新聞更是可議。其中所登載的多半是消費、影劇娛樂、或是犯罪等訊息,更有許多兒童不宜的清涼畫面,目的是勾起注意,而非引發思考。而公車、捷運站的電視網將螢幕放在顯著位置,伴隨著聲光,強迫民眾非看到不可。公車電視網更是任意播放電視節目宣傳、政府文宣、電影廣告、以及各種商業廣告,全然不是公共領域的那一套。
這類免費媒體有著同一套的賺錢哲學,民眾、免費媒體、廣告主三者間形成微妙的經濟關係。民眾在乎媒體內容,免費媒體關心廣告收益,廣告主則是只想掌握民眾以增加廣告效果。三者立場原本不同,卻因為「免費供應」的策略成功,巧妙地四海一家。免費媒體從廣告主身上賺錢,但是能夠讓廣告主甘心掏錢的,其實是我們的眼珠子。
當我們的眼珠子不由自主地盯著這些內容看時,免費媒體就開始賺進大把鈔票,那個當下,我們都被計算了進去。悠遊票卡統計台北公車的載客量,台北每天一百一十餘萬人次的捷運族更是難得的廣告契機。但是他們只是計算眼珠子,等同於計算廣告的觸達率,好算出廣告主該付的廣告費用。至於被這麼多眼珠子看到的內容是否有益於下一代,是否能夠開闊視野,免費媒體毫不在乎,他們挾帶新聞、娛樂、廣告的目的,就是要吸引消費者以便賣給廣告主而已。
諷刺的是,公車族、捷運族每天為生活早早出門,一出門就成為獵物。免費媒體利用人們愛吃、愛玩、愛驚聳話題的心態來提供內容,人們消費免費媒體只為排遣交通時間,豈敢奢談消費者權益;看到令人震驚的社會新聞,心中有的只是驚恐,並無助於對社會的守望。尤其令人擔心的是,年輕學子每天接收這類訊息,漸漸降低接納理性資訊的含納量。
這是政府與媒體失職的雙重現象。台北市長郝龍斌、台北捷運公司、台北市公車聯營單位放任這些免費媒體滋生,令人無法接受。而這些免費媒體玩弄新聞,利用大眾貪婪地賺錢,卻沒有人責問他們的社會責任。至於大眾,則是以他們無辜的眼珠子助長這些媒體賺錢,成了最無知的共犯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