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兩岸四地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兩岸是平的嗎?
 瀏覽275|回應0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7.08.09
洪財隆

積極為台灣找出路的「兩岸共同市場」與「全台自由貿易區」等主張,其實是兼具兩岸政策、貿易政策,甚至產業政策等多項意涵,若純就經濟的角度,透過進一步的制度整合以攫取或確保由市場整合所鋪陳的潛在利益,實有其必要。然而,無論是制度面整合的基本形式比如「自由貿易協定」(FTA)、採共同對外關稅結構的「關稅同盟」,或者包括生產要素(特別是勞工)在內可自由移動的「共同市場」等緊密的經貿倡議,如要成局,雙方的政治信任實不可或缺。

尤其是共同市場如真要運作並發揮功能,所涉及的周邊制度協調,包括關稅收入分配、金融與租稅調和、司法管轄等領域不知凡幾,工程浩大可以想見。而目前兩岸各自與彼此之間的政治過程是否足以克服此一信任不足的鴻溝,顯然是制度面經濟整合的第一道難題。

雖然國共雙方透過「連胡會」在○五年已達成「恢復兩岸協商後優先討論兩岸共同市場問題」的共識,但單從文字中也可嗅出中國目前未必贊同此一主張的訊息。且不說最有可能被效法的歐盟「共同體」整合模式,必然蘊含的「主權」讓渡思維,即使連藍綠基本上都贊成的「兩岸關係正常化」此一方向,中國似乎也都因裡頭隱含主權對等談判而退避三舍。問題是,兩岸關係正常化以及往後的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不正是雙方進一步洽談制度面整合的前提?看來只要台灣主權不被北京承認,再多美好的兩岸雙贏可能,流於紙上談兵的成分居多。

另外,經濟整合的核心精神在於自願或出於國家自由意志,如果是因中國刻意阻撓而讓中國實質上成為台灣唯一的答案與選項,這種誘迫的選擇恐怕才是問題所在。中國一方面利用此波區域主義風潮積極與東亞周邊國家洽簽FTA或進行經濟結盟,另一方面卻又阻撓或阻卻其他國家(包括日本與東協等)與台灣做類似接觸,亦即台灣恐(已)被排除在區域主義之外,實質上類似被中國間接施以「經濟制裁」。這也等於限縮了台灣的政策自由度或自主性,比如增加台灣(或民間部門)因經貿待遇嚴重被歧視而唯恐被邊緣化、別無選擇所以向中國傾斜的誘因。換言之,除非也同時要求中國不再打壓台灣與重要經貿伙伴簽署經貿協定,不然台灣此時主動提出共同市場之議,是否有落入被迫整合或「請君入甕」的不利境地?

FTA或共同市場等制度面經濟整合的主要功能乃在於,促進包括商品、勞務、資本與勞動在內的所謂四大移動自由,愈往後面領域其經濟整合的程度愈深,而且政治意涵也愈高。而兩岸在可預見的未來並沒有允許中國勞工自由來台的條件,而勞工跨境自由移動正是共同市場的重要內涵,因此主張者可能必須在此一議題上撤守到兩岸關稅同盟(其實也不容易),甚至自由貿易區這些相對單純的構想,否則很容易因交代不清楚(包括前後不一)「共同市場」究竟何所指,而在國內層次的政治攻防上處於挨打的窘境。

話說回來,比起共同市場這些華麗主張,目前台灣內部具有高度共識的「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此一立場,進可攻、退可守之餘,可能也比較務實且貼近台灣長遠利益。

至於另一項「全台自由貿易區」的政見也一樣教人驚異不已。先不談此一典型的「貿易單邊主義」(自己撤銷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完全不管其它國家反應)主張到時候如何處理「兩岸經貿關係」,即使是對最堅定的自由貿易的擁護者來說,恐怕都嫌太過激進。經貿史上也只有十九世紀時期的英格蘭之廢除「穀物法」此一先例,但也僅只侷限在單一產品或產業。

貿易自由化的進程、方法與策略,包括選擇跟誰做更緊密的經濟結盟,從來不會只是單純的「技術層次」或經濟效率問題,特別是台灣正面臨全球化與中國迅速崛起的雙重挑戰,產業結構調整所必然涉及到的就業安全與所得分配等層面,倡議者尤其必須強調配套方案在先,否則將徒增疑慮並讓倡議提早出局。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353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