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06 傑克‧威爾許/林聰毅 編譯
倫敦的邁爾女士問:美國要如何改善自身的全球品牌形象?
答:可以從「贏」著手。基本上這是任何機構、公司或國家修補受損聲譽的不二選擇。但我們得先弄清楚美國品牌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想移民美國的人數不斷攀升,但大體上,美國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無疑已經得不到尊敬。
委內瑞拉、伊朗等國家的領導人,因改變地緣政治的權力平衡,被譽為有膽識與勇氣,他們厲聲譴責美國,不再感到內疚。沙克吉的政敵華亞爾女士,將反美議題列為總統大選的競選主軸,而且高達四成七的法國人認為她挑對了打擊對象。即使是俄羅斯政府也開始改變對美國政府的態度,不再言聽計從。
不過美國企業和創業家以前所未見的活力,在全球各地的市場經營事業,歐洲仍是美國境內最大的投資人,美國在法國的投資居各國之冠,沒有生意因為「你是美國人」而告吹。
我們絕非暗示優異企業聲譽可擦拭美國在地緣政治的汙點。但我們堅信,美國的品牌具多面向,不能輕易揚棄。
法國楓丹白露的阿德納問:若你是一家多角化經營企業的主管,會在什麼時候放棄整頓陷入困境的事業?
答:大企業對羸弱事業緊抓不放的理由不一而足,包括情感價值、虛幻的希望與文化。例如過去數十年來,日本每家公司都被當成神社,神聖不可侵犯。在美國也有類似情況,泛美航空在一九八○年代中期賣掉幾間賺錢的飯店,卻保留垂死的航空事業,理由居然是維繫「傳統」,最後在一九九一年倒閉。
惰性是許多公司不肯放掉破產事業的主因。畢竟,要甩掉一個須重新整頓的事業,需有很大的耐心,而且願意承受損失。只要艱困事業符合總體策略目標,企業應只能繼續努力整頓。一旦行不通,就應該面對現實,並且「放棄希望」。
有時企業會對困境中掙扎的事業投注資金,以便在開發中國家建立據點,例如在中國大陸收購或建立事業的公司,通常要虧損數年。同樣地,對新興科技的支持也意味要經歷數年奮鬥才能獲利。在這類例子裡,須持之以恆但過度耗費心力去矯正一家失去目標的事業,真的沒意義。
缺乏母公司或大企業的支持,這類公司別無選擇,只能力圖自保,但周邊事業通常得不到這種援助,只好慢慢等死。願意「經營不善」事業的公司,通常有振興此一事業的宏大計畫,就放手讓他們去整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