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調查統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7月消費物價 意外下跌
 瀏覽749|回應8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記者林淑媛/台北報導】 2007.08.07 03:00 am  
 
主計處公布,7月消費物價指數下跌0.34%,主因為蔬菜價格下跌29.07%、水果價格也下滑12.68%,大幅抵銷其他物價上揚的效果。但也有不少商品大漲,例如中藥材就上漲62.6%。
(本報系資料照片)

在物價一片「漲」聲中,行政院主計處昨(6)日公布7月消費者物價(CPI)動向,卻意外較去年同月下跌0.34%,是95年11月以來最大跌幅,主要是蔬菜與水果價格大幅下跌,抵銷食用油、乳品等民生用品的漲幅;但若扣除食物類價格,7月CPI的漲幅達1.44%,是五個月以來最大漲幅,顯示物價的確出現溫和上漲的情況。

不僅消費者物價出現下跌,7月躉售物價(WPI)漲幅4.02%,也是95年5月以來最低點。主計處三局科長吳昭明說,進口物價自今年年初開始即有陸續轉嫁的情況,近來WPI最高峰出現在今年4月,漲幅高達8.06%;不過,不管是WPI或是進口物價,漲幅都有趨緩的情況。

在市場陸續傳出泡麵、乳品漲價的消息後,主計處昨日公布物價概況,結果卻出人意表,吳昭明為避免外界誤解,在記者會上花了30分鐘解釋物價的編製方式,強調完全依據聯合國的標準,日本與南韓等鄰近國家,也都是採取這套方法。吳昭明說,CPI是平均的概念,而全面性的物價走勢與每一個人買東西時感受的物價上漲,的確會有所不同。

吳昭明指出,現階段國內物價有漲有跌,7月CPI下跌0.34%,主要是因為蔬菜價格下跌29.07%,水果價格也下滑12.68%,大幅抵銷物價上揚的力道,其中蔬菜與水果合計影響CPI高達1.67個百分點,大幅抵銷油品、乳類食品等價格上揚。因此,若剔除食物類的CPI漲幅則為1.44%,是五個月以來最大漲幅;核心物價則是1.11%,創下五個月以來最大上漲幅度。

7月CPI雖然下跌,但中藥材價格上漲62.60%;黃花魚漲21.65%;沙拉油價格也上揚16.65%;天然瓦斯、國外旅遊團費等,也有一成以上的漲幅。但包括蔥、木瓜以及行動電話、數位攝影機、電視機、個人電腦與汽車等蔬果與耐久性材貨價格,卻出現六成至一成不等的降幅,價格可說是漲跌互見。

此外,躉售物價部分,主計處指出,7月WPI漲幅為4.02%,是95年5月以來最低點,主要是因為基本金屬、化學材料、石油以及煤製品等價格仍處在高檔所致,其中進口物價漲幅為5.87%,出口物價則為1.99%。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349467
 回應文章
數字會說話也會說謊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7.08.08卓然/北市(媒體工作者)

社區有一個貨卡改裝攤販,我每周大約光顧兩次,昨天照例買了半張,習慣性的付了廿五元,老闆帶著歉意提醒要三十元。「麵粉漲囉!」老闆無奈的丟下一句。

回家上網,剛好看到主計處發布七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居然較去年同期下跌了○.三四%,直覺這太扯了!

主計處於是連忙解釋,主要是因為蔬果大幅下跌,抵銷了民生用品的漲幅,若扣除食物類,CPI實際漲了一.四四%。主計處並說取樣方法是採聯合國標準編製,公信力沒問題。

那麼統計結果為什麼與實際感受有落差呢?學者說主要是因為薪資沒有提高,「如果所得能夠提高到二萬美元以上,且前的物價上漲根本不會成為問題。」

真是夠了,這是哪門子的學者,「肖想」提高到三萬美元不是更好?筆者比較沒有學問,只知道把跌幅七成的蔥及四成的木瓜拿來平均,數字當然會失真,難怪只有「買菜的主婦感受得到」,絕大部份的人並不天天吃蔥吃木瓜,但一出門就覺得荷包在失血呀。

我們常說「數字會說話」,卻常忽略了數字也會說謊。主管官員可別只迷信冰冷的數字,而忽略了民眾生活上的焦慮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351421
主計處的數據與民眾感受差距實在太大了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7.08.08中時社論

在街頭巷尾一片物價喊漲的氛圍中,甚至連陳總統都出面說話,擺明了要干涉已行之有年的浮動油價,這種人人都感到物價漲勢已難擋的當口,主計處卻公布七月份物價下跌○.三四%,讓所有人幾乎驚訝地下巴都快掉下來了,難免引起一陣統計數字是否失真的撻伐。主計處所謂根據調查的客觀數據,與民眾當下的主觀感受,差距真的是好大。

物價一向是各國經濟最重要的指標之一,這一點可以從央行將維繫物價穩定,列為施政首要目標看出。如果有通膨疑慮,央行必須採取緊縮貨幣政策;如果通貨緊縮,央行必須反向寬鬆,一緊一縮間,物價牽動雙率走勢,影響層面遍及全體。就因為重要,因此針對物價的討論確實不宜流於意識形態,而應回歸理性探討。

從調查方法看,主計處的物價編制方法,一向與國際同步。反映到數字上,台灣物價走勢也與全球差異不大。以美國為例,美國今年一到六月消費者物價上漲率達二.五%,與台灣○.五%,差距兩個百分點。探究這兩個百分點的差距,一個百分點是來自用油,美國油價漲幅比台灣高,另外美國人都開車,用油量也比台灣大;另一個百分點是來自租金,美國租金今年上漲四%,台灣只漲了一%。扣除這兩個因素,台灣與美國物價上漲率幾乎是相同。因而可以說,調查方法不是問題。台灣今年一到七月物價上漲僅率○.四七%,比起大陸三.二%,韓國二.二%,香港一.五%,新加坡○.八%,其實是完全不值得大驚小怪。

當前台灣民眾對於物價之所以會斤斤計較,更多的其實是一種相對剝奪感的投射。投射出這些年,荷包變薄,中下階層民眾收入減少的焦慮。換言之,物價上漲的同時,國民所得並沒有同步成長。從衡量家庭生活水準的指標,家庭收支調查來看,民國九十四年,台灣地區家庭繳稅後,每月每戶可支配所得七萬四千五百元,比民國八十八年七萬四千兩百元,七年前,只多了三百元。這表示過去這些年,小老百姓不但薪水賺不到錢,就連做股票、存銀行,做小生意的都苦哈哈。

這種苦哈哈的情況,又以低下階層家庭最為明顯。主計處調查顯示,過去七年,台灣家庭可支配所得成長率平均僅○.三%,與六十、七十、八十年代初期,動輒兩位數成長的速度,完全不能同日而語。尤其最近兩年,台灣所得最低的四成家庭,所得成長率都只有○.一%上下,遠低於總體。這當中還是靠政府救助才撐起的數字,如果扣掉移轉性所得,最窮的二成家庭收入還少二千三百元,連續兩年下跌。

而這一波,由物料上漲所牽引的物價波動,上漲最多的都是牛奶、麵粉、食物等必需品,對低所得家庭而言,這些都是無可迴避的日用品,占其支出比例最高的消費,而由這些基本物料上漲所引發相關食品、餐飲業的全面上漲,早就反映各個賣場與飲食部門。以新竹縣為例,當地國小的營養午餐都醞釀要上漲,令地方政府都快壓不下去。這也無怪乎,一點小小的物價蠢動,已經足夠放大成為小老百姓的民怨。

台灣不到一個百分點的物價上漲率,絕非央行該以貨幣政策,全面收緊銀根的理由。但面對日益高漲的民生必需品物價,與對低下階層可能的衝擊,政府仍應採取政策,謹慎應對。面對供應商囤積物資,造成物價哄抬,公平會與各縣市政府應全力加強查緝,以免不肖商人,助長民眾恐慌心理。原先計畫調漲的公用費率,包括:油價、水電費、健保費,政府可考慮暫緩實施,或者針對家戶所得的高低,進行差別取價,以免進一步衝擊中低階層生計。

但更重要的還是採取更積極有效的政策,讓經濟活絡起來,而這種政策的推動也絕不是一周一利多那樣的短線炒做,畢竟物價上漲是全球的徵候,但國民所得成長的趨緩卻是台灣自己的問題。短期壓抑物價容易,長期怎麼刺激經濟活絡或許更重要。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351417
消費頻率、預期心理及通貨膨脹真相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工商時報2007.08.07工商社論

在所有媒體都紛紛報導泡麵、鮮奶,乃至全省各地店面租金、名產小吃都漲價,大多數國人都深刻感受通貨膨脹蠢蠢欲動或已然燎原之際,行政院主計處昨天公布的七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卻背道而馳,不但不見上漲,反而較六月及去年同期分別下跌○.二四%及○.三四%,總計一至七月的平均消費者指數也只上漲○.四七%,較一至六月的○.六一%回落。如此官方數據所形容的物價形勢,應該是平穩而安定,與大多數媒體及民眾印象及言談中的通貨膨脹蠢蠢欲動或已然燎原,簡直是另外一個國度。因為國際油價飆漲帶動各項物價竄升,通膨陰影也隨之籠罩全球各地,台灣物價若真平穩而安定,絕對是全民之福,但若物價平穩安定只是數字的表象,並不存在老百姓日夜生活作息的真實世界,那問題可就嚴重,不僅影響政府判斷,更可能耽誤政府決策,擴大民眾受害程度。

基本上,七月的總體物價形勢,若以主計處的統計來看,顯然比六月還要緩和,不僅消費者物價指數如上述呈現下跌,躉售物價指數也明顯回穩,七月僅較六月上漲○.一%,較去年同期上漲四.○二%,總計一至七月的平均躉售物價指數年增率為六.六五%,較上半年的七.一一%明顯改善。但民間的景象,似乎不是這麼一回事。抽象的個人感受當然作不得準,但媒體不約而同報導出全省各地各種物資、產品價格向上調升,不但具體到可以連名帶姓喊出商號,譬如「鬍鬚張」小吃,連漲價時間及漲幅都完完整整交代出來,似乎不是新聞作假或故意唱衰台灣。

面對如此的異象及可能的發展與危機,我們的看法是官方的數據沒有錯,只是進行統計忽略了「消費頻率」以致結果與民眾感受脫節,而我們憂慮地是,物價漲風初期若未獲得有效控制,或因信任官方數據而坐視不管乃至掉以輕心,加上預期心理的推波助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後很可能演變成難以收拾大災難。

七月七日,本報社論即指出,除了天災較少蔬果價格下跌抵銷部分物價漲風,以及景氣不佳商家盡可能自行吸收成本上揚或採取不易發覺的漲價手法外,民間普遍感受物價上漲,但政府數據卻無法真實反映的一個主要關鍵在於,「官方的統計只能用漲跌幅平均計算,根本無法反映消費者的消費頻率,難怪與民間的感受嚴重脫節。」我們在社論中,也試圖以汽油與電腦產品價格變動為例說明政府對物價問題可能問錯診、開錯藥。因為國際油價飆漲,國內汽柴油售價也隨之不斷調升,就消費頻率而論,一般消費者大都一周或十天加油一次,一年至少加油五十次,油價上漲的衝擊及感覺就有五十次,相形之下,雖然主計處的資料是電腦售價下跌五%,但一般人最快三年才可能購買一架新電腦,對電腦售價下跌的感受當然很遲鈍,甚至沒有感覺。因此,主計處的統計雖對汽油漲價與電腦跌價各有加減分,但對大多數民眾而言,一年五十次的油價上漲衝擊,當然強大過三年才買一次電腦的跌價感覺。

這樣的看法,與主計處另一項統計顯然有異曲同工之妙。七月底,主計處頒布上半年汽油、瓦斯、化妝品、衛生紙、藥品在內「非耐久性消費品」漲幅三.七%,創下近十六年來次高紀錄,對民眾生活的威脅可想而知;但官方上半年消費者物價年增率只有○.六一%,幾乎是一個適合居住生活的安樂家園。一樣上半年的統計數字,經過有心人的運用,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解釋;統計數字可以被政客拿來變魔術,善良的百姓卻只是實驗室裡的白老鼠。

但統計數字不可能瞞天過海,民眾的見證、感受及恐慌,早晚會形成物價上漲預期心理,最後找到爆發的出口,闖下大禍。理論上,物價漲跌、匯價漲跌,雖然很大一部分受市場機能,也就是供需定律操控,當供應大於需求則價格跌,需求大於供應則價格漲,但物價及匯價也可能因為市場預期心理作祟而超逾市場法則作用。譬如,大多數人及市場上買家預期台幣匯價將升值而大量購入以賺取差價或保值時,因為需求遽增,台幣通常出現升值結果。同理,當大多數需求者預期物價可能大幅上揚時,為減輕損失或賺取差價而大量搶購,結果也會促使物價上漲。預期心理會自我實現,其實大多數政府高官也知道,本月初行政院宣布採行六大穩定物價措施時,院長張俊雄即意味深長要求財經部會注意人為哄抬及民間預期心理。

如果政府只願採信統計數字,不願或不敢面對真相,不久的將來,通貨膨脹老虎可能吃掉民眾的所得及對政府的信任,對前途的信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349604
很扯!七月物價又是負的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工商時報2007.08.07于國欽/台北報導

麵包、鮮奶、雞蛋、瓦斯等逾兩百項產品價格都上揚,但受蔬果價格大跌的影響,主計處昨日公布七月份的消費者物價(CPI),跌破所有人的眼鏡,不漲反跌,較上年同月跌○.三四%,此一跌幅創下近九個月最大。

主計處指出,雖然七月麵包、鮮奶、泡麵、洋菸、瓦斯、補習費等逾兩百項產品都較去年同月上漲,並且像國外旅遊團費、沙拉油、發酵乳的漲幅皆逾一成,但由於占CPI權數近六%的蔬果也大跌一成以上,加上占權數達八%的家電等耐久消費品也下跌,因此使得CPI不漲反跌○.三四%。

主計處這份調查顯示,七月份有兩百多項商品上漲,但也有一五六項下跌,像竹筍、甘藍菜、苦瓜、木瓜、西瓜跌幅皆逾二○%,此外花生、蛤蜊、米、糯米也都跌價,可惜的是,苦瓜、西瓜再便宜,也不能整月當三餐吃。況且,人的口腹之慾也不能忍受三餐都吃相同的蔬果。

除蔬果外,沙拉油、泡麵、麵包、蛋糕、黃花魚、鮮奶,雞蛋等在七月份份都大幅上漲,小老百姓的感受必定刻骨銘心。

對於主計處所公布的CPI與外界原先的預期落差過大,主計處官員解釋,若把蔬菜、水果這些項目自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中剔除,則七月份物價便較上年同月上漲一.四四%,漲幅創下近五個月來最高,顯示七月CPI所以跌破大家眼鏡,係蔬果跌價所致。

主計處官員表示,CPI是一個總體物價,是把近四個百個項目群的價格做了平均,在綜合近四百項平均後,波動的幅度自然不如個別物價這麼大,一般民眾感受到的漲價項目,在CPI中也已如實反映了,只是雖然七月漲了二百多項,但也有一百五十多項下跌,因此七月份CPI跌○.三四%,這表示國內總體物價仍屬平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349581
主計處數字民眾感受不到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7.08.07彭漣漪/新聞幕後

媒體已連續幾個月不斷報導這個漲、那個也漲,使民眾對主計處公布七月的物價指數,有「很高的期待」,但結果還跌,主計處昨日不惜花相當長的時間,說明「物價指數編寫來龍去脈」,企圖以客觀調查說服大家物價漲的心理感受,更要證明,主計處並未刻意操控物價數據。

主計處官員說明,物價編寫有很多因素要考慮,例如,假設牛奶從一百元漲到一百二十元,民眾的感覺是「牛奶漲兩成」,但廠商擔心消費者不買,可能會附贈一小瓶價值十元的牛奶,那主計處在計算這項商品的價格時,會以一百一十元計算。 權數結構是另一項感受和實際會有落差的原因。官員說,食物類占整體權值四分之一,房租占兩成,因此單一項目對物價指數影響相當大。累計一至七月的數字來看,中藥材漲了三十五%,但權數只有○.三一%,則中藥材上漲只使消費者物價指數增加了○.一個百分點(三十五%乘○.三一%);水果跌十一%,但權數是二.七九%,使指數跌了○.三個百分點(二.七九%乘負十一%)。

另外,例如民眾五年前買一部車,五年後的現在買了同樣品牌的車,同時加裝了ABS,多花一萬元,但物價指數不會計算這一萬元。主計處強調,調查結果與民眾感受有落差,可以理解,但主計處做物價編寫,完全遵照聯合國的規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349574
新聞分析》改善經濟 比降低物價重要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記者 林淑媛】 2007.08.07 03:01 am 
 
主計處昨日開了一個冗長的記者會,負責主持的三局科長吳昭明罕見地準備厚厚資料,神情嚴肅地把近來媒體與外界的質疑逐條說清楚。

從國際原油價格上揚,帶動國內油品上漲;到國際大宗穀物飆漲,使得國內的食用油、麵包也應聲高漲,這種輸入型通貨膨脹,是全球性的問題,不僅台灣,鄰近的南韓以及日本,也都面臨同樣的窘境,為甚麼台灣民眾的痛苦卻超越數字所能呈現,關鍵即在於鄰國的經濟前景看好,國民所得年年攀升,但台灣這幾年的薪資完全沒有增加,在心理與實質層面上,無法應付這一波物價上漲。

觀諸歷史經驗,台灣在民國70年二次能源危機時,通膨率高達16.3%,但實質經常性薪資還能有7%的增幅,何以當時台灣在全球哀鴻遍野當頭,民眾的薪資水準仍成長,說穿了,就是持續向上的經濟發展動能,才足以挺過通貨膨脹的苦日子。

因此,當前物價問題,並非在原油與大宗物資的高漲,也不是浮動油價機制的存廢,而是經濟基本面的改善;事實上,若能解決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讓民眾的所得增加,口袋飽滿後,誰還會在意泡麵漲一、二元的「小事情」?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349472
統計無法反映實情 癥結在薪資未調升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記者林淑媛/台北報導】 2007.08.07 03:01 am 
 
主計處公布的物價走勢與若干民眾的感受大相逕庭,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昨(6)日晚間表示,主計處採用的是聯合國的標準編製方法,並沒有讓外界質疑之處。

他認為,民眾對物價上漲的憂慮,主要還是因為薪資沒有提高,使得民眾沒有能力面對物價上漲的局面,如果台灣的國民所得能夠提高到2萬美元以上,目前的物價上漲根本不會成為問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349470
該漲價的 上半年都漲完了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記者陳怡君、林茂仁、黃仁謙/台北報導】 2007.08.07 03:01 am
  
主計處公布7月物價較去年同期及6月皆微幅下滑,零售通路業者昨(6)日表示,7月適逢百貨業夏季換季促銷,包括衣服等都打折;量販業者的民生用品售價也以持平居多。

不過,超商販售的冰淇淋、沙拉油、優酪乳及鮮乳等,則陸續漲價;百貨公司小吃街大都沒漲價,但份量縮水;部分早餐店、小吃店也已漲價。

超商7月中已調漲優酪乳的售價,漲幅約一成,對物價影響有限;鮮乳則從本月1日調漲,漲幅也是一成左右,須等下月物價統計時才會反映。

其實,超商從3月起就開始調漲冰品售價,統一某款冰棒從15元漲到20元,統一另一款冰棒則從17元漲到18元;小美冰淇淋則從5月開始漲,從15元漲到18元;義美則從15元漲到16元。

歐系化妝品受歐元升值、原物料成本增加等因素,導致進口成本增加。百貨業者笑說,該漲的早就在上半年都漲完了,哪還等到7月才漲。百貨業者說,等秋冬商品從8月下旬陸續上架後,才能感受價格的波動程度。

不少國產女鞋品牌受大陸製鞋靴反傾銷稅率政策的衝擊,也將在秋冬新品上市後漲價。百貨業者在7月都在舉辦春夏服裝五折起的夏季拍賣,7月服飾的價格本來就比6月低。

遠東百貨行銷企劃部公關處長鄭嘉蕙指出,近期麵粉、乳製品等一片喊漲,小吃街業者反而不敢貿然漲價,但是70元的三明治裝在紙盒內較7月中明顯縮水,但價格不變;原本滿滿一碗的乾麵也裝得沒以前那麼滿,售價維持一碗40元。

堅持低價的量販業者面對麵粉大漲的壓力,因與供應商簽有年約,廠商不能隨意更動進貨價。愛買公關副理尹皓指出,烘焙類商品的進貨成本是外面店家的四分之三,因此,並不會受到這波麵粉大漲的壓力。

蛋價在7月中還微幅下跌,整體而言價格算穩定,頂多在一、兩元的區間波動。水果正值盛產季節,蔬菜也因至今還沒有颱風侵台,價格都很穩定。

即將到來的中元節是量販業的大檔期,相關商品自然不會貿然喊漲,包括愛買等大賣場,還將打折促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349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