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2007.08.05王銘義/特稿
「入聯公投案」引爆的兩岸外交零和大戰,愈演愈烈。兩岸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忙於展開的致函與宣傳大戰,方興未艾;南太平洋的澳洲雪梨APEC領袖峰會籌備處則在北京的外交施壓下,婉拒蔡英文擔任陳水扁總統的「領袖代表」,擁有大國外交優勢的北京再下一城。
「入聯公投案」牽動台美中三邊互動關係的微妙變化,猶如二○○三年防禦性公投綁大選的「翻版」。兩者的原始目的,其實都是著眼於總統大選的選舉策略,但由於宣傳效應的影響,與北京對法理台獨的認知,卻持續引來兩岸更形複雜難解的外交較量與政治恩怨。
蔡英文顯然已成為兩岸新一波外交零和大戰的犧牲品。陳水扁原有意指派蔡英文擔任九月初雪梨領袖峰會的「領袖代表」,不論從代表層級、專業背景、決策歷練等來看,都應是適當人選,尤其,蔡英文目前已離開政府公職,其政治性、敏感性應不至於被過度擴張。
遺憾的是,在兩岸互動氛圍因為「入聯公投案」日趨緊繃之際,這種主觀與善意的期待,只能成為一種奢望。北京抵制蔡英文擔任陳水扁的「領袖代表」,表面理由可能是認知到蔡英文曾是李登輝時代「兩國論」的建構者,或是陳水扁時代執行「一邊一國」的旗手。
但真正的關鍵是,當北京方面對陳水扁的相關保證與公開承諾都徹底絕望,並完全不再信任時,任何陳水扁提出的領袖代表人選,都將被賦予高度政治性的解讀。這種絕不留存任何彈性空間的外交封殺手法,在兩岸互動承平時期,北京都難以鬆動,更何況在入聯公投案轉趨攤牌的敏感時刻,北京恐怕更難務實處理。
相對的,陳水扁總統與民進黨政府操作「入聯公投案」或「防禦性公投綁大選」,非但激起美日、歐盟等國際社會的高度憂心,更導致北京強勢地運用其政經實力,迫使國際主流社會持續傷害或否定台灣的國家人格,顯見其原始目的旨在確保個人與政黨的選舉利益,卻未能有效捍衛台灣人民與國家的最高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