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華英惠/報導】 2007.07.29 02:11 am
隨著大陸成為全球工廠,經營傳統產業的台商面臨轉型升級或退出的「二選一」抉擇。圖中這家生產電子配件的小台資廠,設備簡陋,客戶看了為之卻步。
記者華英惠/攝影
◎前言:早期到大陸投資的中小台商,現正面臨經營環境大變動的狀況;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併、取締高汙染、耗能企業,勞動合同法等政策,對經營傳統產業的台商造成極大衝擊,它們面臨轉型升級或退出的抉擇。
●香港回歸十周年前夕,中共商務部副部長廖曉淇與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長唐英年宣布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第四個補充協議,大幅降低港資金融、醫療在大陸設立的資金門檻。
貸款拿不到 勞保規定多
同一天,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人民大會堂台灣廳宣布,明年開始實施勞動合同法;對於目前在大陸外資排名第二的台資而言,影響非同小可。
有台商慨嘆,在大陸投資,最想獲得的是金融援助,但拿不到,大陸把此優惠給了香港;最不樂意見到勞動合同法,卻在台灣廳公布。以最早對外開放的深圳為例,目前台商在當地貸到款的比率僅百分之一,與台商占當地投資三分之一的比率不相符合,這也是台商最抱怨之處。沒有資金奧援,很難進行大規模的擴廠或展開產業升級,一般「自立自強」的中小企業遇到外在大環境的改變,多半只有自生自滅。
大陸重環保 傳產沒人要
隨著大陸成為全球工廠,積極進行產業升級,相關措施相繼出籠,包括七月一日起調降出口退稅、八部委聯手查業者是否符合環保相關規定、實施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相同等政策,無一不衝擊台商,尤以最早對外開放的廣東一帶為最。
「六千多家台商普遍面臨環保節能的要求,必須轉型升級,改善因應」,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會長張漢文解釋,大陸現在歡迎的是「大企業、高新科技、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的產業」。以廣州來說,廣州招商也提出新標準,將原來「招商引資」改為「招商選資」,引進新的投資案中強調要「以我為主」,「有所招,有所不招」的原則。為強調產業升級,「汽車、石化、電子資訊、軟體、生物醫藥」這些高新技術產業,是大力招商的產業。
早年賺一倍 現在苦哈哈
張漢文說,十多年前,東莞還是一個大農村,積極爭取台商到當地投資,完全沒有環保方面的要求,大家就地設廠,創造龐大的經濟效益。現在情況不同了,未來十年,東莞要拆除一點五兆平方公尺的舊工業廠房,對台商造成莫大壓力。
今台商曾經風光過,早年是接一張單就賺一張的錢,但是,「兩年多前不同了,台商成群結隊一起出遊的好景不再,現在大家各自忙著賺錢」,東莞台商子弟學校董事長葉宏燈表示。
台商這兩年慘澹經營,還受多項因素影響,包括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人民幣匯率升值,都影響台商的營運。
陸資狠殺價 最令人害怕
「陸資崛起,造成市場競爭激烈,是最值得憂心之處!」多數台商目前都面臨這個情形。以家電業來說,大賣場中都是海爾、美的、格力等大陸品牌,挾著量大而且不錯的品質,在大陸內需市場占一席之地,台商難以插足。
「為了搶市場,陸商不惜把價格殺得比成本還要低,先把市場攻占下來後再說」,俞鋒織造公司負責人吳柏璋形容兩岸市場的區隔,陸商有先天優勢,包括人脈熟、行銷網路方便建立等,這些都是台商無法企及之處。
不轉型升級 很快就淘汰
二十多年前大陸市場初開放,台商是市場拓荒者;在經過市場化洗禮,大陸已成各國廠商必爭之地,陸商也在學習中成長,成為台商的競爭對手。首當其衝的就是台商傳統產業首當其衝,不能轉型升級,只有被市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