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環球點滴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新七大崛起 歐美能源龍頭易位
 瀏覽715|回應5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7/07/27 
 
誰掌控了能源,就是握有權力,各國莫不重視石油安全儲存,例如日本的石油安全儲存即由石油公團負責,圖為該公團在北海道的苫小牧儲油基地。記者沈明川/攝影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義大利現代能源產業開創者馬迪耶曾以「七姊妹」形容二次大戰結束後,宰制中東原油的石油公司;他萬萬料不到,將近50年後,原油產業會出現如此巨大的變化。

洛杉磯時報曾報導,國際油價近年來不斷飆漲,造就原油天然氣產業界的新興龍頭。它們牢牢掌握資源,據以鞏固地位,並使以昔日「七姊妹」為前身的全球「四大」,亦即美國的艾克森美孚、雪佛龍、英國的英國石油,和荷蘭的皇家殼牌公司相形失色,只能靠邊站,甚至可能面臨生存危機。

能源業界的「新七大」全部來自「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以外的國家,分別是沙烏地阿拉伯的阿美石油、俄羅斯瓦斯、中國大陸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伊朗國家石油、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巴西國營石油,以及馬來西亞國家石油。

這些能源業新巨擘全屬國營,油氣產量幾達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掌控的油氣蘊藏量更超過三分之一。1990年代,原有的七大併為四大,目前掌握的原油天然氣產量僅及全球的十分之一,掌握的蘊藏量只剩3%。即使如此,四大的總營收仍然遠高於新七大。PFC能源顧問公司總裁威斯特表示:「舊七大曾經那麼重要是因為,它們控制整個業界及市場,是遊戲規則的制訂者。新七大已經取而代之。」

國際能源總署估計,未來40年,全球9成的油氣供應將來自開發中國家,與過去30年全球4成能源來自工業化國家形成強烈對比。規模舉世第一的國營石油公司阿美石油是首要來源。

如果達到提高原油產量的目標,阿美石油身為全球最有實力石油公司的龍頭地位將更為鞏固,並使沙國得以繼續保持全球首要原油掌控者的地位。

跨國石油公司與幾個主要消費國已經承認阿美石油的市場地位,而部分規模較次的國營石油公司影響力也已出現變化。2006年底,英國石油與荷蘭皇家殼牌公司已經失去全球股市的領導地位,俄羅斯瓦斯與中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握有近9成股權的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晉升至第二及第三,僅次於艾克森美孚。

勢力消長的主要原因是,1930年代能源國有主義在墨西哥捲土重來,1970年代擴及中東。如今,包括馬迪耶手創埃尼集團在內的能源集團只能接受俄羅斯、委內瑞拉等國設定的條件。

【2007-03-20/聯合報】

油價居高 怪國營石油公司沒效率

【歐洲日報綜合報導】

國際油價為何居高不下?新聞周刊專文認為,主要是全球油市掌握在效率低落的國營石油公司手裡。新聞周刊說,石油市場曾經遭跨國集團壟斷,但這些大財團多年前就已不再是各油田的東主,世界油藏現在大半由民族國家掌控,結果是:全球石油市場規模龐大、開放自由,權力玩家卻都是效率經常至為低落的國營石油公司。

與民營石油公司相較,國營石油公司生產的原油少,使用的技術較落伍,管理方式較不穩定,也比較不肯花錢開發新油井。這都會導致供應吃緊,不確定性增加,並推高油價。

因為國營石油公司經常在全球各地新油藏的搶標中脫穎而出,無形中使石油供應的壓力更沉重。羽翼漸豐的俄羅斯與中國大陸買家活躍於全球各地,連一些規模較小的國營企業也紛紛加入戰局。由於愈來愈多油藏落入國營企業手中,他們又不急於向市場釋出石油,市場供應必然吃緊。

許多國營石油公司引進採油新技術的進度極為緩慢,開採能力自然不及民營業者。義大利ENI能源公司資深副總裁莫傑里表示:「他們沒有理由引進新技術,因為他們油源多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334628
 回應文章
能源角力美俄中明爭暗鬥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7.08.06張慧英/專題報導

中亞一直擺脫不掉強權政治。獨立以來,美俄中已經在此明爭暗鬥了好幾回。

第一回合,是一九九一年到二○○○年。蘇聯瓦解,美國為了進一步確保全球領導地位,於是積極進入中亞,提供大量經濟援助,鞏固油氣資源,讓北約勢力東擴,並傳播民主人權理念。第二回合,是從二○○一年九一一事件到二○○五年。美國此時將反恐列為優先,因此需要中亞與俄羅斯的合作,在烏、吉、塔一舉獲得八個軍事基地。

第三回合,是自二○○五年至今。三月吉爾吉斯發生「鬱金香革命」,五月烏茲別克發生「安集延事件」,讓中亞領導人大為震撼,覺得美國那套自由民主後果堪虞,想想還是不干涉內政的俄國好。此時俄羅斯國力已經復甦,美消俄長,烏茲別克立刻把美軍基地和許多國際組織踢了出去,美軍目前只剩下一個基地在吉爾吉斯。

目前中國的勢力還不足以和美俄抗衡,主要是透過「上海合作組織」建立區域安全機制,已成功地讓中亞國家對東突的立場從同情轉為抵制。中俄藉「上合」聯手牽制美國勢力進入中亞,八月正在俄羅斯舉行聯合反恐軍演。

能源是大國最主要的垂涎標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在二○○五年以四十一.八億美元收購哈薩克石油公司。美俄激烈的管線之爭在五月分出勝負,美國與歐盟顯然吃了敗仗。俄羅斯與土庫曼、哈薩克達成協議,翻修及增建土─哈─俄天然氣管線,烏茲別克也與俄、土、哈簽署協議,同意俄羅斯翻修中亞石油天然氣管線。

情感上,中亞人民還是與俄羅斯最親。主要貿易對象是俄國,斯拉夫民族佔了六分之一,俄文更是共同語言。而且中亞民眾不喜歡美國的高姿態,哈薩克《K快報》總編輯艾斯博指出,「很多人受俄國媒體影響,認為美國想統治全世界,侵伊戰爭更摧毀美國形象。但我覺得俄國做的也差不多,只是沒美國的經濟力量而已。」

至於中國,一般民生消費全靠滿街「Made in China」的便宜貨,但也因此許多人覺得本地產業的生機都被搶走了,加上大陸非法勞工大量入侵,因此對中國印象不很好。

中亞國家的外交政策都維持一定的自主與平衡,在大國間保留最大利益空間。目前論影響力,排名依次是俄、美、中,不過最重要的終究還是各自的國家利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347429
美俄在石油戰略上的角力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7/07/27  【歐洲日報社論】

5月12日,俄羅斯、哈薩克與土庫曼三國領袖舉行高峰會,經協商,普亭終於獲得哈、土兩國元首同意,讓兩國輸往歐洲的天然氣仍維持現有的土庫曼一哈薩克一俄羅斯輸送管線。而為了配合這項新協議,除了現有管線將更新翻修外,並將增建一條平行的天然氣輸送管。此外,烏茲別克也與俄、土、哈三國簽署另一項協議,同意俄國全面翻修中亞地區的石油天然氣運輸管線。

這兩項協議的簽訂,在當今國際能源戰略布局上,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其一,它代表了俄國在新興能源生產地區的中亞,已打敗美國,恢復了它的主導地位。自從「911」之後美國進軍阿富汗,並以反恐為名在亞塞拜然、喬治亞、吉爾吉斯等國永久駐軍,如何稀釋俄國在中亞的政治、軍事和石油權力,便成了美國全球戰略的主要環節。美國企圖在亞美尼亞、喬治亞、亞塞拜然部署飛彈防禦系統,並已在裡海發展海軍;同時,美國企圖讓中亞輸油管線不經俄羅斯,而是直接穿過裡海,經喬治亞及亞塞拜然,再由土耳其出海。除此之外,美國陸續在喬治亞及吉爾吉斯策動「顏色革命」,扶植親美政權,當然也是其中亞戰略的一環。然而,由這次的兩項協議可以看出:俄國已展開反擊,扭轉了它在中亞地區漸漸失去的影響力。

其二,近年來北約被權力意志昂盛的美國所主導,已成了美國勢力東擴的工具。此外,美國在烏克蘭推展顏色革命,並意圖將顏色革命帶到白俄羅斯,鼓動波羅的海三小國持續進行反俄活動,以及要在波蘭和捷克部署飛彈防禦系統等作為,也都讓俄國至感不滿。因此,從2005五年以來,如何發揮它能源武器的功效,阻止美歐軍事聯盟,遂成了俄國的歐洲新戰略之重要一環。而這次兩項新協議的簽訂,意謂著將來的歐洲天然氣來源仍將由俄國主控,而不是由美國主導。這對普亭防止美歐軍事聯盟圍堵俄國,當然具有極大的意義。

這兩項協議簽訂後,由於它代表了美國能源戰略的受挫及俄羅斯成功地展開了反擊,美國媒體遂大舉反撲,宣稱俄國將能源當作武器,對美國敵意日深,甚至謂「俄國已對美國展開新冷戰」云云。其實,這不過是美俄衝突的一個面相而已,未來更大的摩擦與對立,也不能完全排除。最近,普亭在「五九反法西斯勝利紀念日」活動上,即公開抨擊美國是「新的第三帝國,俄國有信心再次取得勝利」。看來,美俄間的摩擦與對立,確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回顧1990年代迄今的美俄關係,即可發現:整個90年代乃是美國趁俄國勢力衰退而急速擴張,並對俄國步步進逼,展開新圍堵的階段。由於俄前總統葉爾欽的軟弱無能,美國的進逼得以順暢地展開。美國肢解南斯拉夫聯邦,將勢力伸入波羅的海、烏克蘭、摩達維亞、喬治亞,都是證明。普亭就任之初,也在美國的「反恐」策略下多方配合,始讓美國得以在中亞駐軍。

而造成普亭與美國決裂的,則是2005年初布希在訪問拉脫維亞時,公開承認,過去多年來一連串的顏色革命乃是美國在幕後策動。布希的表態,不啻透露了美國對俄國的圍堵策略;加上後來布希宣布將在東歐及中亞部署飛彈防禦系統,這等於是進一步在將東歐及中亞「基地化」。於是,俄國認為已忍無可忍,有系統的反擊遂告開始。

2005年起,由於國際油價飆漲,俄國經濟大幅改善,舉例言之,其油氣收入在1998年僅88億美元,2005年已增至1,200億美元,2006年更取代沙烏地阿拉伯,成為石油第一大國,油氣收入達1,500億美元。於是,俄國始有了更多籌碼來防止過去加盟共和國投向美國懷抱;同時,也有更多籌碼來向親美者施壓。俄羅斯與土庫曼、哈薩克、烏茲別克等國簽署協議,所做的最大承諾即是將來可提供政治保護,不致被美國策動的顏色革命讓親美派奪走政權。

於是,美俄關係已進入了新的緊張點。最近,美國國防部長蓋茲及國務卿賴斯相繼訪俄,賴斯在和普亭會晤後表示,雙方已承諾將來應儘量避免惡顏惡語相向;但賴斯和蓋茲也都公開表示,不管俄國多麼反對,美國要在東歐及中亞部署飛彈防禦系統之事已勢在必行。由美國的強勢應可看出,在近期內美俄關係不可能好轉;美國的寸寸進逼不會停止,俄國的強力反制也將水漲船高。有關天然氣管線的兩項協議,只不過是美俄關係持續惡化的一個表徵而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334640
金磚四國能源業規模 凌駕美國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7/07/27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美聯社二十六日電】

高盛公司最新的調查報告指出,巴西、俄國、印度與中國等「金磚四國」(BRICs)的合計能源產業規模,已經超越原本稱霸世界的美國。

高盛執行董事林安東(音譯)說,四個經濟體崛起展現的力量在金屬與礦業產業中已十分明顯,並逐漸在保險與消費者產業發威。

林安東說:「對任何在全球營運的企業來說,世界愈變愈快,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是真正的全球化。」他指出,其中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金磚四國經濟力量的崛起。

根據高盛的報告,1991年波斯灣戰爭結束後,能源產業前20大公司中,55%屬於美國公司,45%是歐洲公司。但到了2007年,前20大公司中有35%來自金磚四國,35%屬於歐洲,30%屬於美國。

林安東說:「美國現在以些微的比例,在能源產業中落後其他世界。如果資源產業可以看成整體局勢的領頭羊,同樣的趨勢也出現在礦業,前20大公司的20%來自金磚四國。我們認為,這樣的趨勢會一個接一個出現在其他產業。」

金磚四國崛起的趨勢同樣顯現在保險業,20大公司有十分之一來自金磚四國。

飲料業也開始出現類似趨勢,金磚四國的企業佔據20大中的一家。林安東認為,金磚四國的崛起很快會在食物與製藥產業中出現。

林安東警告說,任何忽視金磚四國崛起的企業,都會因此喪失投資成長與獲得競爭優勢的機會。

高盛將在7月3日發表這分報告,為7月5到6日聯合國舉行的全球化衝擊研討會提供資料。

分析能源產業有20年經驗的林安東表示,1991年波斯灣戰爭結束時,沒人能料到能源產業會是今天這個局面。從那時到現在,美國艾克森美孚集團依舊是市值最高的能源巨人。

但現在,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印度國營石油(ONGC)、巴西石油(Petrobras)、俄羅斯天然氣(Gazprom)、俄羅斯石油(Rosneft)和盧克石油公司(Lukoil),都擠進全球20大能源公司之列。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334635
暖化當道 埃克森美孚也低頭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7/07/27  【經濟日報/謝璦竹】

在環保人士心目中,埃克森美孚公司有如「全球暖化的頭號惡棍」。2005年底退休的前埃克森執行長雷蒙(Lee Raymond)則被封為「全球暖化黑武士(星際大戰中的大魔頭Darth Vadar)」和「地球的敵人」。不過,背上這些罪名最主要的原因,倒不是因為埃克森美孚的行為,而是發言。埃克森排放的溫室氣體是比以前多了些,但並不比英國石油(BP)、殼牌石油(Royal Dutch Shell)等大型石油公司嚴重。

埃克森歷任執行長與其所贊助的團體都質疑全球氣候變化的科學證據,也大力公開反對京都議定書。

不久前,埃克森主管庫尼(Philip Cooney)被控在他擔任白宮環境品質委員會主任期間,曾擅自修改政府已審核通過的氣候變化報告,企圖淡化全球暖化與溫室氣體排放量間的關係。這起事件再度傷害埃克森的形象。

不過,埃克森已體認到,沒有任一家公司能自外於全球暖化的辯論,尤其是大型能源公司。現任執行長提勒森(Rex Tillerson)決定扭轉埃克森的形象。

埃克森的安全、健康與環境部副總裁史都沃(Sherri Stuewer)說:「我們需要走出去宣揚我們的理念,而不是讓媒體和其他人來給我們貼標籤。本公司早已表明,我們正視大氣中溫室氣體累積形成的風險,這些風險可能影響人,也危及生態系統。有鑑於此,我們當然已採取行動調整營運方式,以期降低排放量。」

史都沃說:「我想,社會大眾未充分了解我們的立場。也許是因為我們宣傳做得不夠。」

埃克森美孚旗下擁有2,000名科學家與工程學博士,但在全球暖化的科學論辯戰中仍敗下陣來,成為眾矢之的。

企業若抗拒對全球暖化威脅採取行動,是很糟糕的策略決定。隨著證據愈來愈確鑿,之前質疑的聲音已紛紛改口,或逐漸沉默。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2月間發表有史以來針對該議題最大規模的科學報告,預測到2100年,全球氣溫很可能上升攝氏3度。

埃克森並未在策略上大轉彎,或像英國石油那樣以「超越石油」自我定位。埃克森美孚曾斬釘截鐵說,至少未來20年內,主要能源供應仍將是化石燃料,至今尚未改口。

前任執行長雷蒙最為人詬病的作為,是削減可再生能源的研發經費,因為他相信任何替代能源都不可能有商業利益。至今埃克森還是沒有投資風力、太陽能或核能。不過埃克森已和豐田汽車及重機械廠商開拓公司(Caterpillar)合作研發改善燃料油與引擎系統。

埃克森也加入歐盟的二氧化碳移除計畫,設法把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並儲存起來。埃克森已承諾未來十年內提供1億美元,贊助史丹福大學進行全球氣候與能源計畫。

埃克森也大費唇舌說明該公司處理全球暖化的因應策略。先前埃克森遭到外界嚴厲的批評,主要是因為埃克森出資贊助挑戰全球暖化科學共識的智庫與遊說團體,例如競爭企業研究中心(CEI)。

史都沃駁斥埃克森支持「垃圾科學」,辯稱埃克森質疑的是怎樣才是最佳的政策反應,而不是質疑科學證據本身。

她說,埃克森長期支持嚴肅的氣候科學,包括贊助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與英國Hadley中心的相關單位。埃克森最近也停止贊助CEI等基金會。

話雖如此,埃克森還是堅稱,氣候變化是「百年級的問題」,相關因應對策應「逐漸展開,邊做邊學」。這與IPCC呼籲儘快減少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的主張大異其趣。

(取材自金融時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334634
油價又飆 全球經濟風險大增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7/07/27  【歐洲日報社論】

連日以來,全球重要地區的最新經濟數據和指標相繼出爐,包括熱錢滾動,亞洲、乃至全球股市一片熱潮,而美國則因逆差擴大及次級房價風暴造成零售不振,再度使得歐元兌美元升到1.38的新高。這些,都顯示出當今全球經濟的風險日增。

而最值得憂慮的則仍是國際油價再度飆漲的問題。國際油價再度飆漲,除了有國際地線政治、美國煉油廠事故,以及大國颶風季將臨等因素影響外,更重要的仍在於結構性。這種結構性造成了油價一再攀升,也讓熱錢得以在原油期貨市場炒作翻滾,於是油價飆漲之局遂告出現。

其實,近年來由於石油供需關係的緊張,油價問題早已成了全球經濟上的一大隱憂。許多石油專家表示,2007年全球石油供需將首度跨過供需線上的均衡點,進入需求超過供給的階段。也正因此,國際能源總署在7月9日發布「中期石油市場報告」,預測未來5年將面臨國際石油產量下跌、油價狂飆的嚴峻考驗。該報告指出,到了2012年,全球每天將需9,500萬桶油,遠遠超出目前每天8,160萬桶的水準。接著,7月13日,國際能源總署進一步在其月報中提出警告,如果「石油輸出國家組織」不能儘早提高產量,今年下半年的油市將愈加不安。油價在這種結構下,加上投機資金大力炒作石油期貨,又怎能不一路狂飆?已有專家推估,在可見的最近,油價每桶可能漲破100美元大關,問題之嚴峻程度,可想而知。

細究油價飆漲,基本上是許多因素交迭併發而致:

首先,近來國際石油消耗日增,除了中印等大國興起而必須增加用油外,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美國也持續在增加用油,以致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而且愈來愈甚。

其次,重要產油國的石油蘊藏量,近年來經過重估後,已發現過去似普遍高估。以科威特為例,其蘊藏量可能就須打個對折。除了蘊藏量高估之外,目前全球易勘易採的石油已大幅減少,而鑽油成本也告大增。就以英國北海油田為例,它已開採了380億桶,估計還剩200億桶;但過去英國因為北海油田而在產油國裡排名第6,現在已退到第12。而北海油田大面積、大含量的油田日少,新的油田皆屬小塊狀。例如過去十年發現的最大油田撒,蘊藏量僅15億桶而已。北海油田的基地城在蘇格蘭的亞伯丁,由於石油前景看淡,大公司如皇家蜆牌已不再擴大投資,而且將比較利益不足的油權出售,英國政府則大筆發出廉價的探勘執照,希望用人海戰術的勘察來尋找油田。國際能源總署估計,在可見的未來,石油生產將可能出現產量大幅萎縮的局面。一旦情勢趨此,油價狂飆到100以上、乃至200美元即不無可能。

第三,近年來,新興國家的石油自主權日增,使得西方各大石油公司的控油權為之大減。這是石油權力的移轉。當西方已無法再壟斷石油秩序,便使得整個情勢呈現不穩定狀態,石油市場的波動也因而擴大,致給了熱錢炒作的空間。這對油價也憑空增加了許多變數。近年來油價漲跌幅度擴大,即肇因於此。

故而,油價狂飆的趨勢,短期內似不可能回穩。以美國為例,雖然各方都期待美國重訂能源政策,多用替代能源,減少用油;但布希政府對此置若罔聞,連原來揚言要在7月4日提出新能源政策的民主黨國會,也未在限期內提出,顯然,對用油已成習慣的美國,民主黨也不敢和用油大眾唱反調。其次,則是中國與印度用油迭創新高,也不可能減少用油。加上其他性替代能源產量有限,不足以解決石油耗竭的困境。凡此種種,皆顯示出石油問題之難解。

目前石油已破75美元之價位,估計在今年秋天即可能到達80至85美元價位,下一關則是百元大關。如今國際經濟活動在熱錢滾動下風險日增,油價若繼續攀升,對高風險的全球經濟,不無可能造成新的動盪。油價狂漲,房市、股市、債券市場均在榮景和泡沫間與油價發生連動,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詭譎情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334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