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2007.06.12劉寬平/北市(立法委員)
上週五晚間,三立「大話新聞」節目引述某學生社團要求立委連署,以儘速通過總預算,主持人指責尚未連署、尤其是同為「泛綠」陣營的台聯黨立委沒有連署者,是不支持總預算等等。
當晚我很幸運的call in進該節目,想就與事實不符合處作澄清與說明,卻被製作單位以call in觀眾太多,無法讓我連線為由拒絕了。筆者認為,我是事件當事人之一,也表明了身分,也成功call in了,為何不能讓我發言呢?
我承認政論性節目的「收視率」是其存續的來源,激烈的言語交鋒、不定時的「爆料」、開放民眾call in都是拉抬收視率的元素。有人認為政論節目不是新聞節目,但主持人與受邀來賓仍需引用正確新聞資訊來評論時事,也必須為自己的言論負責,畢竟他們也是有引領議題能力的人物。
事實上,電視的政論節目對提升民眾「公共政策」的參與度有正面意義,但由於政治兩極化與受到政治人物操作族群與意識型態使然,逐漸發展為特定立場的政黨與民眾服務,變成著重於「政黨對立」而少有民生議題,且多只是批判,缺乏具體的建議。
台聯黨發起「預算不過,人民難過」靜坐已有月餘,但主導國會運作的主要政黨卻依然使總預算停擺,是非將有公評,政論節目如果以偏概全忽略真實,是未盡到社會責任。應該在有牽涉到「人」的部分,適時給予當事人澄清的機會,以減少非必要的紛爭,尤其平衡的媒體言論也是自由民主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