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各界對於台灣與哥斯大黎加斷交的反應,主要批評多集中在邦交國數字的維持是否重要?元首出訪、過境和強化以「台灣」名義參與重要國際組織有無必要?外交施政標的與資源的使用應否進行檢討調整?以及改善兩岸關係,北京就會給予台灣更大國際空間等四大迷思上。
不能矮化台灣主權
平心而論,在現今國內藍綠陣營對立的僵局下,外交政策應屬較無涉黨派歧異的議題。不論支持「中華民國」這個國號與否,或是急於擁抱「台灣正名」的國家正常化運動,藍綠陣營對於兩千三百萬人民所隸屬的「這個國家」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之事實係無庸置疑的,各黨派主要領導人對於「台灣前途必須經由民主程序得到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同意」這項前提也都支持。
尤有甚者,不論我們在國際上使用台灣、中華民國或是其他彈性名稱,中國的打壓未曾停歇,也無藍綠之分,政黨輪替之前是如此,兩千年後更是無所不用其極。
從「世界貿易組織」企圖矮化我會員資格、到「世界衛生組織」祕密限制我方「有意義參與」、乃至最近在「國際動物衛生組織」與「南方黑鮪保育委員會」運作變更我稱謂之舉,目的皆在形塑「台灣是中國一部分」之事實。如果假設「改善兩岸關係,北京就能給予台灣更大國際空間」,那也必須植基於不能矮化台灣獨立主權國格以及民選領袖和政府代表性的基礎上。
國內民意對於「邦交國數字」的迷思容或有所指正,但即使是人口不到兩萬人的加勒比海島國聖露西亞,在聯合國以及多數國際組織都是「一國一票、票票等值」,發展程度遠較它們先進的台灣,卻還是國際政治的孤兒,實在沒有立場質疑這些小國毫無國際影響力。在重要國際組織維持台灣的聲音被持續聽見,甚至在某些申請案上替台灣仗義執言,難道不是避免台灣被國際組織徹底邊緣化最起碼的作為?
強化超國家影響力
哥斯大黎加事件突顯的是該國領導人寧捨台哥六十年邦誼轉而投靠中國的個人考量,外交部需要轉型的是維持現行邦交國的「方式」,無損繼續拓展邦交的「目標」。
其次,「元首外交」、「過境外交」真是浪費民脂民膏,只成就個人榮耀卻更陷台灣外交處境於國際死角嗎?僅以非洲為例,自兩千年以來,中國國家主席、副國家主席、人大委員長、總理和外長等「五巨頭」造訪非洲總次數超過二十五次,足跡幾乎踏遍每一國,台灣正、副總統、行政院長和外長加起來還不到十次,其他地區台灣更難望項背。如果台灣民選的元首、副元首以及代表民選政府的行政院長、各部會首長都不能多多走出去進行「正常國家」的交往或是在非邦交國過境,台灣如何能夠站穩「正常國家」的基本地位?
最後,轉移更多外交資源到國際非政府組織藉以強化台灣在「超國家」層次的國際影響力,本即外交部全體同仁戮力不懈的工作。爭取國人在國際間更多旅行自由與援助絕不會因為其他預算的編列而受到排擠。但即使是台灣在諸如援助阿富汗、伊拉克戰後重建、南海海嘯災後復建,甚至爭取參與「國際民主社區」(community of democracies)的努力,也都受限於國際壓力,只能默默的做,並不表示台灣的參與不夠。
作者為外交部研究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劉世忠
蘋果日報 96 06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