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01 【聯合報/田思怡譯】
最近關於伊拉克戰爭野心和謬誤的言論滿天飛,但不論是報紙、有線電視,甚至部落格的言論,都比不上紀錄片「戰爭錄影帶」中一個巧妙小轉折所造成的衝擊。這是一部關於駐防伊拉克的新罕布夏州國民兵團的紀錄片,由他們自己拍攝,最近在戲院首映。
美軍技士麥克.莫瑞阿提和他的小隊長凱文.尚格勞參謀軍士乘坐悍馬車顛簸前行,莫瑞阿提用攝影機拍尚格勞。他問長官對更遠大任務的看法,尚格勞給了一個官方發布的說法。
「這麼說吧,我認為這是伊拉克人在這個國家創造新歷史並成為自由民主社會的絕佳機會,接下來應能穩定整個中東地區,創造一個我們所知更自由穩定的世界。」
沒有出現在鏡頭中的莫瑞阿提追問:「告訴我你真正的感受。」
窗外荒涼的景物疾速掠過,尚格勞軍士停了一下,回答說:「那麼,在那之後,也許我們能為全世界每個人買一隻小狗。」
這是譏評效果極為老辣的拍片方式。「戰爭錄影帶」有一切戰爭片的典型角色:狂熱分子、萬事通和書呆子,但他們確實正在打仗這個事實,不僅使他們得以透視我們大多只能管窺的事件,而且具備強猛的公信力。與其說此片是冷嘲熱諷,不如說它是對戰爭種種詭變的紀實之旅,尤其是這場戰爭。
「戰爭錄影帶」趕上現階段紀錄片熱潮,滿足觀眾對傳統資訊管道以外的資訊和報導的胃口。「令人不安的真相」則是把前副總統高爾全球暖化有關的幻燈片拍成電影,把最無聊的議題和公眾人物轉變為娛樂。「誰殺了電車?」是一部有關加州電車之死的偵探懸疑片,帶來不小的衝擊,迫使史密森博物館最近撤掉唯一一輛展示的電車。「通往關達納摩之路」融合紀錄片和劇情片技巧,似乎完全預見關達納摩監獄最近的事件。
政治取向的紀錄片激增,似乎像1960年代的混搭和數位版,當時幾本書,像《寂靜的春天》、《任何速度都不安全》和《另一個美國》,不知打哪兒冒出來,卻主導公共辯論。今天,有興趣提出特定觀點的人改為拍電影,部分因為數位科技使人比較容易用視覺敘事來傳達複雜的政治信息。
但嚴肅、有觀點的紀錄片成群推出,可能也代表另一種意義,是場對現狀的政變。一如60年代那些大部頭書挑戰當時的精英(化學公司、底特律工程師),這些電影透露一股對後工業時代業者(好萊塢、傳統新聞媒體)的不滿,認為這些人使電影院充斥腦死的賣座電影,冷落重要的故事。
HBO紀錄片總裁席拉.內文斯說:「紀錄片過去通常探討議題,但傳達政治主張的紀錄片現在異常爆增。我認為電視晚間新聞沒有善盡表現混亂世界現狀的職責,許多人因此轉向紀錄片這個肥皂箱。」
麥可摩爾的「華氏911」和「科倫拜校園殺人事件」為新型政治紀錄片建立樣版,他相信有兩個理由促使我們去電影院看這些電影。
他說:「主流媒體,尤其是紐約時報,未能以存疑的眼光看執政者。另一個理由是好萊塢不肯製作有實質內容又有意思的電影。既然新聞業未盡本分,劇情片也不盡責,非劇情片就以強有力的角色、精采的故事和重要的電影跨進來。」
這些紀錄片能不能在現實世界達到實質效果,還是未知數。「令人不安的真相」即使成為突破重圍、大量發行的紀錄片罕例,還是不合大眾消費習慣主宰一切的局面。改變信仰的一小群人也許會排隊看最新的紀錄片,但大多數人還是去擠大院線,他們開車離開時,討論的不會是全球暖化問題。 (取材紐時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