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有關媒體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廣告購買機制才是禍首
 瀏覽2,875|回應0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2007.03.31林照真

TVBS─N台因為記者史鎮康協助黑道拍攝脅迫影帶,撻伐聲不絕於耳。一般認為競逐收視率是「史鎮康事件」的主要肇因,但對於誰是「肇事者」,卻模糊不清。如果能夠理解收視率與電視廣告購買機制掛勾的結構性因素,或許更能理解收視率作祟的癥結所在。

台灣電視頻道過度氾濫,「僧多粥少」的前提下,收視率普遍過低,廣告主片面強制實施「保證CPRP」的廣告購買方式,已經成為電視廣告購買的主流,昔日較為合理的「檔購」模式,幾乎就要完全消失。「保證CPRP」意謂廣告商在購買廣告時並不在意電視內容好壞,他們只是鎖定收視率,以固定金額購買收視點,不但可以因為收視率偏低不必付太高的廣告費,如果收視率沒有達到原先要求,電視台還得設法補足。「保證CPRP」使廣告代理商在電視購買中絲毫不必承擔風險,電視台卻處於弱勢地位,但是商業電視台必須靠廣告賺錢,只好乖乖配合。

又因為廣告主只對未來的消費者-電視觀眾感到興趣,在所有電視節目中,電視新聞不但最有辦法吸引各種觀眾,能招引來的觀眾數量也最龐大。有錢的財團看準了這點,大膽經營二十四小時新聞台,目的就是賺錢,他們認為新聞台成功秘訣不在新聞好壞,只在於能不能引來觀眾、衝高收視率。接著廣告主依據收視率付費,新聞台依據收視率收錢,此時,收視率不是參考值,而是代表收益的絕對數字,小數點一位、二位,雖極卑微,卻都是白花花的銀子。眼看小數點又增加了一些,微薄的收視率成長是新聞台流淚與歡喜收割的代價。

電視台追逐高收視率,但新聞台的收視率高低幾乎僅具品牌競爭的象徵意義,真正計算廣告收益的,其實是看那一支廣告所在的「每分鐘廣告收視率」。雖說交易機制是市場運作的結果,但總得符合起碼的公平原則,人人皆知觀眾會使用遙控器迴避廣告,以致廣告時段的收視率本來就很低,廣告主依廣告收視率付費,電視台的收益自然低,由此可知廣告代理商強行採取「每分鐘廣告收視率」的購買方式,以低收視率綁住購買匯率,是一極不公平的機制。

既然「每分鐘廣告收視率」代表獲利,電視新聞工作者相信每分鐘的收視率邏輯,便以「每分鐘節目收視率」做為新聞判準,並依此選擇新聞類型。最後發現,聳動、濫情、流血、八卦、名模、豐胸、名牌包包,再加上哪裡有好吃的東西,都可在新聞的每一分鐘裡衝高收視率,就連已故的倪敏然、許瑋倫,也都被大量消費到連播一小時以上。節目的高收視率可以使得較多觀眾在廣告時不會離開,「每分鐘的廣告收視率」就可以有較多的小數點成長,電視台的辛苦說穿了只是為滋潤廣告收視率的成長,這種新聞亂象,固然是新聞台自失立場,但不合理的廣告購買制度掐住了媒體呼吸的咽喉,間接主導台灣電視新聞的內容取向。

更嚴重的是,目前呆板無視內容的媒體購買機制,使得新聞台不再願意花錢投資經營內容,能做的就是用最便宜的方式去引人注意,儘量留住觀眾不要讓他們離開。電視新聞工作者挖空心思包裝,讓話題無限擴大,這些思考決定了今日新聞短小多汁、既綜藝、又熱鬧的面貌。觀眾基於人性,忍不住看了又看,即使有人看完開罵,只要收視率上揚,電視台必然無動於衷。

收視率能夠具有如此至高無上的決定地位,是因為廣告公司堅信收視率數字具有客觀與理性基礎,這是另外一個問題,先存而不論。但是參考時應知收視率為一估計值,必有相當誤差,以目前AGB尼爾森公司的收視率調查誤差值在正負一.二的情況來看,多數都是在誤差範圍內的無謂競爭。電視台「反智」至此,是因為廣告購買機制反智在先。他們集體反智,受害的是集體社會。

因為收視率成為新聞判準的主流價值,電視新聞工作理念已經完全改變,即使新聞專業價值高高掛,許多電視新聞工作者亦具備國內外新聞高學歷,本身也有相當歷練,但他們的新聞操作理念,早已是與新聞無關的另一套思惟模式。我們批評電視新聞工作者扭曲、墮落,他們只有嘲諷新聞專業,才能讓自己的內外價值合一,甘為收視率奴隸而不致瘋狂。

我並不認識史鎮康,但我不認為是史鎮康個人作惡讓電視新聞敗壞,我相信是電視台與廣告商「百分之百」以收視率為廣告購買的機制,讓台灣的電視新聞變質,斷送了台灣的電視新聞生路。

(作者曾任記者,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146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