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2007.03.25 工商社論
前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日前參加美林證券舉辦的台灣投資論壇時,提出「將推動雙黃金航圈來帶動雙營運中心」,並且「要讓台商在台灣設立全球營運總部,外商在台灣設立亞太營運總部」等構想。由於馬英九是國民黨「準」二○○八總統參選人,而且上述想法對台灣未來發展可能會有啟示,所以我們認為有必要在此對於這些有關於台灣未來發展方向的重大議題,提出一些看法與分析。
首先,翻開亞洲地圖,我們可以很快的看到,台灣位處東亞的地理位置中心,可說是一個天然的航運中心,包括空運與海運。先看東亞經濟發展最快的日本與四小龍的五個最大城市,包括北邊的東京與首爾,以及南邊的香港與新加坡,位處最中間的就是台北。如果再把中國大陸近年興起的幾個大城放進來,包括北京、上海、廣州與深圳,毫無疑問的,台北仍然位在這些大城市的地理中心位置。從台北起飛到這些東亞主要城市的飛行時間幾乎都在三小時以內,只有新加坡略遠。也就是說,如果台北的飛機可以直飛這些機場,那麼人在台北的多國籍企業主管都可以在一日之內往返這些大城市。因此,台北市比東亞的其他大城市有更佳的天然條件,成為台商與外商的亞太營運中心。
事實上,建構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構想,早在民國八十年代初期,國民黨執政時就曾被提出來,並且廣泛討論,當時學界與業界都十分支持這樣的想法。在當時提出的六大營運中心當中,就是以航運中心與物流中心最受大家重視。然而,要有所謂的營運中心,自然就要有一個區域或市場來支持,否則何來「中心」?我們要問的是,台灣所面對的市場在那裡?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或是新加坡?顯然這些地區或國家都不足以支持台灣成為營運中心。明眼人應該可以很快的看到,台灣面對最大的市場就是中國大陸。
其實國內一些有遠見的學者與業者,如高希均教授與石滋宜博士,他們早在多年以前就建議應該把中國大陸納入台灣的市場版圖,可惜在當時的「戒急用忍」與「兩國論」政策下,兩岸往來的嚴格限制成為台灣無法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最大殺手。時至今日,中國大陸在快速的經濟發展下,不但成為「世界的製造中心」,而且也即將成為「世界的消費市場」。台灣緊鄰中國大陸,而且又有語言上的優勢,如果現在還不把中國大陸納入成為台灣的市場,還要等到什麼時候?
從經濟理論的角度來看,要把一個地方納入成為自己的市場,或是把兩個市場變成一個市場,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兩個地方的資源與要素可以充分自由移動。所以,在把中國大陸市場納入台灣的目標下,我們對於兩岸現存的諸多管制就應該加以取消,讓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包括商品貿易、三通直航、投資上限、資金往來、人員往來與開放觀光等。更積極的做法是與中國大陸成立「兩岸共同市場」,如此一來,不但上述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可以實現,台灣還可以藉由共同市場所帶來稅率與其他的便利,使得台灣比其他國家在中國大陸市場上有更大的競爭力,因此台灣也會有更好的機會成為台商與外商的亞太營運中心。
最後,再從全球化的角度看,台灣不但要把中國大陸的市場當成一個重要的市場,台灣也應設法把外商引進台灣,讓台灣成為全球經濟體系中的一環。然而,在現今全球企業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國大陸之際,想把這些國際企業找來台灣投資並不容易。不過,因為台灣的企業在進入中國大陸有語言、技術與資訊等多方面的優勢,所以,台灣可以有很好的機會成為外商進入中國大陸的平台。也就是說,如果兩岸關係可以正常化,甚至兩岸可以成立共同市場,那麼外商就會有很大的誘因到台灣來成立亞太營運中心,然後再利用台灣的企業、人員、技術與訊息,一起進入中國大陸從事貿易或投資。
總之,我們認為無論是馬英九先生提出的「從雙黃金航圈到雙營運中心」,或是讓台灣重回亞太營運中心的構想,都是能讓台灣能脫離現階段經濟陰霾的重大政策方向,但是,成功的關鍵還是在於一個正常化的兩岸關係。因此,二○○八以後,不論是那一黨執政,妥善處理兩岸關係應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