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15 中國時報 林倖妃/台北報導
國內未婚生子比例創新高,雖然遠低於歐美,但新趨勢卻已然形成。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表示,社會必須適應,婚姻已不是男女關係唯一方式,我國制定新的人口政策時,也出現承認同居男女生育子女,並保障其權益的聲音。
他強調,面對社會變遷,政府應建立一套可穩定同居關係的機制,消除所有對非婚生子的歧視,或可緩和少子化趨勢加速形成。若所有孩子都能獲得「一視同仁」對待,才有利政府提升生育率。
制度穩度同居關係時勢所趨
林萬億分析,歐洲或北美等國家從一九八○年代後,同居或未婚生子比例逐漸攀高,約二成五到五成左右,即便是天主教國家較為保守,也有二成五的比例。
歐美所謂「未婚生子」,是雙方都已成年,不想結婚卻願意共同撫養孩子。因此各國相繼制定《家庭法》或《伴侶法》,擁有連續五年同居關係視為「準婚姻關係」,和正式配偶享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如果一方先過世,另方能取得遺屬年金。
林萬億說,以制度穩定兩性關係,雖然可能產生刺激同居的效果,讓愈來愈多人不願意走入結婚禮堂,但這種制度也能保障非婚生子女的權益。
對孩子一視同仁緩和少子化
林萬億說,依照歐美的經驗,未婚生子很少是像台灣這樣的未成年小媽媽生,而以成熟女子和男伴的「共識伴侶」居多。在歐美的前車之鑑下,政府部門已提議新的人口政策,認為應該承認同居關係下生育的子女,並保障他們的權益。
國內對傳統婚姻認知已有所動搖,林萬億指出,社會必須適應,婚姻已不是男女關係唯一方式,政府有責任儘速建立一套可穩定同居關係的機制,同時從教育消除所有對非婚生子的歧視,以免無辜孩子受害。
第一,先從沒有歧視的教養開始;第二,是沒有歧視的教育;第三,是沒有歧視的配套福利措施,和婚生子享有同等權利,不能再有「私生子」的偏見辭語,否則最後被犧牲的還是孩子。
但他也提醒,價值觀的改變不是一蹴可及,台灣社會還有長時間去適應此一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