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人權協會昨天公布2006年國內十大違反性權事件新聞,並現場上演行動劇,諷刺台灣社會以「愛」之名持續歧視同志、愛滋感染者與新移民、移工等族群。(記者鄭學庸攝)
〔記者鄭學庸/台北報導〕性別人權協會昨天公布今年度「十大違反性權事件新聞」,其中包括前北市公娼官秀琴跳海身亡、關愛之家被判逐出社區、立委「越南新娘餘毒論」、宗教界集結打壓同志、外籍配偶感染愛滋強制遣返等;學者表示,台灣社會已經成為表面上披上包容外衣,實則加強整肅少數族群的排斥社會。
此外,列名榜上的還有大法官會議第六一七號「猥褻出版品」定義釋憲文、「生育保健法」草案規定女性墮胎要有3天思考期、越女看護遭雇主性侵及泰勞罹患性病遭遣返,跳入熔鋁爐池自殺、台北市立圖書館限制級書刊一律下架,以及6年前屏東跨性別少年葉永誌浴血死於學校廁所內,校方在今年被判業務過失致死。
性別人權協會秘書長王蘋表示,今年不論是宗教團體以「愛」之名集體發表歧視同志言論,或是台灣社會以平常心看待「喝花酒」文化,卻漠視底層性工作者人權,以及政府以保護為名,對新移民、移工進行健康與身體管束,都顯示過去1年來,台灣社會已習於用「假面的慈悲」面對少數族群。
中央大學教授何春蕤指出,前幾年台灣陸續出現社會空間全面兒少化,以及情慾文化與私密空間法治化現象,並在今年已經徹底轉變為「排斥社會」。
她說,不論是六一七號「猥褻出版品」定義釋憲文,或是社區排拒愛滋病照顧機構,或立委公然指稱越南新娘身上留有遺毒,都是排斥社會的證據。
美國康乃爾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劉奕德指出,台灣社會也持續要求來自東南亞的藍領勞工從早到晚工作,不准懷孕、談戀愛、性交,更不准生病,否則一律遣返,顯示台灣面對全球化浪潮,正在發展「去人性化」的經濟政治邏輯。
自由時報 95 12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