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30 【聯合晚報社論】
到便利商店買一份今天的「民生報」做紀念吧!這不只是最後一天出刊的「民生報」,而是象徵、代表了一段台灣報業、台灣文化特殊發展的歷史,不能、更不該因「民生報」停刊,就遭到抹殺。
「民生報」創刊於1978年2月,是威權報禁依然存在的年代,一般報紙只能用三大張篇幅,刊登有限消息內容,針對台灣社會的資訊飢渴,「民生報」成功打造了「家庭第二份報」穩固地位,得到讀者熱烈反應。
「民生報」成功的背後,還有另一項時代條件,就是封閉的社會狀況下,新生年輕一代,找出了以文學、以文化藝術創造來抒發理想,進而改造社會的新道路。那是台灣文化藝術最具創意,最有活力的時代,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尋找介於東西方之間油畫與水墨之間的繪畫風格、建構以描寫台灣社會風土為內容的文學價值。這一切都在那時醞釀、爆發,而「民生報」提供了這些社會文化活力,跟大眾接觸、溝通的最佳管道。
「民生報」作為中介,年輕一輩文化工作者,不只找到舞台,找到了掌聲,更重要的,還找到了與整個社會對話、說服的機會。許多原本跟文化藝術沒有關係,也對文化藝術沒有興趣的人,了解了這些人懷抱的理想、所做的工作,而願意支持他們,願意跟他們一起改變台灣。
除了文化藝術,「民生報」還擴大報導了其他領域工作者的成就,像體育、醫藥、影視、以及台灣絕少有的冒險旅遊家們。這些人,原本不在傳統「成就」價值裡,不可能上到一般報紙成為焦點,然而透過「民生報」,他們成了社會的新明星,更藉由對他們的努力的了解與認定,台灣慢慢打開了多元價值的門窗,不再只看成績、看收入、看權位來決定人的高下。
「民生報」熄燈停刊,然而這份報紙曾經見證、代表過的精神,應該要繼續存留,發揚光大。那就是深耕生活,尊重文化,挖掘各行各業的真英雄,讓更多人過更好更豐富的日子。別只是沉陷在工作裡,別誤會金錢是一切的標準,更別眼中只看到政治與政治的荒唐秀場。
沒有「民生報」的年代,我們會更需要「民生報精神」吧!
【2006/11/30 聯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