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報/記者林進修/報導】2006.10.0603:46am
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東西,也許就是推動醫療進步的寶貝,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角膜科醫師陳克華利用20%酒精來治療眼翳,就是現成的例子。
眼翳是長在結膜下的新生贅肉,由於上面佈滿纖維及血管,會逐漸往眼球中央孳長,一旦覆蓋到角膜上面,就會影響到視力,外觀更不好看,因此患者是愈早接受治療愈好。然而,不管採用外科手術、局部放射線照射還是藥物治療,都有復發率高及醫療費用高昂等問題,影響患者治療意願,卻也激起陳克華尋求解決之道的鬥志。
陳克華指出,目前常用的治療方式中,外科手術是將眼翳整個切除,留下鞏膜;局部放射線照射是將眼翳的纖維及血管組織灼燒掉;點Mitomycin藥物,主要是阻止新生細胞分裂;點5-FU這類抗腫瘤藥物或是干擾素,也在於抑制新生組織的發展;自體結膜移位手術或覆蓋羊膜的處置,則是較新的選擇。
雖然可供選擇的治療項目繁多,但缺點也不少。比如說,外科手術的復發率高達10~20%;點用Mitomycin、5-FU或干擾素,不是有傷口癒合緩慢、鞏膜發炎等併發症的疑慮,就是費用不低;至於進行自體結膜移位手術則是項大工程,不見得每個醫師都可操作。
在這種前提下,如何找到一個既簡單、又無副作用且傷口癒合快速的治療方法,就成了眼科醫師的一大挑戰,而陳克華最後會選上20%酒精,則純係偶然下的結果。
他說,濃度20%的酒精,一直被拿來當做雷射環狀角膜成型術(LASIK)的浸潤劑,方便角膜上皮組織被手術器械推開,「既然如此,20%酒精當然也可讓眼翳從角膜組織中脫除。」更何況,酒精向來具有促進腫瘤細胞凋亡的作用,用來對付眼翳的新生贅肉,應綽綽有餘。
手術時,陳克華先以20%酒精浸潤患者的眼翳約1分鐘,並將眼翳切除,留下來的眼翳基底,即為鞏膜及附近的結膜下組織,再以20%酒精同樣浸潤1分鐘,隨即沖洗掉。整個手術前後只需15~20分鐘,既不用縫線,患者也不用住院,回家休息幾天後,手術傷口即可癒合。
陳克華表示,從2001年至今他共為38名患者施術,術後視力恢復良好,復發率也低很多。他依此寫成的研究論文,最近已被「國際生物醫學科學雜誌」接受並刊出。
新聞辭典》眼翳
眼翳又稱翼狀贅片,是一種覆蓋在角膜上的纖維血管組織,呈肉紅色,通常長在結膜靠近鼻梁的那側,再逐漸往角膜中央生長,角膜被遮住的面積愈大,視力也愈受影響。
眼翳的成因至今不明,有人認為可能和人類乳突瘤病毒有關,也有人認為可能和長時間曝露在陽光底下、照射太多的紫外線有關,台灣早期務農、捕魚者多,因此不乏此類案例;另有種說法是,長期處於乾燥多塵的環境下者或乾眼症患者,就有比較高的罹患率。不過,近年來罹病人口銳減,其發生率推估約占1~5%,東方人罹患率遠高於西方人,可能是人種體質不同所致。
【2006/10/06民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