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農林漁牧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弱勢揮別失業耕出希望夢田
 瀏覽488|回應0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記者廖千瑩/專題報導

勞委會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九十一年推行以來,讓許多從原先領取失業給付或倚賴社會救助者,搖身成為付出勞力以獲取報酬的自助者,同時有機會幫助其他的弱勢族群,或是結合地方特色,帶動地方發展。

分經濟型和社會型兩種

多元就業方案分為經濟型和社會型兩種,經濟型的進用對象為非自願性失業、中高齡失業者,方案進行時間最長三年;社會型進用的對象為弱勢族群、長期失業者,時間則以一年為限。其中,經濟型方案須有財務收入;社會型則旨在增進社會公益。

四年創造逾六萬就業機會

多元方案的運作模式是由非營利組織提案、政府補助人事費,創造就業機會,四年多來補助金額一百零七億三千萬元,進用了六萬一千四百四十九人。

這套方案除了幫助失業者重返職場,最重要的精神是弱勢者幫助弱勢者,激發了彼此的潛能,讓雙方都能找到生命的出口。

例如,桃園縣美好啟能文教基金會替身障者籌建的有機生態農場,九十一年開始參與多元就業方案,有了政府在人員進用上的奧援,讓更多身障者在參與農場事務中培養信心,甚至回到一般職場工作。

二十出頭的智障患者阿霞是一個例子。阿霞初到基金會時,不太敢跟人接觸,大部分的時候,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在多元方案進用人員的鼓勵下一起在農場工作,慢慢地,阿霞能自己獨立完成工作,現在不但交了男朋友,還轉到其他的有機農場工作。

給失業者魚竿協助自立

基金會執行長姚奮志表示,藉著就業方案進用曾經經歷人生風雨的中高齡失業者,身障者得以成長,失業者也重拾信心。

此外,多元就業方案也給了失業者一支魚竿。像是九二一大地震,毀了石岡人的家,一群婆婆媽媽成立的石岡鄉傳統美食文化推廣協會,九十一年起透過多元的資源,培訓在地婦女傳統美食烹飪技術,拓展了客家美食,也協助這些婦人取得證照,足以自立。

勞委會每年都會針對多元就業方案執行優良單位進行評選,並給予頒獎表揚,期許執行單位再接再厲。
--------------------------------------------------------------------------------

新職場之春1:台灣詩路主婦成文化新尖兵

記者楊金城/專題報導

田寮里位在台南縣鹽水鎮偏僻的村落,五年前台南縣月津文史發展協會在這裡的木棉道下打造了一條台灣詩路文學步道,擔任文化導覽員的是多元就業方案雇用的失業者,他們見證文化觀光也能造鎮的特例,也找回事業的第二春。

鹽水是早年台灣第四大商港月津港,鹽水最有名的是蜂炮活動,誰也沒想到一條近四百公尺長的台灣詩路讓鹽水起了化學變化。

其實,田寮只有七十幾戶人家、三百七十多人,年輕人出外討生活,住在這裡的多是老人和小孩。

形容田寮是桃花源的月津協會執行長林明?(圖,記者楊金城攝),一開始只想打造木棉道;一九七六年種下朋友給他的三十幾粒木棉種子,幾年後木棉花開了,種子再發芽,第二段的木棉道繼續延伸。

五年前,愛好台灣文學的林明?有了建造台灣詩路的構想,獲得文建會、內政部社區營造計畫補助,在木棉道下建造了台灣詩路,將「阮那打開心內門窗」、「菅芒花」等九十一首膾炙人口的台灣詩,燒製成陶片,鑲嵌在雲牆上,年年舉辦台灣詩歌吟唱會。

月津協會推出台灣詩路文史導覽之旅受歡迎後,又獲勞委會補助多元就業方案,雇用失業者擔任文化導覽員,協會另聘五人。導覽組長陳美杏說,曾一天接過十四團導覽服務,平均每月接待三十多團。導覽員們早將協會當成大家庭,到了下班時間,大家仍捨不得下班。

許多遊客聽著導覽員賴惠足、張素月解說鹽水的歷史和老故事,以為她們是精通歷史、教書多年的老師出身,但其實她們都只是家庭主婦,因就業方案獲聘到協會,成了文化尖兵。

台灣詩路在導覽員共同經營下,發展成詩路園區,又推出民宿、田園野宴、芙蓉絲巾等休閒商品,也在鎮內成立鹽水街遊客中心。
--------------------------------------------------------------------------------

新職場之春2:青春釀釀出農村新活水

記者羅欣貞/專題報導

「讓村子活絡起來最重要!」六十歲的屏縣高樹鄉獨居婦女楊玉珠,擅長醃漬蔬菜與水果醋,以前只是將美味分送親友享用,如今透過多元就業方案聘用的大埔農產品生產合作社人員協助出貨,她和社員們的瓶子菜變成明星商品,年銷萬瓶以上。

屏縣高樹鄉大埔村屬客家聚落,早年靠種植菸葉、蔬果為生,隨著本土菸葉沒落,老化的社區面臨產業危機。

四十歲的大埔媳婦鍾秋香(圖,記者羅欣貞攝)向來愛吃婆婆的醃漬菜,興起幫村內老人行銷私房菜的念頭,約十年前結合老人家組成「青春不老隊」,切磋釀造與醃漬技術,接熟客訂單試賣,去年更成立高樹鄉大埔農產品生產合作社,以「青春釀」為品牌正式上市。

合作社運作初期人力不足,去年五月入選勞委會多元就業方案後增聘四名專職人員,協助處理訂單、出貨與原料、成品管理,原有社員才能專心生產,產品不斷增加,有鳳梨豆醬「旺之菜」、醃高麗菜乾「年之菜」、芥藍醃漬的「福之菜」,以及楊桃、鳳梨、檸檬、橄欖、香草、桑椹、紫蘇、番茄、黑豆等口味的水果醋,最近還增加醋蜜餞。

鍾秋香說,婆婆劉玉英也是社員,一直不敢相信私房菜能夠成為搶手貨。

楊玉珠是合作社的產量王,孩子在外工作,她獨自住在老家,有空便醃漬自己種的蔬菜或釀水果醋,每月都可出貨,她志不在賺錢,而是希望「青春釀」打響大埔知名度,吸引年輕人回到農村就業。

社員出產的貨,合作社全部購買,讓老人們有私房錢,上市價略高於收購價,盈餘就做為老人福利基金,定期為村內銀髮族辦活動。他們很感激合作社行政人員的從旁協助,讓傳統農村釀出不老的青春。

青春釀今年五月經過勞委會評鑑,獲得優等獎肯定,將繼續補助第二年,員額增加為七人。
--------------------------------------------------------------------------------

新職場之春3:好「鋤」藝智障兒自力更生

記者陳信仁/專題報導

「老了以後,孩子怎麼辦?」六年前,一群家有歡喜兒的南投縣智障者家長協會會員發出內心最深切的嘆息!該協會副理事長陳錳僅(圖左)因此燃起讓智障孩子學習自力更生的念頭,從家庭主婦投入建立生態社區家園農場的工作。

想法要實現,需要實物的支持。沒有地,集集鎮代表陳昭煜提供兄弟共有的一處農地作為農場基地;沒錢買建材,就靠回收的木材或組合屋拆卸的材料重新拼湊。但錢不能無中生有,沈重的人事費支出,成了協會最大的負擔。

南投縣智障者家長協會理事長楊錦良(圖右,記者陳信仁攝)指出,農場聘僱教保老師與行政人員均由協會募款支應,非常辛苦,幸好九十三年起連續三年,勞委會以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補助人事經費。

人事經費補助不僅減輕協會的負擔,更增加孩子與外界接觸學習的機會。陳錳僅解釋,農場已是孩子們的第二個家,更與社區緊密結合,因為多元就業方案進用的人員都是附近社區經濟弱勢的民眾,在進用前,協會事先會觀察他們能否與智障孩子相處。

同樣的,「多元就業人員從智障孩子身上也獲得難得的經驗!」陳錳僅說,多元就業人員與智障孩子一起工作,彼此都能學會更多人際互動技巧。

陳錳僅帶領會員、教保老師、多元就業開發方案進用人員陪著十二名大孩子一起工作生活,收成蔬菜、飼養雞鴨、養殖魚類,生活所需完全自給自足,原本雜草叢生的荒蕪農地,如今綠意盎然、菜蔬滿園。

陳錳僅說,農場以生命支持系統的概念建立,從菜蔬、畜禽的養殖,都以生態環保及資源循環的方式運作,農場工作人員盡責耕耘,彼此分享成果,大家都是社區的一份子,她期待永續經營讓農場成為孩子們未來歸屬的家園,為自己的生命找到出路。
--------------------------------------------------------------------------------

新職場之春4:甲亢阿娥姨照護重殘小天使

記者蕭夙眉/專題報導

飽受甲狀腺機能亢進、心律不整所苦的阿娥阿姨(圖左,霧峰教養家園提供,記者蕭夙眉翻攝),曾經自艾自憐,直到勞委會辦理多元就業方案,她到瑪利亞霧峰教養家園服務,阿娥阿姨發現,和重殘的小天使相較,自己是幸運兒。她最後不僅取得生活服務員證書,還找到人生中第二個溫暖的家。

五十四歲的阿娥阿姨,曾於坐月子中心工作,每天十二小時的工作量,加上病痛纏身,瘦到只剩下三十多公斤,總是籠罩在「被炒魷魚」的陰影裡。她說,那段日子每天提心弔膽。

去年七月,勞委會辦理多元就業方案,阿娥阿姨進入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霧峰教養家園服務,她的想法全改變了。她在日誌中寫下:「接觸這群腦性麻痺等重殘的小天使,感受他們旺盛的生命力,我漸漸知道我是幸運的。」

阿娥阿姨負責照顧的多是腦性麻痺兒,比較嚴重的患者甚至無法順利吞嚥,一碗飯要吃上數十口,甚至數百口。阿娥阿姨耐心地說:「很棒喔,來,慢慢吞,再來一口。」阿娥阿姨看到小天使吃飽露出笑容,也就找到工作的價值。

阿娥阿姨也協助老師為學員復健、訓練學員穿衣、如廁等,工作雖然辛苦,但她卻看到不可思議的變化,以前「豪豪」常對人吐口水、吐飯,經老師、阿娥阿姨指導,生活自理能力提升,還到啟智班上課,回到家園,看到阿娥阿姨又抱又親。

教養家園園長林網市鼓勵阿娥阿姨利用假日上課取得生活服務員證書。她說,在教養家園,她感覺被尊重、重視,也慢慢恢復自信。

為期一年的多元就業工作於今年六月告一段落,阿娥阿姨假日仍回到家園探望小天使。園長林網市說,阿娥阿姨肯學習、懂得珍惜,加上大家不斷鼓勵她,她很開心阿娥阿姨因此次機會而找到信心。
--------------------------------------------------------------------------------

學者觀點:錢花得多未必用對地方

記者廖千瑩/專題報導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實施迄今,政府補助經費達百億元,固然幫助了不少人,但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曾敏傑提醒,政府耗費了太多心力在輔導非營利組織壯大上面,卻忽略了勞委會主要服務的對象其實是失業勞工。

曾敏傑表示,多元就業方案的立意不錯,但計畫結束,補助領完,不少失業勞工還是繼續面臨失業問題,顯然補助作法有改善空間。

職訓局統計,計畫結束之後第一年,獲得原提案單位留用比率為十六%;第二年統計的再就業則是三十四點八%。

另根據台北大學社工系針對九十二年多元就業方案的評估研究,約半數進用人員能在計畫結束後找到工作,但工作並不穩定。

該評估研究計畫主持人、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曾敏傑說,和勞委會合作的非營利組織,部分經驗不足,對失業勞工技能的補強有限。他認為勞委會應在方案中增加監測機制,了解勞工失業原因、進入方案前後工作能力、態度的轉變等。

此外,他發現約有一成的方案進用人員沒有工作經驗;其中有八%的進用人力為家庭主婦,甚至沒有經濟壓力,針對方案進用人員的篩選條件,曾敏傑認為勞委會應該再做設限把關。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183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