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31 中國時報
吳敏菁/大安報導
走過農業時代,台灣農業在社會的功用,依然不止是生產,也維繫農村的倫理和生活文化。農委會推出「台灣農業亮起來」新政策,計畫民國九十七年停止稻米保價收購制度,廣大的農民和地方農會都無法想像,稻米生產完全暴露市場競爭會是何等「黑暗」。
台灣實施稻穀保價收購制度已經超過30年,儘管栽稻被視為是「無賺頭」行業,農村只剩老年人從事,稻田廢耕越來越多,但是保價收購至少維護了基本傳統農村的生活秩序,一旦取消,稻米生產完全暴露市場競爭,恐怕農村急遽走上分崩解體的命運。
當前保價收購白米一公斤21元,市價約17.5元,保收比例占收穫三分之一,大安鄉農會供銷部主任許明鏡表示,這價格已經偏低了,農民辛苦栽培,平均一個月所得還不到750元,但進口稻米強烈衝擊,也因為保價收購,才多少抵擋勢如土石流的稻米市場。
大安鄉農會總幹事陳坤松表示,九十七年轉眼到了,這新政策,不見配套,農民說,已經剉咧等農業黑暗時代,但農民樂天知命,唯一的安慰,只能想政策反反覆覆,這麼離譜,不太可能是真的吧!但也不安,從當前政局來看,好像也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情。
大甲鎮農會為因應新情勢,除了推廣有機米,也輔導農民嘗試栽培「生態米」,初栽培水田有5百隻水鴨悠游,強調稻米在生機盎然的環境中結穗,有自然風味,也多了一份復育生態環境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