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為仁論政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台灣人 從何處來 往何處去
 瀏覽1,714|回應1推薦4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祝福您
筱 蒨-Lucifer
渴望和平
楊格夫

台灣人  從何處來  往何處去

在地化?本土化?多元包容的進化!

本土化的呼聲響徹雲宵,似乎唯有本土的才是好的。一般人不識不知,認為理所當然;意見領袖望風景從,不敢有所違逆。但當本土化走火入魔的發展到在地化或去中國化的時候,再沒有人出來加以糾正,就未免太不愛台灣了。

人,歷經千百萬年的進化,慢慢成形,迄今仍在不斷的接受物競天擇的考驗,他的進化還沒有達到盡善盡美的境地。由於他仍然有形體,所以餓的時候需要吃,渴的時候需要喝,冷的時候需要保暖,想要傳宗接代就需要尋找配偶,想要生存發展就需要努力工作,想要成就功名就需要呼朋引伴,只要一口氣在,生老病死的折磨不會終止。傳說中,有少數人修行進化到不具形體、沒有欲求、神通廣大、壽與天齊,但絕大多數人的進化,還是正在進行中。或許基因科技的發達有可能加速進化的進程,但是要想人人都能「跳出三界外,不落五行中」,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文化的形成也是一樣,文化不是突然就有了十全十美的架構,它是古聖先賢、大奸巨憝及平民百姓、流賊草寇經驗智慧的長期累積。無論古人今人、聖人凡人、好人壞人,都對文化的形成,或多或少貢獻了他們的心力。差別只在具有排他性的文化總會慢慢消失而具有包容性的文化總會漸漸壯大,此所謂「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然而「放之四海而皆準,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的文化還沒有形成,還需要我們及我們的子子孫孫繼續去充實。黃老有莊周,孔孟有程朱,釋迦有十大弟子,耶穌有十二使徒,穆罕默德有阿里,代代有能人加以發揚光大,才能引領時代的潮流。其他死抱經典,墨守成規,不知與時俱進的,只好湮沒在時代的洪流裏。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諸子百家各擅勝場。歷代各朝能兼容並蓄,取精用宏,則國富民強。如果排他斥異,捨長取短,則國危民亡。成功失敗完全在個人的修養與選擇,怎能責怪中華文化的不足呢?

台灣目前的住民來自四面八方,即使所謂的原住民─南島語族,也不是台灣的泥土中自然生長出來的,其確實來源雖尚無定論,但也有早期來自福建沿海的說法。其後人數稍多的移民如:鄭芝龍於台灣開山立寨,明朝招安之後,仍有部份部屬留台未去;荷西據台,抱憾離去時尚留部份種子;鄭成功收復故土,全國各地的抗清志士隨之而至,生聚教訓;清朝開府,部份漳、泉及客屬人士陸續唐山過台灣,開荒墾地;日本投降,部份日裔仍留在地;蔣介石撤離大陸,東南西北的反共志士匯集寶島,勵精圖治;至於歐美人士來台傳教經商,落地生根;外籍新娘嫁做台灣媳婦,外籍勞工至台打工謀生,以台作家者數亦不少。總之,雖然來處不一,絕對多數來自對岸,先來後到,同屬炎黃一脈,文化雖趨多元,大致不離存忠教孝、敬天法祖的華夏傳統。強行在地化或本土化,要以甚麼做為標準呢?真要去中國化,剩下的又是些甚麼呢?即使某些人心嚮往之的日本文化,不也是中華文化的一支而已嗎?

人要包容異己才能成長,國要包容異族才能壯大,文化要包容多元才能波瀾壯闊。秦國如果逐客,不能兼併六國;劉邦僅憑豐沛子弟,不能滅楚興漢;德、日自命不凡,慘遭痛擊;美國融匯各族,世界無敵。中外歷史斑斑可考。台灣僻居一隅,強鄰虎視,正該化異求同,協和萬邦各族,進可經營全球,退可立命安身,怎可劃地自限,分群自困呢?

政客是民主政治的毒瘤,成群結黨是其手段,爭權奪利是其目的。為了掌握基本票源,分化離間無所不用其極,邪說謬論層出不窮。所見者少,所知者微,完全不顧國家的長治久安,卻偏偏以導師自命,蠱惑國人自相攻擊。國家分裂內耗,還有餘力抵禦外侮嗎?還有可能繼續成長壯大嗎?持分裂主張的政客會有正知正見嗎?

台灣人基本上來自大陸各地,即使多數來自漳泉,仍然由河洛開枝散葉,因此可說是有共同的血緣關係。台灣人的文化基本上淵源自華夏文化,即使飽經西方文明的洗禮,仍然保有傳統的流風餘韻。血緣其來有自無法斷絕,文化源遠流長也無法切割,不是很明顯的事實嗎?還要怎樣強辭奪理的狡辯呢?

「殷憂啟聖,多難興邦」。台灣六十年來的憂患挫折,在工商企業、科學、藝術、運動各領域,都培養出許多世界級的人才,打響了台灣的名號,使得台灣欣欣向榮。所可惜的是政界老成凋零,後繼無人,近期出頭露角的多屬舌尖口利、志大才疏、心胸狹窄、暴虎馮河的淺薄之輩。「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搶奪資源、累積財富不遺餘力,一點也不考慮修齊治平的國家根本大計。「計一日之短長,忽經國之遠略」,氣數盡的更主張在地化以對抗本土化,而不知多元包容的進化才是國家民族生存發展的動力。趨勢如此,如果有見識的人獨善其身,不願意跳出來加以導正,縱使向世界各國磕頭做揖,縱使買盡高科技的武器,內部不合、人心各異、民窮財盡,又能保得住安樂多久呢?只是苦了無辜的老百姓了!

台灣失業勞工聯合總會    理事長:王為仁  0923101305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1818892
 回應文章
陳芳明:跳脫扁式悲情 期待台灣和解
推薦2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筱 蒨-Lucifer
楊格夫

【聯合報/記者 黃雅詩】 2006.10.30 03:22 am  
 
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長陳芳明
記者胡經周攝影

「族群問題好像苦惱了我一輩子。」曾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的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長陳芳明,是黨外時期推動本土文學的重要旗手。明年即將邁入甲子之年,他回頭省思半生投入的本土研究,感慨地說,「威權已逝,讓本土的意義釋放出來吧!」

窮半生之力思索的族群問題,陳芳明有相當深的感觸。他說,「阿扁把本省血統等於本土,把認同本土就是認同阿扁,這種太簡化、沒有論述基礎、思想貧乏的說法,應趕快過渡掉了!」

一碰到選舉 就炒族群議題

以下以第一人稱記述:

年輕時教育分本、外省,我本認為族群問題會隨民主淡化,但我發現不是這樣,民進黨執政六年只要碰到選舉,族群議題就一再被炒作。

本土意識會不斷被燃燒,是因民進黨清楚深綠選票最壞也有十八趴,不願放棄,燃燒方式則是制憲,讓深綠精神大振。

但民進黨不該用煽惑台灣人自卑感來炒作族群。台灣人是不是被看得起,是自己決定的,去說「他們就看我們台灣人不起啦」,這種本土主義很落伍,草根民族主義要昇華,如對自己執政有信心,為何要強調自卑感?

過去殖民統治者要讓被統治者有自卑感,統治就成功了,國民黨已下台,現在該是過濾沉澱的時候,而不是再三去談論。當然這跟阿扁文化修養有關,扁除法律條文外,一點也不了解台灣歷史,他太懶惰,炒作族群問題是最不需要思考的。

認同本土 不代表認同阿扁

但改革的人不能永遠不花成本,應該更努力,不是我叫改革就改革,選舉就喊很多人不愛台灣。執政後應提升到叫大家愛台灣的「什麼」,不是喊「不吃台灣米、不愛台灣」,問題是愛台灣的內容是何?

炒作本土,目的要讓民眾覺得民進黨或阿扁等於本土,但民進黨、扁祇是本土意識構成的一份子。扁把本省血統等於本土,這我沒辦法接受,認同本土就是認同阿扁,這我更不甘心,這種太簡化、沒有論述基礎、貧乏的說法,應趕快過渡掉了!

整個台灣反殖民運動是要重建土地屬我、我屬土地的感情,反殖民是要讓好的品質有釋放空間,樹立台灣人典範。扁執政能力有問題還可原諒,但扁選擇性延續國民黨壞習慣,說國務機要費是國民黨時代留下的,那國民黨做得比扁好何必輪替?

其次,正確從歷史看,威權統治不是外省人壓迫本省人,是少數外省統治者用戒嚴體制壓迫台灣所有人。這就是為何七○年代民主運動也會有外省人、女性參加,因大家都感受戒嚴體制沒長眼睛,只要想法跟體制不同就被迫害。

戒嚴體制已不存在,不該再用對抗定義本土,進步本土主義是隨歷史進步定義本土,因台灣歷史是進步的,不是退步的。

第三,重新定義本土更是因台灣是移民社會,七分之一小孩是外籍,他們沒有二二八、白色恐怖記憶,只有媽媽是越南、馬來西亞新娘的記憶,新台灣之子已誕生,台灣本土已有新的歷史意義注入,如繼續停留在封閉意義,未來必有二度悲劇。

本土應是所有島上人都被包括,台灣幅員雖小但有吸收能力,這才是台灣最充滿生命的力量,既然如此為何還一天到晚停留在扁式悲情?

扁、游 假裝「推石頭的人」

我常舉希臘悲劇神話「薛西佛斯」,上帝懲罰他一輩子重複推石頭上山。戒嚴已瓦解,石頭已不見,但還有一群人假裝推石頭,這不只是悲劇,根本是荒謬劇了,扁跟游錫?就是兩個還假裝推石頭的人,動輒用「中國人欺負台灣人」語言。

我們也有創造性本土,不要想到外省人就想到李慶華、邱毅,多少外省人是一般上班族、擺攤販,這群人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為何不真實看台灣社會呢?

我這輩子一直希望在我有生之年看到整個民主誕生,不希望我的人格思考停留在對峙、撕裂狀態,我半生過去,只期待台灣有和解到來,不要常常活在文化緊張,爭奪歷史文化權,台灣是大家的,只要屬於台灣就是本土。

不偏執 整個世界就是你的

藍綠信仰不同都是台灣民主一環,大家都本土,就不是競爭誰被迫害比較多誰當選,或訴諸過去台灣人被踐踏,這時才是政見跟政見競爭,不是靠我比你本土,這樣民主就更高一層了。

創造性本土就是在歷史把受害經驗化成受惠的遺產,這才是最高文化能力,選擇性就會封閉,因為你偏執,世界就不會為你開放,不偏執,整個世界就是你的了。

【2006/10/30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1919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