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21 工商時報 工商社論
鑑於近來民間投資及民間消費成長大幅下降,經濟動能明顯減緩,社會上不斷上演因生活困窘而攜子女自殺的連串悲劇,行政院院長蘇貞昌上週指示財經部會提出以投資台灣優先為內涵的「大投資」計畫,以及優先照顧弱勢族群的「大溫暖」政策,作為當前衝刺經濟的兩大施政主軸。蘇內閣同時也擬將經續會結論整合為三年三階段的「三三三衝刺計畫」,希望分三階段將每人平均GDP(國內生產毛額)從目前的一萬五千多美元提升至二○一五年的三萬美元。
蘇內閣深體民間疾苦,有心衝刺經濟發展,值得肯定,但是,民進黨執政以來,歷任內閣都以拚經濟作為標榜,並試圖提出簡單響亮、讓人民易懂的施政口號,例如:前閣揆張俊雄就曾提出「八一○○,台灣DOUBLE」的國民所得倍增口號;游錫?提出「挑戰二○○八計畫」,也有觀光客倍增等動人口號;阿扁總統更不時闡述「拚經濟、大改革」的施政理念及藍圖,但是,六年下來台灣經濟愈拚愈差,平均每人GDP較六年前增加不到二千美元,而且失業率大幅上升,所得分配愈來愈不平均,貧窮線以上人口暴增至近三百萬人,因生活困頓而自殺的人口直線上升。拚經濟拚到這種慘況,再動人的口號對一般民眾也毫無吸引力,激不起任何漣漪,甚至當聽到什麼「大」政策或什麼「倍增」計畫,反而倒盡胃口。大家一致的希望,就是政府能夠多做實事,少唱高調及口號。蘇內閣若真正了解廣大人民最卑微的期待,應該就不會在一些無聊的口號及數字上大作文章了。
嚴格來說,「三三三,衝衝衝」的口號,很符合蘇貞昌院長的風格與特質;將每人三萬美元GDP願景目標設在二○一五年,顯然也有意作為接續阿扁總統、競逐二○○八年總統大位的競選承諾。有這樣企圖心的規劃,可以理解,然而,訂定經濟目標是要接受檢驗的,若與現實差距太大,立刻就會破功。以第一階段三年內,也就是二○○九年達成每人GDP二萬美元目標為例,則從今年開始每年經濟成長率平均需達到七.五%以上,即使以名目GDP計算,若每年平均物價上漲率為二%,平均經濟成長率至少也需達成五.五%。根據日前行政院主計處公布最新經濟預測,今年經濟成長率下修至四.二八%;明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四.一三%,比今年更低。果真如此,後兩年經濟成長率豈不是需達到七%以上,才能夠實現每人GDP二萬美元的目標?提出這樣禁不起檢驗的經濟目標,與蘇內閣標榜「做實事」的施政理念豈不是背道而馳?與二○○八目標豈不是愈離愈遠?
所謂「大投資」計畫,也很不切實際。記得阿扁總統在九十一年八月底召開了大溪會議,提出「投資台灣優先」的政策指示,經濟部門立即提出投資台灣優先具體計畫,以各種優惠鼓勵民間投資;行政院將原本屬經建會及經濟部權責的重大投資案政策協調,也提升到由院長召集的行政院財經小組,相關部會亦積極配合到國外進行招商。但是,這幾年民間投資未見明顯起色,外人直接投資(FDI)甚至連年負成長。現在蘇院長一聲令下,經濟部立刻召集相關單位研擬所謂「大投資」計畫;和過去同樣一批人,同樣的思惟,同樣的做法,能產生效果嗎?事實上,企業投資必須要有市場,但國內市場因整體政經環境惡化難以期待,全球市場又打不開,大陸市場更受到政策的種種束縛,在這種惡劣環境下,企業還能維持現在的投資水準,已經是難能可貴。為政者若不能從根本上改善整體政經環境,訂定可以預期的前瞻經貿政策,想要吸引國內外企業大投資台灣,豈非是緣木求魚?
再談「大溫暖」政策,似乎也很難讓人有所期待。這幾年國內經濟低迷不振,失業率大幅上升,生活陷入困頓的家庭愈來愈多,而政府提出所謂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花了三百多億元創造十四萬人次就業機會,表面上雖讓失業率明顯降低,但是,這些短期就業機會並沒有真正解決失業者的問題;多數受僱者在僱用時間結束後又面臨失業問題,因而走上絕路者比比皆是。已經花了那麼多錢,卻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現在蘇內閣提出「大溫暖」政策,核心思惟顯然還是拿錢解決問題,這樣的政策會有何效果,已不問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