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16
【陳子敬/振興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師】
每天在治療室都有一群深受慢性疼痛所苦,不斷遊走各個醫療院所的病患,患部有可能是手肘、下背或膝蓋等處。
一般慢性疼痛的定義為超過三個月以上的疼痛,情況時好時壞,常伴隨有次發性的損害,如肌力減弱、柔軟度變差、明顯的激痛點等,造成身體活動量減少,體適能下降。此外,心情也大受影響,易有沮喪及易怒傾向,最終整個人的日常生活功能大受牽連,工作效率大為低落,身心俱疲。
物理治療師在治療這類患者時,扮演引導及啟發的角色,所有的治療指引都遵循以下六大要點:
穩紮穩打別心急
衛教的精神與基礎,在於雙方對於治療的充分溝通,減少認知上的差距,對於療效不會過於躁進,需要穩紮穩打,逐漸減少復發的機率。
自我治療有信心
患者須逐漸減少對醫療專業人員疼痛控制的依賴,學會對自我疼痛控制的物理治療因子,如冷熱敷、自我按摩技巧,及一套適合自我需求的居家運動計畫。許多患者有太多失敗經驗,對治療已失去信心,單一的技術及因子不足以協助他們解決疼痛的困擾,重拾對治療的信心。
此外,慢性疼痛患者常會感到某些日子狀況良好,某些日子狀況則較差,無所適從,專業的建議是如果當天狀況良好,運動可以多做一點,如果狀況差,則休息少運動。
功能目標要做到
治療慢性疼痛之前,治療師與患者需先溝通以設定治療目標,如行走30分鐘、吃一頓晚餐的坐姿維持、提重物3公斤行走100公尺等,包括返回工作崗位或休閒娛樂活動的重拾,都必須是治療計畫的一部分,以減少病患因長期疼痛造成個人生活上的缺陷。
行為調整不怕痛
慢性疼痛患者因對某些姿勢或動作的恐懼心理,認為會加劇症狀的惡化,導致活動時綁手綁腳,動作上也出現不協調或不敢使用的狀況等,增加了次發性軟組織損傷或健側過度使用症候群發生的機率。
要解決困擾患者的日常生活動作,從增加成功的經驗回饋開始,克服患者易怒與恐懼心理,讓疼痛的行為因素逐漸消失。
主動運動活跳跳
長期慢性疼痛患者常有不耐活動的傾向,造成了體能下降、心肺耐力不足,對一切活動均有氣無力,容易產生疲倦與持久性不足的問題。這種負面的迴饋,將會導致病患更不想也不常運動,如此惡性循環,終將會深陷疼痛深淵無法自拔。
主動運動的介入就是要解決因疼痛所造成的肌耐力下降、柔軟度變差、心肺功能下滑的問題,可分為肌力運動、耐力運動、拉筋運動及有氧訓練運動。運動初期的前幾周,會有肌肉痠痛現象,此時千萬不要以為是疼痛的惡化,只是身體恢復力較慢不必恐慌,若有任何問題,可請教您的物理治療師。
被動治療有一套
被動治療的各個項目,並非單一治療項目的給予,如關節鬆動術、軟組織鬆動、電刺激儀器及冷熱敷等,均扮演整合性治療計畫中的一環而已。例如冷敷治療是在患者執行完一套專一性的運動治療後,給予患部冷敷,以降低腫脹與輕微發炎反應的程度。
慢性疼痛的物理治療,整合了所有相關的醫療專業,患者本身也必須體認到自己的健康責任、配合醫囑及居家的主動運動,隨著治療時間的累積與持續,疼痛及功能必定會大大改善,以達最佳康復狀態。
【2006/08/16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