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王慧馨、陳美珍/台北報導
財政部長何志欽接下財長職務一個月,他說,經濟學家注重公平與效率,除了稅制架構的改革之外,何志欽更希望「帶回來稅制行政的改革觀念」,因此建立高效率查稅系統、推動遺贈稅制改革將是他任內的兩大施政主軸。 何志欽也指出,經續會有關租稅議題被外界解讀為回到原點,但他強調,做為一個財政部長,他不會只看到稅收,偏廢經濟發展對稅制的需求。他說,企業界在經續會上的發聲,他都聽到了,這個會議讓雙方都有「know something」的共識,有助拉近彼此對租稅獎勵政策的歧見。
扁政府的第六任財長何志欽昨(8)日接受本報系專訪,主動表達將發揮他在美國期間建立制度化查稅系統的專長,化解納稅人對政府查稅的不滿,並且落實推動稅制改革。以下是專訪紀要:
稅收將增300億
問: 你曾經幫助美國政府立一套所得稅的選案查稅系統,在台灣,你如何看待東西方的納稅風氣與查稅機制?
答: 租稅改革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稅制,另一個是行政,行政面指的是如何執行制度。現在稅務行政面臨一個問題,就是一視同仁,資源排擠的結果是很多不誠實的人都查不到,所以我們希望把稽徵資源用在刀口上,以更好的選案方式,收到更多該收卻沒收到的稅。
租稅行政的改進可帶來三個效果,不但讓逃稅的人有罰責,對一般繳稅的人更公平,也能遏阻未來想逃稅的人不要逃稅。我打算建立一套比例原則,對過去紀錄好的人,有更簡便的選案查稅方式;對狀況複雜的,則要查得更勤、更深,把稅拿回來。
台灣現有的選案制度都在,我們只要引入新的技術,不會花費太多成本,馬上就可以開始做。樂觀的話,明年報稅季節時,新的模型就可以上路。
根據美國統計,每年大約有17%的稅是收不到的,其中有2%的人根本不報,12%的人漏報,2%的人實報卻不交錢。美國分析這些漏報的來源及對象,並累積資料,再次選案查核時便容易打中要害,也會對未來產生很大的遏阻作用。就像申請信用卡一樣,建立一個信用鑑別的制度,讓情況嚴重跟輕微的,接受的罰則不一樣。
依照美國的例子,原本100元會逃漏的17元的稅,選案改革後大概可收回5元的稅,就是流失的3元中可拿回1元。以所得稅一年5,800億元計算,樂觀估計可以增加300億元稅收。
問: 查稅打重要害確實可以產生嚇阻作用,但是台灣的稅制與美國不同,國人的海外所得並不課稅,如果不修法,合法的免稅所得掩飾非法的問題,可能會抵消查稅的效果?
答:1969年美國實施最低稅負制時,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個人所得稅,但今天台灣則是營利事業所得稅,以個人部分來看,則是遺產稅。最低稅負制是個很好的起點,剛好可對海外所得、遺產稅做個一套的整合管理,這點我心裡已經有譜,從最低稅負切入,結合遺贈稅的改革,讓海外所得的管理也能配合「日出」。
遺產稅要改革必須要有誘因,否則那些以前不報的人,不會願意報;遺贈稅的改革一定要在98年之前,「將計就計」,才能讓最低稅負的海外所得部分有執行的基礎。
至於海外資產與所得的部分,我認為可嘗試用租稅特赦的概念來處理,用相對較的處罰,讓納稅人去比較逃漏風險,也讓原本逍遙法外的人願意重回這個系統。租稅大赦在設計時,必須符合比例原則,避免有人以套利心態看待。但我要強調,租稅大赦的概念,不可能用在國內所得。
下會期提改革案
問: 常務次長陳樹即將接任證交所董事長,你對未來財政部人事的安排,有什麼想法?
答: 外界對人選有一些建議,人選方面除尊重行政院,內升也是一個非常合理而重要的選擇。包括已經有半年沒有遞補的賦稅署副署長,以及因為次長的職缺可能帶動的一連串人事異動,我會儘快找到合適的人選。
問: 你選擇遺贈稅制做為下一階段的稅改重心,何時可提出改革法案?
答: 立法院下個會期在9月間開議,如果可以,遺贈稅的改革法案,最快下會期就提出。但是,我也要強調,財改方案的短期方案中,已經在立法院的軍教薪資所得恢復課稅案,財政部還是要努力達成。
選案查核》
法令賦予稅捐機關查稅的權利,選案查核則是稅捐單位眾多查稅方式的一種。選案其實是在考量查稅人力、時間及成本等資源的情況下,所產生的一種內部作業程序,通常由稅捐機關設定一些條件,只要在電腦進行資料篩選的過程中發現異常,便會進一步挑出案件、徵查,進而開單補徵稅收。
常見的選案查核原則如年紀與財富顯不相當,像是年紀輕輕擁有鉅額資產,或年過耳順資產卻出現鉅額現金減少,都會被稅捐單位「盯上」。
選案的目的主要是在遏止逃漏稅發生,維護租稅公平。根據統計,一般稅捐機關進行選案查核時,對選案查核機率會受到申報行為、案件特性、及查核資源等因素影響,像是申報所得高低及逃漏傾向,及是否享有租稅減免等,都會影響被查稅的機率。稅捐機關會以系統性的方式,採用特定的查核法則,進行選案查核程序。
選案查核的方向及條件,隨著大環境及法令變遷,也會與時俱進,像是金融自由化後,納稅義務人藉由資金不當規劃逃漏稅捐的手法不斷翻新,讓稅務人員蒐集課稅事證更不易,因此稅捐稽徵機關會定期檢討查核深度,並改進查核技巧。
【2006/08/09 經濟日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