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國防部何苦自惹塵埃
軍博館規畫惹爭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句話形容國防部某些作為,應堪稱貼切。
站在普及全民國防、注重歷史傳承的觀點來看,軍事博物館的確有其價值。問題是當今保衛中華民國的「國軍」,其定義是什麼?要從哪兒起算?
面對國家認同歧異,「中華民國」應是多數人最大公約數,再往外擴展就難免情緒碰撞,從近年歷史教科書不斷引發爭議,敏感度可見一斑。換言之,國防部最明智也最保險的,就是將定義緊扣「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國軍」。結果國防部在軍博館的取材卻自行「揚台去中」,彷彿自己搶當爭議主角。
近日另一例子,是國防部出資成立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結果不僅被藍營指為「軍中凱校」,綠營立委也對其成績不滿;甚至傳出國防部「配合」高層意旨,強迫軍職研究生放下論文與課業前往聽訓。軍方一度打算,未來在國防安全院受訓一年,就可作為上校升將軍的學資,也在外界抨擊聲浪下喊停。
國防安全研究院使用國軍的預算與資源,但研究範疇不限於軍事領域,引發爭議;同樣道理,從東印度公司到鄭成功,再到朱一貴、林爽文的歷史,確實深具教育價值,但怎麼看,述說這段故事,都不是國防部的首要任務。
不分藍綠,都強調國軍應專注「戰訓本務」,事實卻證明,所有執政者都愛「拗」軍人從事戰訓以外的旁務,即使歷經政黨輪替,國軍依舊是政治人物的無限度提款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