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陸軍吃癟? 看懂國防三巨頭調動的「眉角」
國軍人事於5月1日大調動:參謀總長邱國正屆齡退伍,由軍政副部長李喜明上將接任,李的遺缺由現任副參謀總長執行官蒲澤春上將接任。軍備副部長鄭德美上將轉戰略顧問,中科院長張冠群中將直升軍備副部長,並晉任二級上將。
國軍新任「三巨頭」。報系資料照
國防部長之下「三巨頭」(軍政副部長、參謀總長、軍備副部長)同時出現兩位海軍(李、蒲),另一位則是沒有部隊資歷的科技軍官,陸、空軍的兵科軍官一席都沒有,調度堪稱破天荒。
消息一出最引爭議的,當然是張冠群接任副部長。府方人士宣稱,這波人事調整加入新的思維。部隊本來就是由不同面向組成,不應該只考慮兵科,無視其他專業。另外也有人指出,現任部長馮世寬與其下「三巨頭」,一個陸軍兵科軍官也沒有,代表蔡政府戰略調整,將更重視海空軍甚於陸軍。
蔡政府向來擅長以「新思維」之類華麗詞藻自詡,不過這波調動是否真可視為「打破兵科獨大」?或代表打算調整三軍比例,預備對陸軍開刀?恐怕都言之過早。
依據國防部組織法,副部長可以是政務官,也可以是現職上將。這項規定提供極大的用人彈性,也令人忽略掉,其實政務官與現職上將兩者間,代表完全不同的角色。
上將等於是軍中「常任官」的最高點,以此角度檢視張冠群的出線,的確有很大爭議。所謂兵科軍官,不管是戰鬥兵種(步、砲、裝)或是戰鬥支援兵種(化、工、通),在進入校官階級後,就必須接受各式指參教育,學習其他兵種甚至軍種的相關知識,培養廣闊視角,不能再單以出身的視角看待部隊。
但如張冠群等科技軍官,角色類似軍醫、財務,被視為專業人士,並不被期待扮演「通才」。從國防部發布資訊可以看出,其他將軍都有國防大學的軍種學院、戰爭學院的指參教育資歷,有人還進入美軍戰爭學院深造。
張冠群是美國康乃爾大學航空博士,卻沒有任何指參學資,嚴格來說是一位「有軍銜的文人」。將他升任上將,其實有如將某位軍醫升為上將,的確頗有怪異之處。
然而副部長的角色原本就充滿彈性,張冠群以資深科技專家的身分,被「政治任命」擔任國防部的副部長,則又並無不妥。尤其過去國防部副部長雖有軍令、軍備之分,其實分工並不嚴謹,尤其蔡政府以現職上將擔任軍政副部長,因為大家背景類似,「撈過界」情況格外嚴重。
例如李喜明擔任軍政副部長,卻是爭取潛艦(軍備)的要角,頭銜與業務明顯不合。副部長還經常到部隊巡視,也有侵犯參謀總長(軍令系統)職權之嫌。如今派上一位沒有部隊資歷的副部長,如能真正專心軍備業務,倒也不是壞事。
此外,雖然在新的領導班子中,陸軍明顯「吃鱉」,但兩位屆齡退伍的參謀總長嚴德發、邱國正,都是外界咸認可能成為下一任國防部長的「活棋」。二人都是陸軍,如果未來當真接掌國防部,是否又該解讀成「陸軍角色受重視」?
此外,參謀總長一職,過去習慣三軍輪流出任。去年底嚴德發屆齡退伍,依慣例應由空軍接總長,蔡英文卻不惜打破慣例,選擇同屬陸軍、而且役齡只剩半年的邱國正繼任。這是否可以解讀為,蔡政府極度重視陸軍?
若要觀察蔡政府是否要調整三軍比重,真正指標應該是參謀本部的組成:目前陸海空三軍維持「50:22:28」比重,是從1950年代沿襲至今,尤其總綰兵符的聯三(作戰與計畫)次長,永遠由陸軍將領出任。如果未來各聯參主管打破固定軍種擔任,才真正代表有意改革。
因此這一系列安排,只能證實蔡政府「有功者賞」,對過去軍中長期的默契與慣例並不太在乎。至於層峰是否決心要建立可長可久的軍中新規範?目前為止還看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