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審判審檢警調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審判審檢警調】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蔡英文若當選 開全國司改會議
 瀏覽21,030|回應254推薦1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2015-08-26 03:30:51 聯合報 記者郭瓊俐/台北報導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昨發布司法改革政策,她承諾若明年當選,將領導司法改革,召開「全國司法改革會議」,司法體系必須有足夠政治推力,才有改革的可能,且司改業務橫跨各部會,由總統出面主持,加快改革腳步。

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北律師公會、台灣法學會、民間司改會等司改團體代表昨天拜會蔡英文,蔡率民進黨智庫司改小組召集人許志雄、律師顧立雄、高涌誠等人舉行座談會,隨後發表司法改革政策。

蔡英文表示,民進黨提出司法改革的核心價值,是讓司法回歸「屬於人民的司法」。

蔡英文的司法改革共九大主張,包括:建立人民的法院、修正司法院定位、健全違憲審查機制、全面檢討違反「刑事人權保障」現況、 加強司法人員的專業能力、檢討司法人員任用及監督淘汰機制、建立友善人民的司法環境、普及法治教育及司改政策理念、革新現行獄政體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32&aid=5365027
 回應文章 頁/共2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蔡英文拒絕終審法院法官提名權 投票結果好尷尬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蔡英文拒絕終審法院法官提名權 投票結果好尷尬

2017-08-12 17:36聯合報 記者王宏舜╱即時報導

司改國是會議第二分組決議未來終審法院法官由司法院院長提出應任名額3倍之人選,交由遴選委員會遴選,遴選委員會從中遴薦應認任名額2倍人選,陳報總統任命。依決議,終審法院法官將從現行94人大幅縮減成最高法院14人、最高行政法院7人,且特任官、沒有任期限制。決議通過,引發總統擴權疑慮,總結會議下午討論東吳政治系副教授陳俊宏、高院法官林孟皇的修正案,兩案只讓總統有任命權,但門檻為51票,但陳案只獲44票,林案22票。

蔡英文在投票前明白主張不要原決議,也就是「拒絕圈選權」,原本她想逕自通過,並笑說「我被推翻(版本)」,但委員要求投票表決,卻決未通過修正案,讓蔡驚訝。直到修正表決、第4次投票,才決定採納以陳俊宏案為主、林孟皇案為輔為修法方向。

第二分組第五次分組會議的這項決議出爐時,立委蔡易餘指圈選權一案陷總統於不義,總統府也稱「討論若涉及總統的職權與權限,應該謹慎處理討論」。

東吳政治系副教授陳俊宏後來提案,建議修正為「選任程序由司法院院長提出應任名額2倍人選,交由司法院依多元原則組成的最高法院、最高行政法院法官遴選委員會遴選後,陳報總統任命」,高等法院法官林孟皇提案主張由司法院院長依照「來源多元化」原則,自各機關團體推薦或自薦人選名單中,提出應任名額2倍人選,交由法官遴選委員會依公開、透明方式遴選應任人員後,再由總統任命。

陳俊宏與林孟皇的提案都改掉讓總統「圈選」的權力,讓總統的任命純屬儀式。陳俊宏認為新的制度應避免各界不必要的揣測和意見衝突,林指台灣走過威權統治的歷史,人民對法院被統治者當作工具的陰影猶存,應讓總統對法官遴選委員會所遴選通過的人員無審議或否決權。

今天下午討論時,桃園地院法官毛松廷認為若依林案,司法院長將無終審法院法官提名權,這樣是否合於責任政治,如果屆時人選有問題,誰該負責?成大教授王金壽則質疑專業團體和利益團體的難以界定,它們又何以代表民意,有民主正當性疑義。

蔡英文的態度是直接推翻第二分組決議,未料委員要求表決,她還無奈問「這麼愛表決」。但因兩個案子都未過半,她只好再提出修正案,最後會議決定以「陳案為主、林案為輔」。

司改委員投票決定是否要讓總統有終審法院法官「圈選權」。圖/取自總統府網站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32&aid=5694810
【即時短評】年改殷鑑不遠 司改共識到立院又轉彎?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即時短評】年改殷鑑不遠 司改共識到立院又轉彎?

2017-08-12 12:02聯合報 記者林河名╱即時報導

蔡英文總統今天主持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總結會議,行政院長林全也參與會議。總統府提供

蔡英文總統去年五二○就職宣示的司法改革,經過大半年密集開會,今天舉行「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總結會議」。蔡英文雖強調「不是大拜拜」、「不會船過水無痕」,但司改雜音仍多,能不能成功,還要看立法院這一關。

蔡英文在就職典禮上提到司法改革,獲得在場最大掌聲,可見民心期待司法徹底改革。這一年來,總統府推動司改國是會議,經過6次籌委會,以及5個組別、共40場分組會議,超過上百小時的討論,不可謂不努力。

雖然有團體對兒少議題被忽略表達抗議,但整個討論過程,總統府已全部呈現,相當程度地對司法改革做了詳盡的體檢,也把問題盤點出來。

不過,司法改革最困難處,在於制度改革牽涉不同法律體系的移植或複製,可能出現排斥與扞格,以及「司法為人民而存在」與法律本身專業性格的對立。這也是「司改共識」建立不易的主因。

在今天總結會議之前,司法院、法務部已先動了起來,但建立「金字塔訴訟制度」、強化司法審判效率、建立法官多元晉用、監督和淘汰機制,以及改革檢察官評鑑制度、檢察體系效能,都已是老生常談。反倒是許多人民關心的審判制度改革,至今仍然意見紛陳;若說勉強達成的共識,就是「現在的制度確實不夠完善,一定要改」,但這樣的「共識」實在令人無法滿意。

政府推動司改的努力,從司改國是會議落實公開透明、人民參與部分,如蔡總統所說,已獲致初步成果;但改革才剛起步,未來在形成法案的過程,勢必還有一段艱辛的路。

尤其,修法權力操在立委手裡。當初年金改革也是大費周章開了國是會議,但「年改會版本」在立法院卻不敵特定立委的版本。外界也等著看:勉強達成的「司改共識」,到了立法院會不會又轉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32&aid=5694805
司改總會/檢察官定位又掀波瀾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司改總會/檢察官定位又掀波瀾

2017-08-12 13:02聯合報 記者賴佩璇╱即時報導

「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總結會議」上午的「綜合建言」時間,經委員登記、亂碼排序後上台發言。作家張娟芬委員指出,「檢察官定位」是檢察官和法務部全力阻擋的議題,也是從1999年開始就「停滯」無法進展;檢察官林達則以馬英九洩密案為例,強調檢察官是行政官的話,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張娟芬質疑,第三分組的結論是檢察官有「所謂的」司法官屬性,但法務部的報告卻好像就確定檢察官就是司法官,「我無法接受。」不是要與檢察系統為敵,而是想達到公平法院,就這麼簡單而已。

對於「檢察官定位問題」,林達表示,檢察官定位問題,如果沒有處理好,將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舉例來說,現在台北地方法院審理的前總統馬英九洩密案, 他的律師團主要答辯理由就是,檢察官是行政官,所以檢察總長黃世銘向馬總統報告案件是正確的。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這樣的定位問題需要澄清, 以免倒致改革發生錯誤。

他說,「黑貓白猫,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 但是現在有一隻灰貓就是檢察官, 定要把這一隻灰貓說成白貓,或者刷成白貓, 並不是重點。 重點是怎麼去管好這隻灰貓, 讓灰貓有能力去抓老鼠, 而不是咬死家裡的天竺鼠。 這次司法改革我們說 推動的檢察人事改革和人力分配問題, 就是要從務實的角度來管好這隻灰貓,希望總統支持。

另外,希望總統支持「環境犯罪增加打擊過失犯、未遂犯」以有效遏止破壞國土的惡行。最後,關於毒品問題,希望投入資源在重要、正確的地方,實務上缺乏在於觀護及矯正制度,特別是觀護資源不足,也希望能引進美國毒品法庭。

「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總結會議」上午的「綜合建言」時間,經委員登記、亂碼排序後上台發言。作家張娟芬委員指出,「檢察官定位」是檢察官和法務部全力阻擋的議題,也是從1999年開始就「停滯」無法進展;檢察官林達則以馬英九洩密案為例,強調檢察官是行政官的話,是「未得其利先受其害」。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32&aid=5694801
法務部:仿日引進人民檢察審查會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法務部:仿日引進人民檢察審查會

2017-08-12 13:20聯合晚報 記者賴佩璇王宏舜/台北報導

司法院 報系資料照司法院 報系資料照

法務部檢察司長林邦樑上午說明法務部改革方案與期程,他表示,法務部已參考日本制度,將引進人民參與的「人民檢察審查會」,對於無告訴人之重大案件,經不起訴或簽結處分者,研議由外部人員組成「檢察審查會」審查,可建議繼續偵查或直接起訴。

林邦樑說明,對於不起訴處分,若審查會認為偵查不備者,得建議檢察官再行偵查,若再為不起訴處分,審查會認為應起訴者,得聘請律師逕向法院起訴;對於簽結之他字案件,得建議檢察官改分偵字案續行偵查。

為防杜濫訴,將朝「有條件的刑事訴訟有償制」方向研議,就特定案件為不起訴處分者,對告訴人或告發人酌收程序費用;刑法、特別刑法與行政刑法,朝必要的「除罪化」方向研議,例如妨害名譽。

為提升辦案能量與偵查品質,從今年9月起,在六都八大地檢署增設主任檢察官,針對重大案件採團隊辦案模式,由主任檢察官帶隊辦案,起訴時共同具名,並參與實施公訴,以示共同負責。

另外,為強化公開透明的司法,原則上應在一審判決後公開起訴書,以接受外界檢視,且與律師公會全聯會積極溝通,配合建置「律師公開資訊系統」。

至於檢察人事改革方面,「檢察官人事審議委員會」比照「司法院人事審議委員會」,加入外部委員;一審主任檢察官產生,由票選推薦為原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32&aid=5694795
司院看司改 提2個優先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司院看司改 提2個優先

2017-08-12 13:20聯合晚報 記者王宏舜賴佩璇/台北報導

總統府司改國是會議總結會議上午登場,但司改能不能成功,還要看立法院這一關。 圖/總統府提供

司院秘書呂太郎:遲來正義不是正義

在司改籌委會彙整的12項重點議題,司法院已經就現行可立即推動的事項,提出十大司改議題方案,其中,被司法院選為「最重要、最急迫、最困難」的議題,是人民參與審判和金字塔訴訟制度兩項。司法院秘書長呂太郎強調改革效率很重要,因為「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

司法院提出的十大司改議題方案有:人民參與審判、金字塔訴訟及法院組織、裁判憲法審查、司法與社會對話、法官的多元晉用監督與淘汰、促進司法效率並合理減輕法官工作負擔、司法公開與透明、建構專業效率便民的法院法庭及審判程序、提升被害人地位與保護兒少、確定判決檢討機制。

呂太郎表示,司法要公正,就要注重公平,但資歷、經驗等因素未必讓每個人都能完整陳述主張,因此也要協助弱勢者。

司改過程中,角力激烈的人民參與審判究竟要走陪審還是參審制,在第四分組中因「打成平手」,無法獲得多數委員支持,未能納入總結會議討論,但這仍是本次司改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呂太郎表示,司法院要建立「國民法官」制度,並草擬起訴狀一本主義等配套,希望在立法院審議後,儘速讓「國民法官」走進法庭。至於金字塔訴訟,目前我國是圓筒形的訴訟制度,導致二、三審案件居高不下,未來將改一審為堅實的事實審,二審為事後審,三審為法律審且為嚴格的上訴許可制,讓司法案件審理速度更有效率。

其他改革草案包括將大法官審理案件的表決門檻,將由現行三分之二降為二分之一,主筆大法官具名,且原則上應行言詞辯論;為避免恐龍法官之譏,將修正法官晉用、監督與淘汰機制,未來法官的養成除一年培訓外,候補5年期間還需到法院以外的機關與團體(如NGO)實習2年,「汲取社會經驗」。

呂太郎表示,沒有一個國家的法治是相同的,台灣應該吸取各國的經驗,擘劃自己的審判制度,劃分陪審、參審其實沒有意義,司法院希望在年底前將改革草案送至立法院。

司改會議十二大項重點議題資料來源/總統府 製表/記者王宏舜、賴佩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32&aid=5694788
陳宏達:「妨害司法公正罪」恐石沉大海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陳宏達:「妨害司法公正罪」恐石沉大海

2017-08-12 14:33聯合報 記者王宏舜╱即時報導

54名司改國是會議分組委員登記發言。圖/取自總統府網站

司改國是會議下午繼續進行分組委員建言,部分委員談話如下:

陳欽賢:檢察官、法官和律師的利益在這次會議中有衝突,他當了司改委員就不是單是法官身分。他遺憾檢察官沒有把社會利益擺在檢察官利益之前,他無法接受用心討論的決議被淡化。對於聲稱退出司改國是會議的人卻還來參加,陳說到「發抖」。

馮賢賢:無法接受有人惡意詛咒司改是在「放天燈」,但天燈有什麼不好?她也希望總統蔡英文看「徐自強的練習題」,檢討司法體系的錯誤和冤獄改革;司改應該捍衛人權,而不是法律人的本位主義。希望法務部立刻落實偵查不空開,以免操弄輿論,偵查不公開的源頭其實不在媒體,而是在放話的偵查單位。第三,她希望立法院在這一任通過檢察署組織法,釐清檢察官定位。

陳宏達:欣慰通過妨害司法公正罪,但憂慮到了立法院會不會石沉大海,也希望第四權媒體能繼續監督干擾司法獨立的因素,還給司法純淨的辦案空間。

吳巡龍:司法要達到公正,不只規範偵查、審判,不肖政客關說、施壓都會妨害司法公正,但我國卻無法約制。政客關說、被告湮滅證據,這種種行為都妨害司法伸張正義,在美國都是嚴重的罪責。我國被告在庭上胡謅卻無刑責,相當不合理。

黃致豪:台灣司法審、檢、辯、學山頭林立,改革不能只依賴被改革者的善意,一個國家沒有幾個18年可以改革,請總統深入參考分組會議種種決議。他期許總統以憲政機關的高度,責成機關專案管理,並告訴我們那些決議可以接受,有些卻不可以?司法改革實際上是社會改革,被害者、犯罪者、精神障礙者、疾病者都是我們的同胞。

高如萍:應定制屬於台灣的審判制度,至於司改是不是「大拜拜」?應1年後再來檢視,對於是否要設常設機構監督,她持保留態度。

李佳玟:她來自「紛爭最多的第三組」,紛爭最多是因為民眾對檢察官的期待,但檢若濫權,可能成為執政者的工具,令民眾害怕。像318學運中的魏揚被當首謀,法院一審也判魏無罪,但當時卻被聲押。「魔鬼藏在細節裡」,檢察官的工作應受檢驗,人民希望檢察官中立、公正。

江惠民:司法的進步趕不上民眾的需求,才會造成民眾對司法不滿,本次司改該有的討論都有討論,司改在於「態度」。政治人物不應介入司法,隨意批評遭「司法迫害」、詆毀司法,為自己利益的發言無助司法公正的建立。他也提醒「預算」問題,主其事者應重視司改經費。

蔡碧玉:參加過2次司改會議,重複的議題相當多,有些有共識的至今仍未通過,不是結論有問題,而是實行方法有問題,應為殷鑑。本次會議雖然有時是各說各話,但都是寶貴的意見,改革時應先就有共識者先實行,有歧見部分再溝通。

許仕楓:身為法官協會理事長,可能也被歸類為利益團體,他們被定位為「被改革者」,但她仍願意為法官們說話。沒有一個制度完美無瑕,她也參加過2次司改,為何當初的決議至今無法落實,應集思廣益。改革者不應一味以改革為名打擊在職者,實務和理論者應好好溝通。不妨深刻體會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石柱下烏龜所象徵的意義:「緩慢而堅定(slow but steady)」。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32&aid=5694778
蔡英文談司改:讓國民法官走入法庭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蔡英文談司改:讓國民法官走入法庭

2017-08-12 13:20聯合晚報 記者王宏舜賴佩璇/台北報導

司改國是會議今天舉行總結會議,蔡英文總統聽取分組委員建言,蔡總統表示,國是會議不是大拜拜,不會「船過水無痕」。 總統府/提供

「改革不是變魔術 需要一點時間」

司改國是會議今天舉行總結會議,蔡英文總統指出,改革是政黨輪替最主要的意義,但改革不是變魔術,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點時間。她表示,國是會議不是大拜拜,不會「船過水無痕」。

蔡總統去年就職時,稱「我們的司法已經失去人民的信任」,去年底籌設「非法律專業人士過半」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籌備委員會,總結會議上午總統府大禮堂登場。

今天參與者包括副總統陳建仁、五院院長、親民黨黨主席宋楚瑜、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徐永明、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綠黨與民國黨代表。

「將逐漸建立金字塔訴訟制度」

蔡總統表示,這場會議讓司法改革接受體檢,也讓大家發表對司改的意見,再從議題找到共識,找到方向,多元的聲音成為民主資產。她認為不必懷疑開會的好處,司法院金字塔訴訟制度將逐漸建立起來,未來將強化法庭直播,最重要的是建立法官多元晉用、監督和淘汰制度。

「檢察官評鑑制度是改革重點」

蔡總統說,在法務部改革部分,檢察官的評鑑制度是重點,辦案將以主任檢察官為中心,起訴書公開也會讓國民覺得偵查透明化。

至於審判制度的改革,蔡總統說了解對參、陪審有不同見解,深入的辯論已達共識,那就是「現制不完善」,未來要讓國民法官走入法庭。

司改國是會議五個分組從今年2月20日起歷經40次分組會議,做出約200條決議,籌委會彙整出推動人民參與司法制度、防杜濫訴與增進司法程序的效率等12大議題。

分組會議期間,除了外界疑慮委員代表性,內鬨也不斷。期間分組委員林鈺雄、陳重言「退席」,總結會議登場前一天,第五分組委員賴芳玉、紀惠容、劉淑瓊認為兒少、性平議題被忽視,宣布不出席。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32&aid=5694771
司改兒少議題人間蒸發?總統府:原決議全部都在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司改兒少議題人間蒸發?總統府:原決議全部都在

2017-08-11 10:37聯合報 記者林河名╱即時報導

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 聯合報資料照/記者林河名攝影

聯合報今天報導「司改國是總結會議 兒少議題人間蒸發」,指司改國是會議分組會議決議的相關議題有「消失」一事,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上午表示,這個說法是對議事程序的誤解,分組會議中做成的決議,只要沒有在總結會議中被提案修改或刪除,就沒有消失的問題,更不會蒸發。

司改國是總結會議明天登場,蔡英文總統將親自主持。聯合報今天報導,有委員發現,4個多月分組會議、5個分組作出約200個決議,第5組通過的多項兒少及性平議題都憑空消失,只剩下「友善性別的司法」7個字,委員形容「讓人徹底失望」,串連明天「有所行動」。

黃重諺指出,由於分組會議決議高達4萬多字,引起外界有所謂「包山包海」的批評,考量到一般人無法消化4萬字的內容,因此才把這些決議精簡歸納為日前公布的12大議題重點,讓司改國是會議的形貌輪廓更容易被社會理解;至於原先在分組會議做成的決議,只要未在總結會議被提案修改或否決,相關的討論與決議紀錄就一直都在。

黃重諺說,現在歸納之後的描述,有一部分人搞不清楚,錯以為原本的決議不見了,其實全部都在,不需過度擔心、過度解讀。

黃重諺說,報載所提及的相關議題,都已經在分組會議時做成決議,也未有人提案在總結會議要加以否決,而相關議案的討論過程、所做成的決議資訊,也都完整的刊登在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的網頁上,沒有消失,也不會蒸發,「請這些朋友寬心,而對於委員們在這些議題推動上的努力及用心,我們也表示感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32&aid=5694304
司改國是總結會議 兒少議題人間蒸發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司改國是總結會議 兒少議題人間蒸發

2017-08-11 04:36聯合報 記者王聖藜王宏舜賴佩璇/台北報導

司法改革國是總結會議周六上場,多位司改委員卻發現,關於兒少保護的許多決議都人間蒸發。 本報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親自主持的司改國是總結會議周六登場,但委員發現,四個多月分組會議、五個分組作出約兩百個決議,第五組通過的多項兒少及性平議題都憑空消失,只剩下「友善性別的司法」七個字,委員形容「讓人徹底失望」,串連周六「有所行動」。

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上宣示要召開司改國是會議,並提及要讓人民參與司法,今年二月底開始的司改分組會議,從會前的委員名單、分組是否適當都引發爭議,近半年的分組會議期間,作出不少引起關注的重大決議,但會議期間也出現籌委們在總統面前吵架、分組主持人拍桌、委員退席抗議等風波。

總統府整理各組決議後,日前公布推動人民參與司法制度、強化公開透明的司法、打造專業與中立的司法體系、改善法律專業人才的養成及晉用、監督淘汰不適任司法人員、完善證據法則與救濟無辜、保護隱私及弱勢群體的權利、建立保護兒少的機制等十二大項重點議題。

多位委員在收到周六的開會資料後,發現當初第五分組作出許多與兒少、性別平等有關的司法議題全部消失不見,總統府的十二大項重點議題中,只剩下友善性別的司法;連司法院、法務部都未提出後續工作計畫,讓花費不小心思參與會議的委員感到擔憂,質疑兒少議題再次被漠視,並對總統府等相關單位表達徹底失望。

長期投入婦幼、性別平權運動的律師賴芳玉、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交大科法所副院長林志潔等人,曾在第五分組會議中推動包括通姦除罪化、兩小無猜條款、優生保健法、兒虐、性侵害被害人訴訟參與權、司法院跨廳院設兒少及性別友善司法委員會等多項重大決議,在總結會議裡,這些決議幾乎完全消失不見,多位委員今天將召開記者會,嚴正要求法務部與司法院給民間團體一個交代。

長期關心兒童議題的第一分組委員王薇君感慨,政府從來就不重視兒童與少年問題,兒少未列入優先司改順序「毫不意外」,她批評兒少一直都是政黨「揮一揮就放下」的大旗,沒把他們當成未來的主人翁看待。她要政府別只把如何解決兒少問題「掛在嘴邊」。

王薇君指出,不管是兒童受虐或少年事件,牽涉的可能是警政、社福、醫療與司法各機關,各單位間相互聯繫的管道暢不暢通、資源夠不夠,都是問題,通常一牽扯到跨部會,就出現「斷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32&aid=5694300
【即時短評】所謂司法改革 只是想換一批自己人?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即時短評】所謂司法改革 只是想換一批自己人?

2017-08-09 15:22聯合報 記者蘇位榮╱即時報導

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總結會議將於本周六在總統府舉行,終審法院法官的選任方式已列入議題,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陳俊宏、高院法官林孟皇分別各自提案,認為總統對終審法院法官僅具形式任命權,不能政治任命。

資深法界人士指出,這樣的人事選任方式與現行制度沒有很大差異,冠上司改名義只是要將現在的終審法院法官「打掉重練」,「換上一批自己人」,畢竟終審法院對個案具有終局判決的決定性影響。

終審法院是案件上訴救濟的終點,所作的判決具有終局判決的確定效力,更因負責統一法律見解,發揮相當的政策功能,因此,終審法官是誰?全世界各國對選任過程都相當謹慎。

所謂的終審法院指的是最高法院、最高行政法院及公懲會委員會,現在終審法院法官共有七十五人,其中最高法院民刑庭共五十人、最高行政法院法官十五人及公懲會委員十人,平均年齡六十三歲。

現職法官的升遷選任,是由司法院長從符合資格的下級審法官中,擇優提請司法院人審會審議討論,同意後再送總統任命,而人審會的組成包括:當然主席是司法院長及其再指定十一人、票選的法官代表十二人、及由法務部和律師公會全聯會推舉的學者專家三人。

目前的法官升遷制度,可以說司法院長在最開始的提名法官作業時,幾乎已掌握了法官升遷的關鍵,也間接影響到上級法院法官的人事與裁判品質,由於人審會無法完全引進大量的外部聲音,迭有批評。

司法院先前在司改國是會議分組會議時,規畫將終審法院的法官由總統政治任命,在輿論批評後,司法院透過陳俊宏向司改總會提案,改為司法院長提出終審法官應任名額的二倍人選,交由遴選委員會推薦應任人選,陳報總統任命,總統僅是形式命任,但是遴選委員會的成員將更多元化,加入外部聲音,包含「立委及社會公正人士」,避免山頭主義或派系化的現象。

台灣高等法院法官林孟皇的提案則是,司法院長自各機關推薦或自薦的法官人選名單中,提出終審法官應任名額的二倍人選,交由法官遴選委員會遴選應任名額後,陳報總統任命;而法官遴選委員會的成員除了要專業、多元,並具「民主正當性」,也就是說遴選委員會除了有法官、檢察官及律師代表由各專業人員票選外,學者及社會公正人士應由「立法院推舉立委以外之人擔任」。

林孟皇的想法是,目前的終審法院法官人事制度缺的是「民主正當性」,法官的升遷選任過程可分為提名、審議及任命的程序,提名和任命可以由同一人為之,但審議應分由不同部門掌理,若是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審議的方式,雖然比較具有民主正當性,但是台灣走過威權統治,過去黨國控制法官人事,將法院當作執政者開的的陰影猶存,將無法獲得多數人民的信賴;因此,由司法院長提名,送請專業具備民主正當性的遴選委員遴選終審法官,再送總統任命,而遴選委員會中的學者及社會公正人士,可由「立法院推薦立委以外之人」擔任,較為可行。

法界一般的看法是,林孟皇或陳俊宏的提案,總統對終審法官都僅具形式任命權,希望法官遴選委員會多一點外部聲音,但陳俊宏所希望的外部聲音「可以包含立委」,林孟皇所希望的外部聲音是「立法院推薦立委以外之人」。不論這個外部聲音是「立委」或「立法院推薦立委以外之人」(例如特定的民間團體或利益團體),都會讓終審法官的人事制沾上政治或特定利益團體,甚至譁眾取寵,而法官本應離政治愈遠愈好,才能獨立審判,這樣終審法院法官改革方式豈不是開倒車?

資深法官指出,最高法院法官應具備的條件是法律論述能力、學養及獨立審判的堅持,他的每一個判決都深深影響當事人與國家社會,但改革之前試問:現制的人事制度是否不好?有沒有造成大問題?看來似乎沒有,而以目前最高法院法官的年齡看來,五年後,幾乎只剩下不十人留下,人事已不同。

另有庭長指出,眼前該作的改革應是先修改訴訟制度,堅實事實審,將終審法院改為嚴格法律審之後,限制上訴,隨著案件減少及終審法官的離退,逐步縮編終審法官的員額,即可水到渠成,完成金字塔型的訴訟制度;改革要在刀口上,而目前送到司改國是總會有關終審法官的改革議案,熟悉司法的人都明白,這不是對症下藥,只是要換掉現有的終審法官,改換成自己的人馬上來,如此汲汲營營,不過是徒增司法人事受政治干預的風險。

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總結會議將舉行,終審法院法官的選任方式已列入議題,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陳俊宏、高院法官林孟皇分別各自提案,認為總統對終審法院法官僅具形式任命權,不能政治任命。圖/蘇位榮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32&aid=5693518
頁/共2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