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3 02:57:50 世界日報 記者胡毓玲/華府報導 
中華民國國防部海軍司令部出版「海軍抗戰期間作戰經過彙編」,還原海軍以寡抵眾的浴血抗戰史。 (記者胡毓玲/攝影)
中華民國國防部海軍司令部出版「海軍抗戰期間作戰經過彙編」,還原海軍以寡抵眾的浴血抗戰史。 (記者胡毓玲/攝影)
分享
當年蔣中正致海軍部長陳紹寬的手令,指示船艦必要時「連砲沉塞」、「以示我海軍犧牲之精神」。 (記者胡毓玲/攝影)
當年蔣中正致海軍部長陳紹寬的手令,指示船艦必要時「連砲沉塞」、「以示我海軍犧牲之精神」。 (記者胡毓玲/攝影)
分享二戰結束70周年再次喚醒世人對抗戰先烈的緬懷追思,在中華民國抗日史上,多數人對陸、空兩軍的英勇事蹟不陌生,然而海軍扮演的關鍵角色卻鮮為人知。當年抗戰期間,海軍以犧牲全軍成就國家戰略,透過有限力量阻擋敵軍突破,這段史蹟不容遺忘,值得眾人加以認識與紀念。
回顧抗日時期,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面對日軍在長江下游取得優勢,中華民國海軍在會戰初期,遵照命令藉由拆除導航標誌與布雷作為,構築封鎖線,又將艦齡超過40年以上的舊型艦艇自沉於長江,以封鎖航道並分割日本海軍艦隊。
在為時三個月的戰役中,為了阻擋日本海軍沿江西進,中華民國海軍連續兩個月與日軍交戰,擊落七架日本戰機,透過有效封鎖作為,迫使日本陸海軍無法運用長江側翼,放棄從南京、上海間登陸,將國軍精銳部隊包圍殲滅的企圖,而改由從杭州灣登陸,這為南京政府各部門西遷爭取了時間,奠定長期抗戰的基礎。
這段史實,由中華民國國防部海軍司令部出版中英文對照的「海軍抗戰期間作戰經過彙編」加以還原。隨著參戰艦艇作戰報告原稿出現,海軍抗戰事蹟終於得以在70年後公諸於世。
彙編以豐富文獻、照片與圖表,描述當年海軍在戰力懸殊的劣勢下,不惜犧牲全艦兵力,對抗日軍海空強權。根據統計,在對日抗戰前,日軍有265艘戰艦,位居全球第三,中華民國海軍原擁有59艘艦艇,抗戰期間28艘戰艦在上海與南京間的江口被炸毀沉沒,六艘沉於福建廣東沿海,最後僅存留10艘艦艇,但日軍3月亡華的口號未能達成。
前海軍供應司令劉玉光將軍在「紀念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70周年座談會」上,講述海軍抗日歷史。 (記者胡毓玲/攝影)
前海軍供應司令劉玉光將軍在「紀念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70周年座談會」上,講述海軍抗日歷史。 (記者胡毓玲/攝影)
分享曾任海軍供應司令、高齡92歲的劉玉光將軍,日前在馬州舉行的「紀念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70周年座談會」上回憶,當年中日海軍實力懸殊,國軍採取焦土作戰,不僅使用上千噸沙子沉船抵擋日軍,亦善用要塞、砲隊以及布雷等手段,以團體犧牲換取國家生存。
出身海軍的中華民國國防部副部長陳永康在彙編內寫道,綜觀海軍抗戰史,是以犧牲全軍換取國家戰略的實行,全程看似無輝煌戰果,但海軍阻撓日海軍與地面部隊協同,「絕對是國軍長期抗戰諸多戰略中最關鍵部分,重要性更勝淞滬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