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31 中國時報 【南方朔】
政府每年都有龐大的預算,因此政府在經濟活動裡遂永遠是「最大的購買者」。它會買各種大型的公共契約,也會去買各種所費不貲的活動專案;甚至小型的辦公室桌椅文具、衛生紙、茶葉咖啡,加起來也是好大一筆數字。在台灣做生意的都知道「包政府生意」是主要的利基。
做生意的都知道,愈大的購買者愈有報價議價的空間;因此在理論上,「最大的購買者」政府它所買到的東西應該最便宜,這也符合「政府幫人民看緊荷包」道理。但事實上呢?政府買到的東西都反而最貴。為什麼會這樣?
對此,柏克萊加州大學教授賽門(David R. Simon)在他那本不斷新版重印的新經典之作《菁英偏差行為》(Elite Deviance)裡就以專節討論這種骯髒型的犯罪。他指出,應買便宜的反而買貴,它多數都是一種「菁英偏差行為」;它由政府權力由少數人壟斷、政府購買行為的不透明化、官僚體系的官官相護、長期懈怠所造成的集體麻痺,以及政府公務員「只知自掃門前雪,不擋人財路」等惰性密切相關。於是許多價差金額遂以轉了好幾圈的方式,成了回扣和獻金。就以美國為例,它定期會對軍方消費做評量,高爾在副總統任內,有次看到一個普通咖啡壺居然要四百美元,一支普通原子筆也差不多要十美元,連他也氣得歎為觀止。
政府由於是最大購買者,因而有權者得以上下其手的最大案例,乃是尼克森時代的副總統安格紐下台案了。安格紐最先是巴爾的摩市市長,而後當馬里蘭州州長,最後成為尼克森的副手。他在每個行政首長任內,都以買貴的方式,將價差轉為回扣及政治獻金。水門案發生後高官被全面清查,他的弊案也被查出,最後他以認罪協商的方式辭職下台,交換到免於被司法追究的保護,但他撈到的錢其實已夠本了。
一九九○年代,歐美等國貪腐大盛,當代主要反貪專家威爾斯大學教授李維(Michael Levi)及聶爾肯(David Nelken)曾合編了一本論文集《政治的貪腐與貪腐的政治》,該論文集有兩個論點對當今的台灣極有警惕效果:
一、在一九九○年代之前,全體學者及多數民眾,都不假思索的認為貪腐乃是第三世界那些貧窮且落後國家的專利;歐美等已開發國家,除了少數特例外,由於社會富裕,官僚體系紀律良好,已不致有普遍的貪腐。那麼,一九九○年代後歐美各類貪腐大盛,這究竟是因緣湊巧呢?或者是有什麼特別的原因?這個論文集的學者專家們一致的看法是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貪腐從來就不曾停止過,它躲藏在官僚體系內,躲藏在人們甚或國會媒體的集體麻木中;只有當一兩件特別戲劇化的貪腐案例出現,才會刺激到已長期麻木的體系與神經,這時人們才察覺到,認為以前不貪腐或貪腐只是個案,都是麻痺所造成的惰性使然。各種被體制化的貪腐從來就不曾停過!
二、在一九九二、九三年間,義大利在檢察官佩特羅(Di Pietro)率先辦案下,義大利出現反貪潮,不只米蘭的「回扣之都」(Tangentopoli)的惡名傳遍世界,從總理、黨主席等皆無一倖免;義大利的司法反貪使得義大利傳統政黨全都瓦解,政治等於全部重來。學者專家們一致的看法是,貪腐回扣早就全都在那裡,它被整個體制包庇,大家視而不見,習焉不察而已。一定要等到某個敢辦的檢察官出來,國王沒穿衣服的神話才會破滅。
今天的世界已和過去不同了。人們對貪腐,對政府的信任已日益降低。「國際透明組織」全球民調,有六成九認為反貪無力或只是虛應故事;「世界經濟論壇」也做了全球民調,六成一認為政治領袖不誠實,五成三認為權力太大,四成九認為他們不道德,四成五認為他們無能力。由這些顯示大趨勢的全球民心,反貪是反真的或反假的,的確將對未來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我們也在等著看台灣會不會跑出個「台灣的佩特羅」!
(作者為文化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