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李志德、盧德允/台北報導】 2007.01.11 03:51 am
國安局爆發幹員疑似侵吞線民費弊案,根據「壹週刊」報導,國安局負責國內治安的第三處,前年下半年傳出幹員擅自使用「線民費」購買禮品,做為自己公關之用,連帶牽出這筆行之有年的集體貪汙犯行,國安局長薛石民察覺本案牽連太廣後,還以私了方式解決。
國安局昨天發布新聞澄清,該局同仁絕無所謂貪瀆情事,強調該局對情報協助人員協助情蒐,依法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援;經費支付都有嚴謹稽核機制,定期稽查與不定期抽查。經費如有結餘,年底結算報繳。情報作為雖不宜對外詳實公開說明。
國安局並澄清,八十九年時已徵詢學者專家、立法委員意見,律定台灣地區安全情報蒐集範圍,絕不對國內政治人物、政黨活動及媒體進行情蒐工作。
報導指出,二○○五年下半年,中部聯絡組副組長吳及齡,檢舉該組組長蔡清安,利用線民費購買禮品贈送自己的朋友,涉及貪汙。薛石民下令三處官員數度前往查帳,並有意將蔡清安移送法辦。但清查結果卻顯示,整個三處的高層官員,幾乎都有相同的問題,如果徹查,整個三處可能因此「崩解」。
由於擅用線民費事態嚴重,報導指出薛石民改變主意,以內部處理的方式,將北、中、南、東各聯絡組多年累積未用完的線民費,一次全部繳回,二○○六年以前的貪污情節,一概不予追究,涉案的蔡清安也報准退休,提出檢舉的吳及齡調升東聯組組長,把三處「集體貪污」的醜聞硬生生壓下去。
報導指出,國安局三處每年掌管上億元專供國內情報使用的「彈性薪資」,這筆錢俗稱「線民費」,過去卅年,北、中、南、東各聯絡組,由於浮報、虛設或線民死亡等異動,線民費不斷累積,剩餘較多的北、南兩組,各自高達四百萬元,因為沒有任何稽核機制,長久下來就成了組長個人的「小金庫」,如同不受監管的「小國安秘帳」,甚至成為不肖官員「薪資以外的收入」。
至於為國安局情蒐的線民有哪些人,報導指出在清查弊案的過程中,赫然發現線民最多來自記者和議會、國會助理。但近來由於線民需要以真實身份向局內報備,使得許多線民不願曝光,因此日前薛石民指示針對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訪問大陸,以及主席馬英九蒐集的即時情報,績效都不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