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有人溺水,岸上有兩個人恰巧各從河的兩岸路過,分別是甲和乙。
甲縱身一跳入水救人,乙像無頭蒼蠅在岸邊似乎在尋找什麼。
溺水的人被救上岸了,直誇甲是大好人,卻逢人就數落乙的見死不救。
對溺水的人而言,甲是好人,乙是壞人。
但果真是如此嗎?
讓我們回到事發現場:
甲想著:「只要把他救上岸,我就是村裏的英雄了。但我還需要目擊證人...」
乙這時正好出現在河對岸,甲想:「有了!」就跳下水救人。
乙到河邊賞景,瞥見了溺水的人,可他自己不會游泳,只好一邊喊:「救人啊!有人溺水了!」,一邊尋找岸邊是否有可利用來救人的繩索、救生圈...
這時甲出現了,乙看見甲入水救人,心想:「太好了...」
回村之後,甲受到英雄式的擁戴,乙卻不時被冷言冷語處處排擠。
問題是,甲真是好人?乙真是壞人?
我藉由這個比喻,只是想傳達一個訊息供大家作參考:
「善惡的真相,往往取決於思考者的一顆心。而其認定的標準,絕大多數來自於表徵的假像。」
人為心之器,而宗教信仰、道德倫理、法律教條......不過是輔助的規範,有時這些規範會被人誤用,甚而淪為表徵、假像。
『事實』這兩個字,需要花更多心思、精力、與時間,不斷地去抽絲剝繭,才有可能尋獲。端看思考者把自己的一顆心,放在何種定位。
人類史上,尚無人能為善與惡做個絕對的分界,孟荀各執一方,至今仍未勝負。
我倒是認為「善惡本並存」。善,是「利他」;惡,則是「利己」。在心的底層,這兩者同時並存而相抗衡。
若選擇「利他」,之後可能利己,也可能不利己;所以大多數人都會優先選擇「利己」。
先考慮自身利益,這是生物的天性。
能克服這種天性的人,不多。
萬物之靈啊萬物之靈,這個小小的「靈」字,說的不過就是「自身對於善與惡的分界,層次比較高」罷了。
不論性善還是性惡,都需要被引導與教化;而當引導教化都藥石罔顧回天乏術之後,或許,人類就該大方一點承認:除了腦的邏輯和運算能力比較強之外,我們其實與其他牲畜無異。
「只一昧尋求自身利益的人,不過是一頭懂得穿上衣裳掩飾獸性的禽獸。」
善與惡,不是絕對,卻是相對。
端看那小小的一顆心,在兩相掙扎之後,決定往那個方向走。
心的取決,是唯一的分水嶺。
風二少 2007/05/21 不小心又嘮叨了一v一
(P.S.這是回應給蛋丁的)
本文於 2007/05/21 22:31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