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加M型化社會,讓台灣消費者愈來愈懂得「趕緊努力賺錢」、「不敢亂花錢」了。據中央銀行最新公布的「貨幣所得彈性」顯示,今年國人的貨幣所得彈性首度跌破1,從過去長期以來的1.037,下跌至0.963,此一現象意謂著在存款利率偏低、各項投資管道又蓬勃發展的此刻,國人對所擁有資金的操作模式,逐漸轉往如基金、股票、壽險保單或海外市場等,也間接造成民眾消費購買力的縮水。
中央銀行今年最後一次理監事會中,首度修正了貨幣供給額M2年成長目標區,由以往的3.5%-7.5%向下修正為「3%-7%」,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貨幣所得彈性向下滑落」,未來貨幣供給額M2成長目標將不如往來需求來得強勁所致。
央行經研處長施燕表示,我長期以來的貨幣所得彈性為1.037,但現在,民眾手中握有的貨幣所得彈性已經跌破1以下,約0.963。等於是民眾手中握有的貨幣需求數量不如以往,顯示未來央行在貨幣供給M2的供應量上也將較以往略為減少。
造成貨幣所得彈性下跌的原因,主要是民眾希望將新增的所得轉往投資獲利更高的其他非貨幣商品,如基金、股票、壽險保單等金融商品。尤其近來國內利率水準偏低、加上通貨壓力上升,也會影響民眾持有貨幣的數量。整體觀察,就是國人近來持有的貨幣需求已較過去幾年下滑,多少也可看出在低利率時代下,民眾較不願將資金存放在銀行活期或定期存款內,而是轉向共同基金、股票、壽險保單、或海外市場等較易生財的地方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