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狗社
市長:伯士(無言)(妻笛)  副市長: 維摩小詰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商業理財投資理財【 狗社】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本文已被刪除
 瀏覽5,191|回應27推薦5

ian≈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無了
Sam yeh
達卡
咩咩布屋
伯士(無言)(妻笛)

本文因「...」,已由 iann54(iann54) 於 刪除。
 回應文章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吃飽太閒 的 連戰 ?
推薦1


伯士(無言)(妻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伯士(無言)(妻笛)

 吃飽太閒 的 連戰 ?

九二共識爭「翻案」 無聊透頂

民國七十九年,大陸偷渡來台民眾增多,台灣缺乏管道遣返大陸人民,遂採原船遣返,而那些「原船」,多半老舊殘破,一旦失去動力,就只能漂流汪洋,而釀成悲劇。

當時海基、海協尚未成立,筆者以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秘書長的身分銜命前往金門,與大陸的紅十字會代表韓長林先生,簽署了自國民政府遷台以來,兩岸第一個協議「金門協議」,為兩岸的遣返問題,提供了沿用至今的人道框架。

當時雙方也各有主權與國家尊嚴的堅持,但若落入主權爭執,什麼都不必談了。於是雙方有默契的在金門協議中,完全不提「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等與主權定位有關的詞彙。全文中既無「台灣」二字,也沒有「中國」一詞。

即便如此,大家還是僵在落款的日期上。大陸方面堅持以西元紀年,我則堅持以民國紀年。後來的解決方式是各簽各的,於是一份文件上,出現了兩種紀元,大家「各自表述」,比所謂的「九二共識」還早了二年。

為什麼要說這個故事?筆者想說的是,在「九二共識」也就是「一中各表」變成一個「名詞」前,一中各表的作法,早在九○

年兩岸第一個協議的交涉中,即成為雙方的默契。雙方有默契地迴避爭議,就如同馬英九曾說的「不求相互承認,但求相互不否認」,正是這種建設性的模糊,使得兩岸對立數十年後的第一個協議得以誕生,偷渡客、刑事犯等得以安全和人道的遣返,兩岸交流得以開展。

最近國民黨年度例行性文件「中心任務」未將九二共識列入,引起所謂「深藍」群眾強烈反彈,今天國民黨中常會準備重新討論,不管列或不列,大概都有不滿的人。看在最先踐行「一中各表」的筆者眼中,實在有種「天下無事,庸人自擾」的感覺。

要知道,一中各表是兩岸協商的「現實原則」,九二共識也好,一中各表也罷,重點在於做,而不在於說。即便在九○年代,這些名詞並不存在,但卻是兩岸協商的實際準則。

而且說實在話,別說國民黨的政綱仍保有九二共識,就算沒有又如何?最近幾年台灣競爭力節節下滑,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是十三年來最高,許多人民連「吃飽」都成奢求,對比這些迫切的人民痛苦,九二共識在一個區區在野黨的內部例行文件上有沒有列入,真有那麼重要嗎?

當在野黨竭力質疑執政黨只問入聯不問民生,當全國人民對執政者最失望之處也是在於民生經濟搞不好時,這時候所謂的「深藍」,卻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國民黨內部文件上有無「九二共識」之虛名文字打轉爭鬧,這不是和堅持意識形態治國全力拚入聯公投、置民生於不顧的執政黨一般「不食人間煙火」、「不知民間疾苦」、無聊透頂嗎?


北社、南社都不是,只是狗社。THINK & GROW RICH .請來.狗社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129&aid=2491710
富忙族
推薦1


伯士(無言)(妻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伯士(無言)(妻笛)

富忙族 也有危機感

有窮忙族,社會上也有「富忙族」,雖然高人一等的收入令人羨慕,但國內前景混沌不明,兩岸三地人才競爭激烈,這些「富忙族」總覺得自己的位子隨時會被取代,有著莫名的不安全感。

安妮是一家跨國資產管理公司高級主管,月薪四、五十萬元,相當於窮忙族全年收入。

安妮在大陸、新加坡、香港的同事都覬覦她的位子,讓安妮很焦慮,每星期港中台三地跑,甚至日夜顛倒,根本沒有生活品質,戶頭裡的錢與日俱增,卻沒機會花。

四十五歲的陳先生在房仲公司當經理。今年房市景氣明顯鈍化,業績更難做,陳太太是家庭主婦,兩個小孩都念私立小學,要學鋼琴、小提琴,要繳房貸,有老父老母要孝敬,陳先生幾乎都沒有休假時間,只能犧牲休閒,當個賺錢機器。

中央大學人資所教授李誠研究報告指出,很多中、高階人才的薪資令人稱羨,但在現實環境的「逼迫」下,每天還是得像陀螺般轉個不停,台灣社會形成「窮忙、富也忙」情況。


北社、南社都不是,只是狗社。THINK & GROW RICH .請來.狗社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129&aid=2488244
轉錄。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推薦1


伯士(無言)(妻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伯士(無言)(妻笛)

轉錄。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王汎森 院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這個題目我非常喜歡,因為這個題目,對大家多少都有實際的幫助。如果下次我必須再登台演講,我覺得這個題目還可以再發揮一兩次。我是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的,所以我的碩士是在台大歷史研究所,我的博士是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的。我想在座的各位有碩士、有博士,因此我以這兩個階段為主,把我的經驗呈現給各位。

 我從來不認為我是位有成就的學者,我也必須跟各位坦白,我為了要來做這場演講,在所裡碰到剛從美國讀完博士回來的同事,因為他們剛離開博士生的階段,比較有一些自己較獨特的想法,我就問他:「如果你講這個問題,準備要貢獻什麼?」結合了他們的意見,共同醞釀了今天的演講內容,因此這裡面不全是我一個人的觀點。雖然我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都出版了,但不表示我就是一個成功的研究生,因為我也總還有其他方面仍是懵懵懂懂。我的碩士論文是二十年前時報出版公司出版的,我的博士論文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的。你說有特別好嗎?我不敢亂說。我今天只是綜合一些經驗,提供大家參考。



一、研究生與大學生的區別

 首先跟大家說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學生的區別。大學生基本上是來接受學問、接受知識的,然而不管是對於碩士時期或是博士時期的研究而言,都應該準備要開始製造新的知識,我們在美國得到博士學位時都會領到看不懂的畢業證書,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問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內容為何?他告訴我:「裡頭寫的是恭喜你對人類的知識有所創新,因此授予你這個學位。」在中國原本並沒有博碩士的學歷,但是在西方他們原來的用意是,恭賀你已經對人類普遍的知識有所創新,這個創新或大或小,都是對於普遍的知識有所貢獻。這個創新不會因為你做本土與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個我們必須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學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選擇自己的問題取向,學會創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經進入另一個階段,不只是要完全樂在其中,更要從而接受各種有趣的知識,進入製造知識的階段,也就是說你的論文應該有所創新。由接受知識到創造知識,是身為一個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僅如此,還要體認自己不再是個容器,等著老師把某些東西倒在茶杯裡,而是要開始逐步發展和開發自己。做為研究生不再是對於各種新奇的課照單全收,而是要重視問題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碩士或博士的階段裡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課以及讀的書裡面都應該要有一個關注的焦點,而不能像大學那般漫無目標。大學生時代是因為你要盡量開創自己接受任何東西,但是到了碩士生和博士生,有一個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論文,那篇論文是你個人所有武功的總集合,所以這時候必須要有個問題取向的學習。
 

(二)嘗試跨領域研究,主動學習

 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跨越一個重要的領域,將決定你未來的成敗。我也在台大和清華教了十幾年的課,我常常跟學生講,選對一個領域和選對一個問題是成敗的關鍵,而你自己本身必須是帶著問題來探究無限的學問世界,因為你不再像大學時代一樣氾濫無所歸。所以這段時間內,必須選定一個有興趣與關注的主題為出發點,來探究這些知識,產生有機的循環。由於你是自發性的對這個問題產生好奇和興趣,所以你的態度和大學部的學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是一個主動的探索者,並學會悠游在這學術的領域。

 我舉一個例子,我們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先生,得了諾貝爾獎。他曾經在中研院的週報寫過幾篇文章,在他的言論集裡面,或許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覆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為讀了一個叫做馬亨教授的教科書而去美國柏克萊大學唸書,去了以後才發現,這個老師只給他一張支票,跟他說你要花錢你盡量用,但是從來不教他任何東西。可是隔壁那個教授,老師教很多,而且每天學生都是跟著老師學習。他有一次就跟那個老師抱怨:「那你為什麼不教我點東西呢?」那個老師就說:「如果我知道結果,那我要你來這邊唸書做什麼?我就是因為不知道,所以要我們共同探索一個問題、一個未知的領域。」他說其實這兩種教法都有用處,但是他自己從這個什麼都不教他,永遠碰到他只問他「有沒有什麼新發現」的老師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長。所以這兩方面都各自蘊含深層的道理,沒有所謂的好壞,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將這兩個方式結合起來。我為什麼講這個故事呢?就是強調在這個階段,學習是一種「self-help」,並且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self-help」,而不能再像大學時代般,都是純粹用聽的,這個階段的學習要基於對研究問題的好奇和興趣,要帶著一顆熱忱的心來探索這個領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個重要的階段就是 Learn how to learn,不只是學習而已,而是學習如何學習,不再是要去買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學習拿起那一根針,學會繡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學習把目標放在一個標準上,而這一個標準就是你將來要完成碩士或博士論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學去讀書,你會覺得我這一篇論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問題的人相比較。我想即使在台灣也應該要有這樣的心情,你的標準不能單單只是放在旁邊幾個人而已,而應該是要放在領域的普遍人裡面。

 你這篇文章要有新的東西,才算達到的標準,也才符合到我們剛剛講到那張拉丁文的博士證書上面所講的,有所貢獻與創新。

 

二、一個老師怎麼訓練研究生

 第二個,身為老師你要怎麼訓練研究生。我認為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訓練,哪怕是自然科學的訓練,到研究生階段應該更像師徒制,所以來自個人和老師、個人和同儕間密切的互動和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學部坐在那邊單純聽課,聽完就走人是不一樣的,相較之下你的生活應該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識與解答相結合,並且你往後的生活應該或多或少都和這個探索有相關。

(一)善用與老師的夥伴關係,不斷 Research

 我常說英文research這個字非常有意義,search是尋找,而research是再尋找,所以每個人都要research,不斷的一遍一遍再尋找,並進而使你的生活和學習成為一體。中國近代兵學大師蔣百里在他的兵學書中曾說:「生活條件要跟戰鬥條件一致,近代歐洲凡生活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凡生活與戰鬥條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這個來說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條件與你的戰鬥條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著老師與同學共同成長的,當中你所聽到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帶給你無限的啟發。

 回想當時我在美國唸書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隨便在樓梯口碰到任何一個人,他都有辦法幫忙解答你語言上的困難,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臘文……等。所以能幫助解決問題的不單只是你的老師,還包括所有同學以及學習團體。你的學習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當我看到有學生呈現被動或是懈怠的時候,我就會用毛澤東的「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來跟他講:「作研究生不是請客吃飯。」 

(二)藉由大量閱讀和老師提點,進入研究領域

 怎樣進入一個領域最好,我個人覺得只有兩條路,其中一條就是讓他不停的唸書、不停的報告,這是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後不知不覺學生就會知道這個領域有些什麼,我們在不停唸書的時候常常可能會沉溺在細節裡不能自拔,進而失去全景,導致見樹不見林,或是被那幾句英文困住,而忘記全局在講什麼。藉由學生的報告,老師可以講述或是釐清其中的精華內容,經由老師幾句提點,就會慢慢打通任督二脈,逐漸發展一種自發學習的能力,同時也知道碰到問題可以看哪些東西。就像是我在美國唸書的時候,我修過一些我完全沒有背景知識的國家的歷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唸書、不停的逼著自己吸收,而老師也只是不停的開書目,運用這樣的方式慢慢訓練,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時,我發現自己仍然有自我生產及蓄發的能力,因為我知道這個學問大概是什麼樣的輪廓,碰到問題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詢相關的資料。所以努力讓自己的學習產生自發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漸進地練習論文寫作

 到了碩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學位論文,而不管是碩士或博士論文,其規模都遠比你從小學以來所受的教育、所要寫的東西都還要長得多,雖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論文情況是如何,但是史學的論文都要寫二、三十萬字,不然就是十幾二十萬字。寫這麼大的一個篇幅,如何才能有條不紊、條理清楚,並把整體架構組織得通暢可讀?首先,必須要從一千字、五千字、一萬字循序漸進的訓練,先從少的慢慢寫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訓練到可以從一萬字寫到十萬字。這麼大規模的論文誰都寫得出來,問題是寫得好不好,因為這麼大規模的寫作,有這麼許多的註腳,還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論述一體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銅錢;是一間大禮堂,而不是一間小小分割的閣樓。為了完成一個大的、完整的、有機的架構模型,必須要從小規模的篇幅慢慢練習,這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

 因為受電腦的影響,我發現很多學生寫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寫論文時很重要的一點是,文筆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導原則,經過慢慢練習會使你的文筆跟思考產生一致的連貫性。我常跟學生講不必寫的花俏,不必展現你散文的才能,因為這是學術論文,所以關鍵在於要寫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筆當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個人的生命一樣,英文叫style,style本身就像個人一樣帶有一點點天生。因此最重要的還是把內容陳述清楚,從一萬字到最後十萬字的東西,都要架構井然、論述清楚、文筆清晰。

 我在唸書的時候,有一位歐洲史、英國史的大師Lawrence Stone,他目前已經過世了,曾經有一本書訪問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學家,我記得他在訪問中說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話,他說他英文文筆相當好,所以他一輩子沒有被退過稿。因此文筆清楚或是文筆好,對於將來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內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達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這裡不是講究漂亮的style,而是論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

(一)嘗試接受挑戰,勇於克服

 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就是每天、每週或每個月給自己一個挑戰,要每隔一段時間就給自己一個挑戰,挑戰一個你做不到的東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順利克服那個挑戰,但是要努力去嘗試。我在我求學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聰明但卻一無所成的人,因為他們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礙裡面,舉例來說,我在普林斯頓大學碰到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就是沒辦法克服他給自己的挑戰,他就總是東看西看,雖然我也有這個毛病,可是我會定期給我自己一個挑戰,例如:我會告訴自己,在某一個期限內,無論如何一定要把這三行字改掉,或是這個禮拜一定要把這篇草稿寫完,雖然我仍然常常寫不完,但是有這個挑戰跟沒這個挑戰是不一樣的,因為我挑戰三次總會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夠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覺得每一個禮拜的挑戰,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時間延長為一個月的挑戰,去挑戰原來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過也要切記,碩士生是剛開始進入這一個領域的新手,如果一開始問題太小,或是問題大到不能控制,都會造成以後研究的困難。 

(二)論文的寫作是個訓練過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記得我以前的老師所說的一句話:「碩士跟博士是一個訓練的過程,碩士跟博士不是寫經典之作的過程。」我看過很多人,包括我的親戚朋友們,他之所以沒有辦法好好的完成碩士論文,或是博士論文,就是因為他把它當成在寫經典之作的過程,雖然事實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因為之後的時間很難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時間,沉浸在一個主題裡反覆的耕耘,當你做教授的時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纏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時間好好探究一個問題,尤其做教授還要指導學生、上課,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華的時間,當然就是他寫博士、或是碩士論文的時候,而那一本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但不一定要刻意強求,要有這是一個訓練過程的信念,應該清楚知道從哪裡開始,也要知道從哪裡放手,不要無限的追下去。當然我不是否認這個過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把論文的完成當成一個目標,不要成為是一種的心理障礙或是心理負擔。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唸書的時候,那邊舊書攤有一位非常博學多文的舊書店老闆,我常常讚嘆的對他說:「你為什麼不要在大學做教授。」他說:「因為那篇博士論文沒有寫完。」原因在於他把那個博士論文當成要寫一本經典,那當然永遠寫不完。如果真能寫成經典那是最好,就像美麗新境界那部電影的男主角JohnNash一樣,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博士那二十幾頁的論文,不過切記不要把那個當作是目標,因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應該要堅定的告訴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結構嚴謹、論述清楚與言之有物的論文,不要一開始就期待它是經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經典之作,你可能會變成我所看到的那位舊書攤的老闆,至於我為什麼知道他有那麼多學問,是因為那時候我在找一本書,但它並沒有在舊書店裡面,不過他告訴我:「還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後來我對那個領域稍稍懂了之後,證明確實如他所建議的那般。一個舊書店的老闆精熟每一本書,可是他就是永遠無法完成,他夢幻般的學位論文,因為他不知道要在哪裡放手,這一切都只成為空談。

(三)論文的正式寫作

1. 學習有所取捨

 到了寫論文的時候,要能取也要能捨,因為現在資訊爆炸,可以看的書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知識樹,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識樹,才能在那棵樹掛相關的東西,但千萬不要不斷的掛不相關的東西,而且要慢慢的捨掉一些掛不上去的東西,再隨著你的問題跟關心的領域,讓這棵知識樹有主幹和枝葉。然而這棵知識樹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須對所關心的領域中,有用的書籍或是資料非常熟悉。

2. 形成你的知識樹

 我昨天還請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經七十幾歲了,我告訴他我今天要來作演講,就問他:「你如果講這個題目你要怎麼講?」他說:「只有一點,就是那重要的五、六本書要讀好幾遍。」因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還有幾位近代思想大師在芝加哥大學的學生,他們受的訓練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讀原典。這句話很有道理,雖然你不可能只讀那幾本重要的書,但是那五、六本書將逐漸形成你知識樹的主幹,此後的東西要掛在上面,都可以參照這一個架構,然後把不相干的東西暫放一邊。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你不可能讀遍天下所有的好書,所以要學習取捨,了解自己無法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很可能就會落得普林斯頓街上的那位舊書店的老闆一般,因為閱讀太多不是自己所關心的領域的知識,它對於你來說只是一地的散錢。

3. 掌握工具

 在這個階段一定要掌握語文與合適的工具。要有一個外語可以非常流暢的閱讀,要有另外一個語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標題,能學更多當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個語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等,一定要有一個語文能夠非常流暢的閱讀相關書籍,這是起碼的前提。一旦這個工具沒有了,你的視野就會因此大受限制,因為語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沒有這個天窗你這房間就封閉住了。為什麼你要看得懂標題?因為這樣才不會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連標題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來幫你或是自己查相關的資料。其他的工具,不管是統計或是其他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為你將來沒有時間再把這樣的工具學會。

4. 突破學科間的界線

 應該要把跨學科的學習當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學科涉及到的東西必須要對你這棵知識樹有助益,要學會到別的領域稍微偷打幾槍,到別的領域去攝取一些概念,對於本身關心的問題產生另一種不同的啟發,可是不要氾濫無所歸。為什麼要去偷打那幾槍?近幾十年來,人們發現不管是科學或人文,最有創新的部份是發生在學科交會的地方。為什麼會如此?因為我們現在的所有學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紀形成的,而中國再把它轉借過來。十九世紀形成這些知識學科的劃分的時候,很多都帶有那個時代的思想跟學術背景,比如說,中研院的李院長的專長就是物理化學,他之所以得諾貝爾獎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學的交界處做工作。像諾貝爾經濟獎,這二十年來所頒的獎,如果在傳統的經濟學獎來看就是旁門走道,古典經濟學豈會有這些東西,甚至心理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獎,連John Nash這位數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獎,為什麼?因為他們都在學科的交界上,學科跟學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處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學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經search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創新,所以為什麼跨領域學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最重要、最關鍵的,是那一個統攝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學科裡面抓不到,是因為你已經泡在這個學科裡面太久了,你已經拿著手電筒在這個小倉庫裡面照來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還有別的東西可以更好解釋你這些材料的現象,不過這些東西可遇而不可求。John Nash這一位數學家為什麼會得諾貝爾數學獎?為什麼他在賽局理論的博士論文,會在數十年之後得諾貝爾經濟獎?因為他在大學時代上經濟學導論的課,所以他認為數學可以用在經濟方面來思考,而這個東西在一開始,他也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大的用處。他是在數學和經濟學的知識交界之處做突破。有時候在經濟學這一個部分沒有大關係,在數學的這一個部分也沒有大關係,不過兩個加在一起,火花就會蹦出來。

5. 論文題目要有延展性

 對一個碩士生或博士生來說,如果選錯了題目,就是失敗,題目選對了,還有百分之七十勝利的機會。這個問題值得研一、博一的學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實就是要花在這上面,你要不斷的跟老師商量尋找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的問題,而且不要太難。我在國科會當過人文處長,當我離開的時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請案,就有一萬四千個袋子,就要送給一萬四千個教授審查。我當然不可能看那麼多,可是我有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看申訴。有些申訴者認為:「我的研究計畫很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來申訴。」申訴通過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麼我的責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過的案子正式判決前,再拿來看一看。有幾個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來討論的,就是這個題目不必再做了、這個題目本身沒有發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確認選對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經營的題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學生常常選非常難的題目,我說你千萬不要這樣,因為沒有人會仔細去看你研究的困難度,對於難的題目你要花更多的時間閱讀史料,才能得到一點點東西;要擠很多東西,才能篩選出一點點內容,所以你最好選擇一個難易適中的題目。

 我寫過好幾本書,我認為我對每一本書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樣,雖然我寫任何東西我都不滿意,但是在過程中我都絞盡腦汁希望把他寫好。目前為止很多人認為我最好的書,是我二十幾歲剛到史語所那一年所寫的那本書。我在那本書花的時間並不長,那本書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許添明老師同時在當兵的軍營裡面寫的,而且還是用我以前舊的筆記寫的。

 大陸這些年有許多出版社,反覆要求出版我以前的書,尤其是這一本,我說:「不行。」因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讀書筆記,我怕引文有錯字,因為在軍隊營區裡面隨時都要出操、隨時就要集合,手邊又沒有書,怎麼可能好好的去核對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為引用太多書,實在沒有力氣校正。

 為什麼舉這個例子呢?我後來想一想,那本書之所以比較好,可能是因為那個題目可延展性大,那個題目波瀾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認為,我最好的書應該是劍橋大學出的那一本,不過我認為我最好的書一定是用中文寫的,因為這個語文我能掌握,英文我沒辦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讀、寫任何語文一定要練習到你能帶著三分隨意,那時候你才可以說對於這一個語文完全理解與精熟,如果你還無法達到三分的隨意,就表示你還在摸索。

 回到我剛剛講的,其實每一本書、每一篇論文我都很想把它寫好。但是有些東西沒辦法寫好,為什麼?因為一開始選擇的題目不夠好。因此唯有選定題目以後,你的所有訓練跟努力才有價值。我在這裡建議大家,選題的工作要儘早做,所選的題目所要處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為碩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讀書或看資料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時間,讓你沒有餘力思考。而且這個題目要適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會統計學或討厭數字,但卻選了一個全都要靠統計的論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 養成遵照學術格式的寫作習慣

 另一個最基本的訓練,就是平時不管你寫一萬字、三萬字、五萬字都要養成遵照學術規範的習慣,要讓他自然天成,就是說你論文的註腳、格式,在一開始進入研究生的階段就要培養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部份,如果這個習慣沒有養成,人家就會覺得這個論文不嚴謹,之後修改也要花很多時間,因為你的論文規模很大,可能幾百頁,如果一開始弄錯了,後來再重頭改到尾,一定很耗時費力,因此要在一開始就養成習慣,因為我們是在寫論文而不是在寫散文,哪一個逗點應該在哪裡、哪一個書名號該在哪裡、哪一個地方要用引號、哪一個要什麼標點符號,都有一定的規定,用中文寫還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簡稱。在1960年代台灣知識還很封閉的時候,有一個人從美國回來就說:「美國有個不得了的情形,因為有一個人非常不得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得了,他說:「因為這個人的作品到處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ibid。所謂ibid就是同前作者,這個字是從拉丁文發展出來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簡稱,像et. al.就是兩人共同編的。英文有一本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就是專門說明這一些寫作規範。各位要儘早學會中英文的寫作規範,慢慢練習,最後隨性下筆,就能寫出符合規範的文章。

7. 善用圖書館

 圖書館應該是研究生階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讀每一本書,可是要知道有哪些書。我記得我做學生時,新進的書都會放在圖書館的牆上,而身為學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書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書皮就夠了,但是這仍和打電腦是不一樣的,你要實際上熟悉一下那本書,摸一下,看一眼目錄。我知道現在從電腦就可以查到書名,可是我還是非常珍惜這種定期去browse新到的書的感覺,或去看看相關領域的書長成什麼樣子。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學資訊教授,他告訴我他在創造力最高峰的時候,每個禮拜都到他們資訊系圖書室裡,翻閱重要的資訊期刊。所以圖書館應該是身為研究生的人們,最熟悉的地方。不過切記不重要的不要花時間去看,你們生活在資訊氾濫的時代,跟我生長在資訊貧乏的時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長在這一個時代的你,要能有所取捨。我常常看我的學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論文,卻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難過,因為我強調要讀有用、有價值的東西。


8. 留下時間,精緻思考

 還要記得給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時間。一篇論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勝,很重要的是在現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說一定要走理論的路線,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層次再提升兩三步,conceptualize你所看到的東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東西是什麼?整體意義是什麼?整體的輪廓是什麼?千萬不要被枝節淹沒,雖然枝節是你最重要的開始,但是你一天總也要留一些時間好好思考、慢慢沉澱。conceptualize是一種非常難教的東西,我記得我唸書時,有位老師信誓旦旦說要開一門課,教學生如何conceptualize,可是從來都沒開成,因為這非常難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節淹沒的時候,要適時跳出來想一想,所看到的東西有哪些意義?這個意義有沒有廣泛連結到更大層面的知識價值。

 傅斯年先生來到台灣以後,同時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所長及台大的校長。台大有個傅鐘每小時鐘聲有二十一響、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個人,寫了一本書叫《鐘聲二十一響》,當時很轟動。他當時對這二十一響解釋是說:因為台大的學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響是歡迎國家元首二十一響的禮炮。不久前我發現台大在每一個重要的古蹟下面豎一個銅牌,我仔細看看傅鐘下的解釋,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傅斯年當台大校長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句話:「人一天只有二十一個小時,另外三小時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響。我覺得這句話大有道理,可是我覺得三小時可能太多,因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個三十分鐘、一小時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麼?學習跳到比你所看到的東西更高一點的層次去思考。

9. 找到學習的楷模

 我剛到美國唸書的時候,每次寫報告頭皮就重的不得了,因為我們的英文報告三、四十頁,一個學期有四門課的話就有一百六十頁,可是你連註腳都要從頭學習。後來我找到一個好法,就是我每次要寫的時候,把一篇我最喜歡的論文放在旁邊,雖然他寫的題目跟我寫的都沒關係,不過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寫,看看他的注腳、讀幾行,然後我就開始寫。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Pavarotti唱歌劇的時候都會捏著一條手帕,因為他說:「上舞台就像下地獄,太緊張了。」他為了克服緊張,他有習慣性的動作,就是捏著白手帕。我想當年那一篇論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樣,能讓我開始好好寫這篇報告,我學習它裡面如何思考、如何構思、如何照顧全體、如何用英文作註腳。好好的把一位大師的作品讀完,開始模仿和學習他,是入門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開始寫出自己的東西。我也常常鼓勵我的學生,出國半年或是一年到國外看看。像現在國科會有各式各樣的機會,可以增長眼界,可以知道現在的餐館正在賣些什麼菜,回來後自己要作菜也才知道要如何著手。




四、用兩條腿走路,練習培養自己的興趣

 最後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我們的人生是兩隻腳,我們不是靠一隻腳走路。做研究生的時代,固然應該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學業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問題,可是那只是你的一隻腳,另外還有一隻腳是要學習培養一、兩種興趣。很多人後來會發現他的右腳特別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內),也就是因為忘了培養左腳。很多很有名的大學者最後都陷入極度的精神困擾之中,就是因為他只是培養他的右腳,他忘了培養他的左腳,他忘了人生用兩隻腳走路,他少了一個小小的興趣或嗜好,用來好好的調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亞洲週刊》要訪問我,我說:「我不想接受訪問,我不是重要的人。」可是後來他們還是把一個簡單的對話刊出來了,裡面我只記得講了一段話:做一個研究生或一個學者,有兩個感覺最重要--責任感與罪惡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責任感,去寫出好的東西,如果責任感還不夠強,還要有一個罪惡感,你會覺得如果今天沒有好好做幾個小時的工作的話,會有很大的罪惡感。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愛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頁裡面,他花了一千小時和另外一個人只花了十個小時,相對於來說,當然是那花一千個小時所寫出來的文章較好。

 所以為什麼說要趕快選定題目?因為如果太晚選定一個題目,只有一年的時間可以好好耕耘那個題目,早點選定可以有二、三年耕耘那個題目,是三年做出的東西好,還是一年的東西好?如果我們的才智都一樣的話,將三年的努力與思考都灌在上面,當然比一年還要好。



五、營造卓越的大學,分享學術的氛圍

 現在很多人都在討論,何謂卓越的大學?我認為一個好的大學,學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園的許多活動,直接或間接都與學問有關,同學在咖啡廳裡面談論的,直接或間接也都會是學術相關的議題。教授們在餐廳裡面吃飯,談的是「有沒有新的發現」?或是哪個人那天演講到底講了什麼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這種氛圍中的大學,才有可能成為卓越大學。那種交換思想學識、那種互相教育的氣氛不是花錢就有辦法獲得的。我知道錢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東西。一個卓越的大學、一個好的大學、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表示裡面有一個共同關心的焦點,如果沒有的話,這個學校就不可能成為好的大學。
小感想:
 雖然本篇作者是歷史研究員,他對於理工科系的研究生態也許不甚了解,但是基本上,這篇還是很有可讀性,很多想法是值得碩博士生和研究員去學習的。


北社、南社都不是,只是狗社。THINK & GROW RICH .請來.狗社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129&aid=2485755
「豬狗雞」的問題
推薦1


伯士(無言)(妻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伯士(無言)(妻笛)

「長昌」(台灣長瘡不夠?還要流膿? )

政府為何癱瘓:經濟小腦症和政治舞蹈症

七年半來,扁政府的效能可歸結為兩個面向:其一,是國際地位一日不如一日,主政者卻迄今仍在推車撞壁;其二,對內施政一敗塗地,掌權者卻依舊胡亂揮霍。最近物價暴漲政府束手無策,它卻將全部精力用於推動「入聯」,遠民生、弄虛無,本末倒置,政府失能已至癱瘓的地步。

不談柯羅莎颱風後的菜價波動,從更早的油價飆升、民生用品百價齊發,行政部門自始至終袖手旁觀,拿不出任何對策。無論短期的物資調節,或者長期的供應鍊結構調整,扁政府皆形同棄守,無視於小民哀哀之苦。然而,對於陳水扁一聲令下衝刺入聯運動,行政部門卻馬上像活了過來,從郵局、水電等公用部門配合蓋印戳記,到地方政府盜用民眾領取敬老金的印章連署入聯,到各中央部會爭相挖牆掏壁上繳入聯宣傳配合款,上上下下步驟齊一,效率驚人。

政府對民生經濟的冷感,對照它對政治動員的熱中,表面上看,這反映了主政者的偏執與非理性;但實質上,更深的根源在執政黨根本無法透過常態行政來解決問題,所以只能玩弄虛無的政治花招,在高空製造煙幕,轉移民眾的注意。亦即,扁政府的非理性政治操弄,其實是它認清自己的「無能」後的一種理性盤算;那比主政者純然的瘋狂還可怕,因為這已到了冷血刻意耗喪國力與民心的地步。

為什麼無能處理民生問題的人,卻能把入聯運動推得淋漓盡致?祕訣無他:因為入聯運動只要聽指令行事即可,不需要任何智慧或獨立判斷;而處理任何小小的青蔥菜價波動,都需要精確的市場資訊及專業的行政智能,才能在農民、商人及消費者之間維持平衡。以扁政府素來的民粹取向,只想面面討好,碰到這種三難的局面,它既無能力解決,就只好裝作聽不見民眾的哀鳴了。

至於入聯,從頭到尾都不是一個需要思考的決策,本質上也是一個「做比說容易」的事。因為,目前政府推動的工作,其實不是「入聯」,而是「入聯宣傳」;何況,政府宣傳的對象也不是國際社會,而是集中在「內部宣傳」,這何難之有?花人民的錢,洗老百姓的頭腦,標榜政府的偉大志業,施政還有比這個更容易的事嗎?

對於台郵、台電等公司而言,只要聽指令行事就是功績一樁;對財經、國防部門而言,只要配合捐款及跳傘活動即可表示效忠;如此一來,行政部門官員還可能有什麼自主意識,還需要用什麼大腦嗎?包括新聞局長謝志偉跳上院會質詢台代張俊雄搶答,包括財次李瑞倉在部內動員連署入聯、而財長何志欽一問三不知,包括行政院說垃圾費的增收不是決策、而把責任推給環保署,這些意識錯亂、倫理倒置的景象,不就是一個「小腦症」政府的典型徵狀嗎?在這種情況下,謝長廷會把民生經濟說成是「豬狗雞」的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

比起陳水扁執政初期的口口聲聲「改革」,近兩年,不僅改革口號已成絕響,連「拚經濟」的大話都已隨風而逝;顯然,執政者也知道它的謊言已被自己的行動拆穿。日本媒體去年曾以「死體化」一詞來形容扁政權的衰鈍現象,事實上,今天看來,更堪憂慮的,是被一個死體化政權無度糟蹋的台灣。試想,一個患了經濟「小腦症」政府,在操弄政治鬥爭上又患了嚴重的「舞蹈症」,人民如何奢想有太平的日子可過?

一個政府能將國家的問題化約到如此單一的地步,宣稱只要「入聯公投」,就能美化國家,這種「用來世換今生」的神話,能騙台灣人民幾回?民進黨的偏執,其實隱藏了一個更大的祕密;套句流行的話,可以這麼說:笨蛋!你的問題在無能。


北社、南社都不是,只是狗社。THINK & GROW RICH .請來.狗社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129&aid=2468444
屁生金光 (黨) ?
推薦2


伯士(無言)(妻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玉譚天
伯士(無言)(妻笛)

 屁生金光  (黨) ?

民進黨連內鬥也是「自欺欺人」?

民進黨過去曾數度與黨主席級的人物決裂,但以此次黨與游錫堃的決裂事件最不尋常。

一、施明德、許信良及林義雄與民進黨決裂,皆發生在卸任黨主席之後,游錫堃則是首位現任黨主席。二、施明德與許信良是因主張較溫和的台獨路線及兩岸政策,或鼓吹「大和解咖啡」,未被黨內接受;林義雄則是看不慣陳水扁的領導風格,拂袖而去。但游錫堃卻曾是在貪腐風潮中挺扁最力者,現今更是台獨基本教義的典範,如此標竿人物竟遭整肅。三、施、許、林三人皆退黨表態,游錫堃則雖辭黨主席,但仍表示將為民進黨立委選舉與總統大選「盡一己之力」。

此次游錫堃事件,表面雖是關於《正常國家決議文》的文字口角,但在實質上仍以扁謝游三者個人政治生命鬥爭的成分居大。正因如此,此一事件已使民進黨內主要的價值體系受到嚴重衝擊;一切只剩下赤裸裸的鬥爭,為了鬥爭,扼殺了台獨、民主、人品等一切的標準與原則。

陳水扁能夠從貪腐風潮中起死回生,主要是因游錫堃力挺,並以深綠台獨作為陳水扁東山再起的槓桿。風潮期間,游錫堃等以「十一寇」的罪名封殺了黨內的民主辯論,並以禁止黨籍立委進場投票化解了兩次罷免事件。但是,如今游錫堃因特別費案被起訴,起初非但未聞慰留之聲,且各方皆視此為整肅游錫堃的良機;至於游錫堃的台獨立場,竟然變成「破壞團結」的罪名;而決議文之付諸表決,更是欲以「黨內民主」來壓制游錫堃。試問:為什麼陳水扁涉貪腐案而能玩台獨玩得興高采烈,游錫堃涉貪腐案亦玩台獨就是「全黨公敵」?為什麼陳水扁罷免案禁止黨籍立委投票,游錫堃的原版決議文卻要以「黨內民主」羞辱之?如此這般,貪腐竟有差別待遇?台獨竟有兩套標準?「黨內民主」亦竟然成為權謀鬥爭工具?

游錫堃與謝長廷的際遇也大相逕庭。就人品形象言,游錫堃雖因案起訴,但一般輿論皆認為游錫堃較謝長廷清廉耿直(游的操守似亦較陳水扁節制);就政治立場言,游錫堃更較謝長廷「獨」,而謝則較游投機反覆。然而,謝勝游敗的結局,人物清濁的標準何在?政治立場的是非何在?

謝長廷正設法向中間靠攏。他提出開放直航及陸資來台等政策,其實已與「十一寇」無異;而當初因「蘇修路線」遭到黨內轟擊的蘇貞昌,也已回頭搭上謝長廷的「熱帶氣旋」;至於原被指為「十一寇」者,亦紛紛建立一套「又台獨,又兩岸開放」的偽論述,重回陣營;陳水扁則一面封殺游錫堃的「國號正名」,一面玩他的「台灣正名」及「台灣入聯公投」;最後,游錫堃唾面自乾,又再站上輔選舞台,「盡一己之力」……。

請問:為何內鬥?為誰內鬥?聲討「轉移焦點不能改變涉案事實」的蘇貞昌,與「奸巧的謝長廷」有何差異?「開放直航陸資」與「十一寇」有何差異?「蘇修路線」又與「統派謝長廷」有何差異?去年「權力下放,不再輔選」的陳水扁與此時黨政一把抓的陳水扁有何差異?「國號正名」與「正名台灣」有何差異?「陳水扁的貪腐」與「游錫堃的貪汙」有何差異?封殺黨籍立委在罷免案表態的「黨內民主」,與在全代會表決整肅游錫堃的「黨內民主」又有何差異?為何內鬥?為誰內鬥?內鬥假藉了台獨、民主、人品等標準,但亦摧毀了台獨、民主、人品等原則。這樣的內鬥,豈非自欺欺人?

台獨沒有是非,黨內民主沒有原則,人品沒有標準;一切皆歸於權謀鬥爭,而鬥爭破壞了一切的標準及原則。這場慘烈的鬥爭,扁謝似乎擊垮了游錫堃。但難道是扁謝的台獨擊垮了游的台獨?不是。難道是扁謝的黨內民主擊垮了游的黨內民主?不是。難道是扁謝的政治成就擊垮了游的政治成就?不是。難道是扁謝的貪腐擊垮了游的貪腐?也不是。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無原則,無標準;假原則,假標準」的政治鬥爭。勝者不知以何種原則及標準而勝,敗者亦不知因何種原則及標準而敗。

民進黨近年來的生命軌跡,只是不斷地從這一場的內鬥過渡到下一場的內鬥而已。愈鬥愈無標準,毀了一切標準;愈鬥愈無原則,毀了一切原則。於是,連內鬥也淪為一場接著一場的「自欺欺人」!

謝長廷勢成騎虎

葉菊蘭任黨主席及李應元任黨秘書長的氣球戳破;固然是受到黨內其他勢力抵制,但最重要的是未獲陳水扁背書。

倘若陳水扁能找到其他「代理人」,他絕不可能自己出任黨主席;反之,陳水扁自己接任黨主席,主要是因他對謝營葉菊蘭入主黨部多所顧慮。試問:倘若陳水扁為葉菊蘭背書,誰敢說她不能出任黨主席?

就謝長廷的立場來看,首選是葉菊蘭接黨主席,第二個選擇才是由陳水扁出任。因為,謝要贏得大選,扁則為「卸任後維持深綠旗手地位」安排,其間存有重大矛盾;但陳水扁若自己接黨主席,即必須直接承當大選成敗的責任,謝長廷刀口舔血,始有大幅削減陳水扁操弄空間的可能。謝長廷打不得陳水扁這隻老虎,如今被迫騎上虎背!

相對而言,陳水扁必須挾持謝長廷,所以不能讓葉菊蘭出任黨主席。葉若任黨主席,扁欲在大選中挾持謝就多所不便;而謝若在選舉中擺脫了扁,整個黨部又被謝換血改造,則選後扁也不易掌握大局。扁入主黨部,主因是不能讓謝跳出他的手掌心。

因此,從表象上看,扁若出任黨主席,似乎顯示扁謝關係改善;但究其實質,已使扁謝失去緩衝,危機四伏。

謝長廷明明知道,扁出任黨主席,極易形成「陳水扁與馬英九」競選之局;而陳水扁亦知,倘若他接黨主席,則他想要多方操弄的空間必將緊縮。因此,陳水扁出任黨主席,實非謝長廷與陳水扁的第一選擇,卻皆無可奈何地被迫至此。

視「謝」如傷

謝長廷是否真的病得不輕?養病期間竟然大談「貞觀政要」,強調「沉潛的心情,視民如傷」。長仔快快好起來,出門現身吧。否則,換成選民們一同「視謝如傷」,可就沒戲唱了。

謝長廷的失蹤始自「憂憤成疾」,且發生於原先設計成謝蘇造勢大會的民進黨全代會,所以外界紛紛揣測,政治病的成分大過真病。隨時間一天一天過去,游錫堃都打包走人了,陳水扁也已鬆口準備「擔下千斤重擔」了,激烈選戰的男主角卻仍遲遲不現身。難道是宅男歲月太優閒,還是真的腳痛得沒法出門?

謝長廷一方面病中不忘關懷颱風災民,所以「視民如傷」;另方面卻又強調等待「民進黨權力改組底定」的時機。可見也許腳傷加上脊椎受傷之外,長仔的病情發展還真有幾分和「權力改組」的進度有關。果真如此,這樣的病可不好醫。民進黨內權力定於一尊,謝長廷既還沒穩穩搶下那「一尊」的位子,又有如游錫堃等人不時攪動一池春水,蘇貞昌是否真的「肝膽相照」亦有待考驗;如此情勢逼人,也難怪長仔的「療傷期」遲遲結束不了。

如今連呂秀蓮都說很想念謝長廷,馬英九對競選對手遲不露面也頗感遺憾的樣子,謝長廷實在應該早日走出宅男形象,也讓此一「視謝如傷」的局面早日有個解答!

權力鬥爭險惡,政治人物步步為營,要慎防小病鬧成大病,假病鬧成真病。


北社、南社都不是,只是狗社。THINK & GROW RICH .請來.狗社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129&aid=2439549
引用者清單(1)
2007/10/04 15:19 【飆股探勘】 什咪碗糕「屁」?
台灣長瘡不夠?還要流膿?( 屁生 當 民主)(馮京 當 馬涼)
推薦2


伯士(無言)(妻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鄭大呆
伯士(無言)(妻笛)

(中央社記者康世人新加坡2007年9月22日專電)陳水扁總統在美國「CNBC亞洲台」今天播出的專訪中談到卸任總統之後的規劃。他在談到有人說舊總統不要管太多時,他認為,甚至管太少、管得不多也是管,都是多餘的。他會謹記教訓,不會再管下一任總統的事情。

陳總統指出,任何一個民主國家都有定期選舉,因此他兩任八年的任期,於明年五月十九日就到期,五月二十日就會把棒子交出去。

對於前總統李登輝先前有關「舊總統不要管太多」的談話,陳總統也回應表示,舊的總統,也就是卸任的總統變成舊的總統,不只不要管太多,甚至管太少、管得不多也是管,這些都是多餘的,所以他會謹記教訓。

陳總統表示,他卸任總統之後,要做一個民間的、快樂的志工人,做幾個內外孫的阿公,可以含飴弄孫,這樣就心滿意足了。他說:「我不但不會管太多,也不會多管,不會再管下一任總統的事情,這是我必須要牢記在心的」。

陳總統談到任內的政績時,指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完成政黨輪替後,能讓軍隊國家化,台灣言論自由是亞洲第一,特別是公民投票過去被視為洪水猛獸、禁忌、甚至是戰爭,但「我們能夠把它變成法律條文,變成憲法的一部份,又舉行過一次全國性公民投票,明年又有幾個公投即將要舉行」。

陳總統說,他非常高興這一條台灣的民主之路是正確的,也非常感謝美國長期以來對台灣的鼓勵、對台灣的民主支援,才能夠有今天的成果與進步,所以明年他卸任總統之後,已經心滿意足。

當CNBC亞洲台名主持人宋馬汀提到一個假設性的問題,指如果憲法上沒有規定總統不能繼續競選連任,陳總統若能繼續帶領國家,在經濟上會繼續做什麼事時,陳總統又談了許多國政願景。

陳總統談到「區域發展」、「產業發展」和「環境發展」等三個平衡的願景,也談到無線寬頻、數位生活、健康照顧及綠色產業的未來發展前景,更提到盼望繼續推動金融改革。

他強調,改革是條不歸路,也是必走的正確的路,不會因選舉就停止改革步伐,所以金融改革沒有因為選舉而放慢腳步。

陳總統也強調,明年大選後,他確信台灣主體政權一定會繼續執政,明年三月二十二日之後,台灣的明天一定會變好。

他說,套用明年五二零之後新的總統、副總統的名字:謝長廷、蘇貞昌,台灣一定「長昌」。(台灣長瘡不夠?還要流膿? )


北社、南社都不是,只是狗社。THINK & GROW RICH .請來.狗社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129&aid=2422980
引用者清單(1)
2007/09/22 22:59 【飆股探勘】 台灣長瘡不夠?還要流膿?
空!空!空!
推薦1


伯士(無言)(妻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伯士(無言)(妻笛)

市長換總統

新潮流挺陳菊選高雄市長,險勝;挺蘇貞昌選民進黨總統候選人,慘敗。

事後諸葛會說:倘若陳菊去年底未選上高雄市長,蘇貞昌就一定會在總統初選勝出。因為,倘若北高皆輸,民進黨內改革風潮必定爆發,陳水扁必定成為眾矢之的,謝長廷亦必不可能有不成比例的身價;在那種情勢下,蘇貞昌則必然是改革的旗手,更必然是民進黨中興之所寄,初選勝出亦必如探囊取物。

但是,新潮流挺陳菊當選高雄市長,小勝一一一四票。此一勝利,可能是綠營支持者對改革有所寄望而致,亦可能是受林義雄的熱誠感召而致;但是,那場勝利最後竟被陳水扁完全收割,全碗捧去,並闡釋為深綠極獨的勝利。至此,為陳菊抬轎的新潮流非但有功無賞,反而成了黨內過街老鼠。清黨、排藍民調,步步皆是要將新潮流逼入絕境。

新潮流在反貪風潮中棄扁,轉身卻又在總統初選中與阿扁一起挺蘇貞昌。果真是只見權力,不問是非。但是,基層黨員卻看不慣這種朝敵暮友、昨是今非的權力鬧劇,將「扁蘇新聯」打成「命運共同體」。結果,因新潮流選贏高雄市長而翻身的陳水扁,竟然在總統初選中與新潮流一起慘敗。真是機關算盡,卻誤了卿卿的性命!

陳菊若未勝選,蘇貞昌必定可在總統初選出線,而新潮流亦可成為黨內改革的主流。但是,如今因陳菊贏了一席高雄市長,竟輸掉了蘇貞昌競逐總統的機會,更使新潮流幾近崩盤。看小不看大,看近不看遠,可笑,還是可悲?

取市長,失總統,新潮流可申請列入最失敗政治交易的金氏紀錄。

                                                                                                                嗆游! 黨員草擬「正常主席決議文」

更新日期:2007/05/13 18:16 記者:黃逸卿

民進黨初選後,主席游錫$u22531;積極提出「正常國家決議文」,要取代「台灣前途決議文」,不過這動作引發黨內不滿,有黨員私下草擬了所謂正常「主席」決議文,嗆聲以後擔任民進黨主席,智商不得低於齡兒童平均值一半。但也有黨內同志回嗆,如果這樣,也乾脆擬1個「正常黨工決議文」。

游錫$u22531;積極推動「正常國家決議文」,可能動搖民進黨台灣定位的大動作,黨內有前黨工看不下去,乾脆草擬個「正常主席決議文」,回嗆游錫$u22531;,第1條就寫著黨主席的「智商指數」,不得低於全國學齡兒童平均值一半;非執政時期,應高於其平均值,充滿嘲諷意味。綠六組成員李懷仁:「黨主席的智商,我認為應該要明訂1個標準啦,因為從前面看出來,(主席)很多的作法,都是反智的行為,身為執政黨的黨員非常困惑。」

強調只是1群無力改變現狀的黨員,發揮阿Q精神,儘管不是真的要提案全代會,但條文可真「瞎」,包括第7條寫著「黨主席應作為而作為時」,嚴重者,還可以用「鞭刑」,以及第5條,任何議題的公民連署,黨主席不得「不顧廉恥」將各級黨部完成的連署書納為己有。

衝著游錫$u22531;的嘲諷草案,黨中央有人緩頰,有人不滿。民進黨青年部主任周永鴻:「如果可以這樣嘻笑怒罵來談,那我們也許也可以擬1個,正常『黨工』跟『黨員』決議文。」民進黨青年聯盟主席周榆修:「站在我們青盟立場,我覺得很有創意啦,游主席看看,笑笑就好」

挺游與反游的聲音交戰,但既然沒提案,大家姑且放輕,讓初選撕裂傷口,快快癒合。


北社、南社都不是,只是狗社。THINK & GROW RICH .請來.狗社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129&aid=2209836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