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國子民,海的記憶〉得獎感言
今年夏天,去了一趟桃園的竹圍漁港,沿著防波堤、沿著消波塊走,滿地可見人類遺留下的大量垃圾,這些台灣人印象中的習以為常的記憶,卻令我錯愕,我忽然問自己這樣到底算不算看海?望著滿是紅白相間的塑膠袋強權在這片風景裡,看海似乎變成一件很累人的事。
身為海島的子民,對於這片海記憶有多少,海的藍有多深邃?海水的鹹曾否細細地品嚐?而生命裡又有多少親海的經驗?應該擁抱於海的懷中,而現在我們卻變成文明俘虜的囚犯,與海深深刀劃出一條界線,六輕、核能,海岸爬滿了人類利益的宣示,我想我們應該關下電視,好好地去看一看這片海洋。
在這美麗又混亂的時代,身為藝術工作者,我以沉重的心情寫下這篇文章,希望藉由創作盡我所能去拾取那些被人類遺忘的記憶,喚起他們內在初始的感受,也感謝聯合文學給我這個機會發表作品,給予我肯定。19歲的這個夏天,參加文藝營,對我而言充滿著意義,交到許多知音,也脫胎成更成熟的靈魂,未來我會用對藝術虔誠的信仰,繼續深耕這片美麗的土地。
◎作者簡介
白黽
1993年生於桃園市,本名劉文琪,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出生18天細菌感染全身插滿針筒,差點跑回天堂,5歲那年拿起畫筆塗鴉,不知天高地厚地立下當一名藝術家的夢。藝術是我生命裡最大的精神信仰,最私密的部位,我用左手在創作裡頭撫慰靈魂的悲痛,找到慾望的自由。
【評白黽的〈海國子民,海的記憶〉】
詩人的功課
◎孫梓評
現代詩主題可以入世,可以抒情,然而在表現手法上,未臻成熟的作者,恐怕容易使作品流於晦澀難解,或有佳句而無佳篇。如何在詩題與內容間取得平衡、準確扣合命題卻又不過分說破、既獲得創作的愉悅也使閱讀者獲得愉悅,從來都是詩人的功課。
由此,本次參賽作品中,〈海國子民,海的記憶〉雖以圖像詩表現,其準確負荷的訊息容量,遠較他作更多。作者透過三個意象:「消波塊」、「囪」、「核」,畫出台灣本島與離島圖形,一方面標出地理座標,一方面簡潔有力強調出島嶼乖謬現狀:黑金獻給消波塊,潮間帶豎起工業煙囪,核廢料占據離島。海隱形了,島嶼是空心的,一如海國子民對海的記憶──全詩不著一字批判,卻說了太多。
成為圖像詩的必要
◎鯨向海
本詩以科技人工的邊界,阻隔了島嶼與海洋相連的自然景象,僅用「核」、「囪」、「消波塊」幾種象徵,使用最少的字類詞性(例如沒有任何動詞或形容詞或感嘆詞),試圖排列出最寬闊的意境,乃成功的隱喻詩法,直指科技文明一方面「形塑」了島嶼的單調經濟榮景,一方面也由於過度發展帶來了生態環境之毀壞與疏離。配合詩題來讀,更進一步暗示了海國子民將不再親近海洋,對海豐富的記憶風景,也彷彿被百無聊賴的消波塊異化消滅。
而看似平靜無波的圖像詩也有它的潮湧節奏吧,試著朗讀這首詩看看(好吧可能有點困難),但絕對可以在一種趨近於厭煩的重複之中感受到此詩強大的控訴,詩意也因而源源不絕地開展了。
此詩意象,主題,意境都是完整的,有充分成為圖像詩的必要,而非刻意為排而排的造作,於此次參獎作品中相當突出,特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