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全國巡迴文藝營創作獎│散文類首獎】
我的夢想
◎馬慧妍
我記得第一次看到這四個字的情景。那是小學二年級一個炎熱的午後,學生們剛吃完午飯,一個一個回到課室。坐在三人一組狹窄的桌椅上,還在談論午休時各自發生的細節,在一片嘈吵裡,老師進來上課。
每次看見她不帶課本,我們都會特別興奮。因為雖然不知道這節課要做什麼,但至少知道今天不用上課。那天,老師在黑板上寫下「我的夢想」四個字,然後發下原稿紙,限我們兩節課內完成,把文章交到教壇上。小學二年級的我們,一個傳一個地接下紙張,拿起筆,對著雪白的原稿紙,逐格逐格寫。
那時,我們用的原稿紙一張有四百個格子。老師規定我們至少寫滿一半,即二百字的字數,這對二年級的我們來說相當不容易。我只好用力地回想昨晚電視劇中出現的職業,希望能找到一點頭緒寫下去,可是昨天晚上看的是醫療劇,我也不喜歡當醫生,只好放棄這個題材。然後我看著老師,想像自己站在教壇上,監督學生寫作的模樣,可是,一邊想一邊感覺卻很不自然,我又放棄了這個方向。
最後,我想到家附近有一家托兒所,每天下午放學時經過,都看見很多小朋友連跑帶跳地走出來奔向爸媽,門口站著很多阿姨,笑著跟小朋友和爸媽說再見,那個感覺滿開心的。我想了又想,想了良久,在侷促的教室內,風扇搖動的聲音規律地響,展開了人生的第一次幻想。在「我的夢想」後,開展了開辦一所托兒所的夢想。
在成長的路途中,我經歷了很多波折。自從外地工作的爸爸回來後,家中天天充斥著吵鬧與爭執的聲音。我必須找個辦法,讓自己空間上和思想上逃離,於是,我開始閱讀。每天晚上,寫完功課後,我翻開到圖書館借的《簡愛》、《孤雛淚》、《愛的教育》等小說,拚命地閱讀。我把自己投入到另一個看不見的、無限廣闊的宇宙,藉著閱讀,暫時逃離現實的世界,跟著主角的命運,或喜或悲地游走,重點是抽離自己的人生。
這樣,儘管客廳不時傳來爸爸嘈吵,媽媽尖叫大罵的聲音,日復一日,只要我關起房門,就可以專心地投入書本的汪洋裡。在封閉的心靈內另開一扇窗,想像自己活在別處──哪裡都好,只要可以安靜,只要,不是這裡。
四年班的寫作課再次出現「我的夢想」這個題目。那次,我再沒猶豫,對未來的想像,從未如此清晰地出現在腦海中。在四百字的原稿紙上,我洋洋灑灑地寫下了超出字數的夢想:「我的夢想是成為一位作家。」
幾個星期後,老師用紅筆稍作修改,給我們發還作品。那天,她給我一張簇新的原稿紙,讓我整齊地重新抄寫一次,投稿到報紙的少年藝文版上。那篇作品刊登後,被張貼在課室後面的壁報上。有個午後,我站著,觀看自己的名字、學校和班別,印在報紙上,抽象得不像在說我。陽光灑下去,那麼一剎那,我好像看到了夢想在某處閃閃發亮,等待我伸手追尋。
中學開始,在接二連三的測驗、作業、報告中,我們忙著處理一條又一條逼在眉睫的死線,曾經被書寫在白紙上的夢想,感覺像是那麼遙遠而又不真實。老師說,現在拚搏,是為了美好的將來,有好的畢業證書,找份好的工作。看那誰誰誰,初中畢業就輟學,到賭場排班工作,哪天賭場倒閉了,他們要何去何從。所以,還是多讀點書好,你們,是上進的。
是啊,我心想是這樣。我雖在課堂上不算認真,但每次的測驗、考試,都一定作好準備。那個名列前茅的成績,能讓我相信我能主宰自己的人生,達成那個,我心目中那個隱約還在的夢想。
在營營役役的日子裡,高三就這樣到來了。意味著馬不停蹄的考試、寫不完的試題、繁重的報告。升讀大學的壓力,以及伴隨以來對選擇的無力、對未來徬徨的孤單感,每時都持續著壓迫著我的胸膛。當老師們提及,哪個習題哪間大學哪一年有考到,我們就像中了魔咒一樣,往書上畫一條底線,多買一張渺茫的彩券,集體的迷信起來。
我們過著螞蟻一樣忙碌的日子。直至全級第一名的同學,以高分保送的姿態得到澳門政府獎學金,到葡國學習法律。然後我們每天談論隔壁班哪個好成績的同學考上了哪間大學,誰被保送到內地數一數二的名校,還有人得到全額或半額的獎學金到澳門大學就讀。班上有兩個家裡經濟條件不俗的同學,選擇了到外國留學。
而我,我還是謹記成為作家的夢想,選擇了新聞這個專業,選擇了台灣這個地方。我的學校是輔導內地升學為主,教課大綱跟台灣在澳聯考的很不相同,那年,我從理組的精英班,申請轉調文班,一年下來不停地找課外資料準備考試。我史無前例地努力,因為我知道,面對聯考的機制,眼前沒有退路也沒捷徑可走。一切都是分數,只差一點,足以讓我與想像的未來告別。
最後,我考到文班的第一名,卻沒考上國立的大學,那是第一次,我如此努力,卻沒達成的要做的事。我看著我的目標,像公車一樣,追趕時就差那幾公分,但它離開了,載著別人往別處駛,我錯過了。我必須改以另一方法前進,只要,我還記得,我心中要到達的目的地。
依循夢想的途徑一步步地走,我還是一個人來到這裡,在新聞這個專業,學習如何以文字實踐理想。我相信文字的力量,它足以讓社會改變一個形態,創造一個全新的宇宙。到了大學,還是不停地寫、不停地閱讀,在一個又一個孤獨的晚上,對著電腦逐字地敲,直至全世界都入眠了,我一個人清醒著,做美麗的夢,冀盼離我不遠的將來。
三個寒暑轉眼過去,終於,我大四了,在畢業的前夕。這個暑假回澳,同學們談及的,不是理想,而是出路。沒人分享畢業後要達到什麼目標,討論的,都是薪水、福利和假期。有打算到賭場當公關的、有當酒店的、有當售貨員的。幾個富有的同學出國讀研究所,我問,你不是不愛讀書。他說,是,但出來工作,也不知能做什麼,出國回來,起碼英文好,起薪較高。
媒體報導澳門一個高中畢業生,起薪台幣六萬元。同學們都稱羨地說,這樣,澳門的大學生薪水真高。我說,不是,高中畢業去賭場工作才有六萬,但像我大學生去當記者,起薪兩萬八千元台幣。每次家裡圍在一起吃飯,爸媽就對我說,畢業後,趕快去登記公職考試。我說,我不喜歡當公職,當公職像機器人一樣。他們生氣:「你就是這麼不長進。當個記者、什麼作家,能賺多少?你家中還有父母要養,弟弟才剛要升上大學。連養活自己都難,談什麼夢想?」
翻開四年級時寫的日記,那些天馬行空的字,看得隱隱作痛。那些曾被我仔細描述、愉快書寫、最後還被表揚的理想。今天,在生命的第二個關口裡,變成不切實際、不著邊際的夢想。是不是人大了,就不許夢想?我們還是無力地,被各種現實和選擇推擠著行走。當天原稿紙上的夢想,像張用完即棄的車票,載我們完成繳交作業的任務後,就揉成一團,丟到路旁的垃圾筒裡。即使你不丟,它慢慢地褪色,你每天呢喃上面刻著的時間和目的地,那個方向與別人口中所說的相差甚遠。你發現,在夢想的旅途上,似乎注定孤單。
然後才忽然了解,我們太早被灌輸偉大的夢想,電視劇、課本、老師們都展示我們成功的案例,教導我們要成為不平凡又有抱負的人。直至長大後,你才發現,在現實的洪流裡,大部分人都沒法活成他們所說、你腦中想像那樣,所以,不知從何時開始,老師沒再叫我們寫「我的夢想」這個題目,爸媽也沒鼓勵你把它翻出來看。他們沒想過,你會把以前寫過的當真。
所以有時,我寧願沒做過偉大的夢,做個普通人其實已經夠難,如果可以從頭開始,不如先來教導我,如何平凡地,做個快樂的普通人?
〈我的夢想〉得獎感言
收到電郵後重看了自己的作品一次,發現在苦惱的當下,情緒的確容易氾濫,苦了這篇作品(雖然這樣這篇作品真的很真實)。差不多一個月後冷靜下來,又覺得一切其實都很簡單。對所有人事物的喜歡都是本能,不需刻意去培養、沒有理由可供解釋、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阻止,我想我已找到和這個世界對話的方法。再說「我愛文字」之類的話好像有點太多了,謝謝評審們願意一看我的夢想,以後我還要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單純地、快樂地、虔誠地,希望大家都和我一樣。
◎作者簡介
馬慧妍
永遠的旅人和怪人,新聞系準畢業生。喜歡文字,目前為止最自豪的作品是小學四年級寫到高中三年級的日記本,還有2005年至今持續更新的網誌。
【評馬慧妍的〈我的夢想〉】
簡約中帶有厚實的力作
◎徐國能
這次應徵的作品主題多元,作者皆有一定的文字水準。得獎作品可見作者對「散文」一文體的認識深切與駕馭純熟。
首獎作品〈我的夢想〉看似一極為平凡的作文題材,然作者透過「夢想」的追尋,寫出小我在現實與理想中的擺蕩,將一個屬於生命本身的困境詮釋得很完整;文字樸實而親切,簡約中帶著厚實的力量。
最簡單也最困難
◎鄭順聰
「如何平凡地,做個快樂的普通人?」這是首獎〈我的夢想〉最後一句話,命題看似簡單,在這個低起薪年代,無論在台灣,或主述者所處的澳門,真成了年輕人的夢。文中道出一個喜愛寫作的孩子,想將理想與工作結合的心路歷程,文字平實、誠摯感人。
這讓我不禁想問:「如何平實地,寫一篇動人的文章?」此次入圍的作品,多思緒龐雜、敘述跳躍,充分反應現代人的處境,偶有奇思異想,卻破碎不連貫,如同在咖啡廳與人聊天,低頭玩手機,就在印度朋友臉書上按讚,腦中想起的,是美國的舊情人……
曾幾何時,文學不再安藤忠雄式的簡靜絕對,更多Frank Gehry那般的躍動。Gehry的建築看似歪倒,內在結構穩固如山,寫作者是否要自問︰「如何在混亂中,理出一篇不會倒塌的文章?」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