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組導師
廖鴻基
1957年出生,花蓮人,花蓮高中畢業。曾經討海、從事鯨豚生態調查、規劃及推動賞鯨活動、發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隨遠洋漁船從事臺灣遠洋漁業報導、率隊執行繞島計畫、隨貨櫃船執行臺灣海運報導、受邀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訪問作家。曾獲多項文學獎。著有《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來自深海》、《尋找一座島嶼》、《山海小城》、《海洋遊俠》、《臺11線藍色太平洋》、《漂島》、《腳跡船痕》、《海天浮沉》、《領土出航》、《後山鯨書》、《南方以南:海生館駐館筆記》、《飛魚.百合》、《漏網新魚》,及編著《臺灣島巡禮》。
劉克襄
詩人、小說家、自然觀察解說員,野外觀察和古道舊路踏查十餘年,足跡遍及臺灣各地。曾獲時報文學獎新詩推薦獎、臺灣詩獎、吳三連獎、臺灣自然保育獎等。著有詩、散文、小說、繪圖和自然攝影作品等四十餘部,近作有《失落的蔬果》、《永遠的信天翁》、《野狗之丘》、《11元的鐵道旅行》、《十五顆小行星》等。
(散文組講師)
宇文正
◎小品文的寫作
本名鄭瑜雯,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美國南加大東亞所碩士。曾任風尚雜誌主編、中國時報文化版記者、漢光文化編輯部主任、主持電臺「民族樂風」節目。現為聯合報副刊主任。著有短篇小說集《貓的年代》、《台北下雪了》、《幽室裡的愛情》、《台北卡農》;長篇小說《在月光下飛翔》;散文集《顛倒夢想》、《袋鼠女人的真愛手札》、《這是誰家的孩子》、《我將如何記憶你》、《丁香一樣的顏色》等,以及為名作家琦君作傳記《永遠的童話──琦君傳》。
吳 鳴
◎多旋律的散文書寫
本名彭明輝,臺灣花蓮人,原籍客家,1959年生,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聯合文學》執行主編、叢書主任,聯合報編輯;現任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結集作品有《湖邊的沈思》、《心路》、《長堤向晚》、《結愛》、《晚香玉的淨土》、《素描的留白》、《我們在這裡分手》、《浮生逆旅》等散文集。
李瑞騰
◎論旅行散文
1952年生於臺灣南投,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主任、圖書館館長、文學院院長,現為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著有詩集《在中央》,散文集《有風就要停》、《你逐漸向我靠近》,論著《晚清文學思想論》、《臺灣文學風貌》、《文學關懷》、《文學尖端對話》、《文學的出路》、《老殘夢與愛》、《新詩學》等二十餘冊,並編有三十餘種文學圖書。
林文義
◎大散文小筆記
1953年生於臺灣臺北市。少時追隨小說、漫畫名家李費蒙(牛哥)先生習繪,早年曾出版漫畫集6冊,後專注於文學。18歲寫散文、48歲撰小說、53歲習新詩。曾任出版社、雜誌社總編輯、報社記者、研究員、《自立副刊》主編、國會辦公室主任、廣播與電視節目主持人、時政評論員,現專事寫作。著有散文集:《歡愛》、《幸福在他方》、《迷走尋路》、《邊境之書》等37冊。短篇小說集:《鮭魚的故鄉》、《革命家的夜間生活》、《妳的威尼斯》3冊。長篇小說集:《北風之南》、《藍眼睛》、《流旅》3冊。詩集:《旅人與戀人》。主編:《九十六年散文選》等書。最新作品為大散文《遺事八帖》。
苦 苓
◎植物的智慧與感情
本名王裕仁,1955年生,祖籍熱河,宜蘭出生,新竹中學、臺大中文系畢業。曾任中學教師、雜誌編輯、廣播電視主持人,曾獲時報文學獎散文獎、聯合報文學獎小說獎,《中外文學》現代詩獎及吳濁流文學獎,著作五十餘種,盡皆毀棄。現為雪霸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旅遊及自然生態作品散見部落格「苦苓好好玩」。
徐國能
◎靈感與創作
1973生於臺北市,東海大學畢業,臺灣師大文學博士,現任職於臺灣師大國文系。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教育部文學獎、臺灣文學獎等。著有《第九味》、《煮字為藥》等。
張瑞芬
◎年度新書與散文寫作趨勢
1962年生,臺南麻豆人,東吳大學中文博士,現為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近年寫作書評,參加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臺灣現當代作家評論資料」整理,為《臺灣文學年鑑》撰寫年度散文概況,並致力於臺灣當代散文整理與名家訪談,作品收入九歌《評論30家:臺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著有《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評論篇》、《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論評》、《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臺灣當代文學論集》、《鳶尾盛開──文學評評與作家印象》、《春風夢田──臺灣當代文學評論集》,目前正在全力寫《臺灣男性散文50家評論》。
郭強生
臺大外文系畢業,美國紐約大學(NYU)戲劇研究所博士,現為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專任教授。著有小說集《作伴》、《掏出你的手帕》、《傷心時不要跳舞》,散文集《就是捨不得》、《書生》,系列長篇小說《夜行之子》入圍博客來嚴選、德國法蘭克福書展與2011年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劇本《非關男女》獲時報文學獎戲劇首獎、《給我一顆星星》獲文建會劇本創作首獎。近年作品屢選入「年度散文選」、「年度小說選」、《臺灣文學30年菁英選》、《中華民國筆會季刊》等重要選集;至今已出版中文創作作品二十餘部,及英文文學論述專書Ghost Nation: Rethinking American Gothic After 9/11。最近作品為散文集《我是我自己的新郎》。
陳 列
本名陳瑞麟,1946年生於嘉義鄉下農村,淡江文理學院(現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1969年移居花蓮,擔任國中英語師。之後以〈無怨〉獲第三屆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翌年以〈地上歲月〉再次榮獲首獎;1990年以《永遠的山》一書獲時報文學獎推薦獎。現專事寫作。
曾郁雯
◎和風書寫與旅行
1986年臺大歷史系畢業,知名作家與珠寶設計師。為美國寶石學院之研究寶石專家(G.I.A─G.G)。曾為《皇冠》、《中華日報.副刊》、《人間福報.副刊》、《珠寶之星》、《珠寶世界》等執筆撰寫專欄,文章散見《聯合報.副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自由時報.副刊》。亦曾主持臺視「火線聊天室」、寶島新聲「幸福進行曲」、中央廣播電臺「郁見幸福」等節目。歌詞創作〈幸福進行曲〉獲第三十六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劇本《天馬茶房》獲第三十六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提名、歌詞創作〈阿嬤的雨傘是一朵花〉入圍第十六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著有《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等,近作為珠寶專書《就是愛珠寶》、散文集《京都之心》、《和風旅人》。
廖玉蕙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教授新文學創作、古典小說等課程。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中山文藝創作獎、中興文藝獎章及吳魯芹散文獎等。著有散文集《不信溫柔喚不回》、《嫵媚》、《如果記憶像風》、《像我這樣的老師》、《五十歲的公主》、《大食人間煙火》、《純真遺落》、《後來》等二十餘冊;小說集《一枚戒指》、《淡藍氣泡》;語文教學書《文學盛筵》、《文字編織》;訪談錄《走訪捕蝶人》及學術論著《細說桃花扇》、《人生有情淚沾臆》等。
廖鴻基
◎老人與海:談海洋文學
1957年出生,花蓮人,花蓮高中畢業。曾經討海、從事鯨豚生態調查、規劃及推動賞鯨活動、發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隨遠洋漁船從事臺灣遠洋漁業報導、率隊執行繞島計畫、隨貨櫃船執行臺灣海運報導、受邀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訪問作家。曾獲多項文學獎。著有《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來自深海》、《尋找一座島嶼》、《山海小城》、《海洋遊俠》、《臺11線藍色太平洋》、《漂島》、《腳跡船痕》、《海天浮沉》、《領土出航》、《後山鯨書》、《南方以南:海生館駐館筆記》、《飛魚.百合》、《漏網新魚》,及編著《臺灣島巡禮》。
劉克襄
◎我最近的散文思考和旅行
詩人、小說家、自然觀察解說員,野外觀察和古道舊路踏查十餘年,足跡遍及臺灣各地。曾獲時報文學獎新詩推薦獎、臺灣詩獎、吳三連獎、臺灣自然保育獎等。著有詩、散文、小說、繪圖和自然攝影作品等四十餘部,近作有《失落的蔬果》、《永遠的信天翁》、《野狗之丘》、《11元的鐵道旅行》、《十五顆小行星》等。
鍾怡雯
馬來西亞人,現任元智大學中語系教授,曾獲多種文學獎。著有:散文集《河宴》、《垂釣睡眠》、《聽說》、《我和我豢養的宇宙》、《飄浮書房》、《野半島》、《陽光如此明媚》、《鍾怡雯精選集》、《驚情》、《島嶼紀事》;人物傳記《靈鷲山外山:心道法師傳》;論文集《莫言小說:「歷史」的重構》、《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靈魂的經緯度:馬華散文的雨林和心靈圖景》、《內斂的抒情:華文文學論評》、《馬華文學史與浪漫傳統》、《經典的誤讀與定位:華文文學專題研究》;翻譯《我相信我能飛》;散文繪本《枕在你肚腹的時光》、《路燈老了》;並主編多種選集。
文學是唯一的國語,字是冬雷震震夏雨雪,書連結心靈密碼,在無邊的國度,跨越界線,形成聯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