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魔戒首部曲」裡,巫師甘道夫掉入萬丈深淵火焰中的場景嗎?看到那一幕時,你想到了些什麼?你感受到了些什麼?
有人覺得很震驚,認為甘道夫不會就這樣死掉,等到二部曲的時候一定還會「復活」!有人則替他感到難過,認為魔戒遠征隊缺少了靈魂人物,其他人必將難以完成任務。
顯然,同樣的一個劇情場景,卻會帶給每個人,各自不同的想法與感受。現實生活中若真有親人去世時,也會帶給親戚朋友,各自不同的衝擊。
由於甘道夫從一出場開始,就在觀眾的心中塑造了一個正義、勇敢、沈著、睿智的形象,他引導男主角度過重重難關,組織魔戒遠征隊衝破層層障礙,雖然他在開啟魔界之門時,顯得有些狼狽難堪,但他一直帶領著隊員,一步一步朝著最後的目標邁進,觀眾們的心,也亦步亦趨跟隨著他的領導。
但是,他卻突然死了!
雖然我們都知道,人是一定會死的,但是我們的認知體系裡,常常會有一種「妄想」,認為好人是不會死的,或者認為親人是不會離開的。
稍稍修正一番,我們覺得起碼好人不會早死,親人不會突然不見。然而魔界首部曲提醒我們,戲裡面好人可以早死,真實人生中親人亦可能驟逝。
甘道夫掉入萬丈深淵之後,魔界遠征隊的成員失去了信心,同時也失去了希望。他們無法認真為甘道夫的死,好好哀悼一番,於是整個團隊群龍無首、離心離德,甚至相互猜忌,失去信心。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能失去一家之長、一團之首,甚或是一國之君。如果沒有經過適當的哀悼過程,心中的傷總是會隱隱作痛,持續影響團體的運作。
哀悼過程的第一步,要先能認知亡者已逝的事實。通常入殮安葬、守靈服喪的儀式,可以讓家屬們在心理上認可死亡事故;若無法找到遺骸,則會讓家屬感到更加深層的傷慟,情緒更難平復。
哀悼的第二步,應給予整個團體足夠的時間、空間去宣洩情緒。不論是傷心、無望、孤單,或是憤怒、煩惱、不安,都可以透過適當的方式展現出來。
例如:國內一位精神科醫師,在父親去世之後,邀集親友撰稿編纂了一本紀念冊,透過文字永懷父親行誼,可說是最佳範例。
最後,團體成員透過自身及他人的協助,重新與外界建立關係,再度獲得生活中的支持網絡,才完成最終的哀悼步驟。他們懷念逝者,但天人永隔不再是心中永遠的痛;他們祭拜亡魂,但平時也能過好自己的生活。完整度過整個哀悼歷程,才能真正讓死者好好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