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市合併是正確方向,卻非立即解答。
台北市界劃定於1969年。三十七年後的今天,過時的行政區劃就像小時候的童裝,穿在台北市的身上不僅侷限都會肌理的發展,穿上國際舞台也不襯頭。
今天每天有數百萬人穿梭台北縣市,形成一個涵蓋兩千三百多平方公里,六百多萬人口的都會區。然而統計資料中的台北市,卻只涵蓋了272平方公里與260萬人。過時的行政疆界不僅框限住台北都會的整體發展,造成許多資源錯置與區域問題的忽視,例如交通、治安、教育、河川、水源等等事項,就絕非單獨縣或市政府可以解決。面對其他競逐的亞洲城市--例如有六千平方公里、一千七百萬人的上海,兩千平方公里、一千兩百萬人的東京,與一千一百平方公里、七百萬人的香港--台北市就像支半數球員被禁賽的籃球隊,打著一場不公平的比賽。面對這些問題,縣市合併是正確方向,也是我將致力推動的願景。
然而若將一切寄望於未來的縣市合併,卻是對當前發展的卸責。我認為,除了推動縣市合併相關的修法工程,眼前更應儘速建立跨縣市的固定協調平台,致力於連結台北縣市的行政資源、對話規劃構想。在更大的範圍中,該平台也應納入北台其他縣市,以促成北台都會群的整合,迎向亞洲城市群的競逐。面對國際招商與觀光宣傳,我們更是不必等縣市合併,現在就該用「台北都會區」與「北台城市群」的空間概念,縣市合作做整體行銷。
至於正式合併,則需等到多方條件的成熟配合,例如組織人事與許多業務的調整。目前不宜由台北市單方面決定確切時間。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