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交通政策有兩個目標:一是提高大眾交通系統使用率,二是還給行人自在的步行空間。
(1)
讓更多市民樂意搭乘大眾交通系統,一來增加都會區運輸效率,二來能改善空氣與環境品質,是進步城市的一大特徵。在這個方向上,北市府推廣公車專用道是正確政策,卻不是充分的解答。
要讓公車專用道發揮應有的功能,還需配合除新規劃公車的路線、票證、班次。如果我們善用轉乘機制,簡化幹道公車路線,便能有效減少不必要的交錯車流(這是塞車主因)、提升載客率。而更重要的是,你不必是公車達人,不必查看複雜的公車路線,不必望眼欲穿地盯著公車號碼,就能自在悠遊。這不僅提升市民搭乘公車的意願,對外來遊客也是一種體貼。
目前最富爭議的羅斯福路公車專用道,正證明配套的重要。實施之初就是沒考慮到公館圓環七岔路口的複雜車流,才導致嚴重塞車。據聞日前北市府已調整部分公車迴轉路線,簡化車流,已有部分改善。不過我仍希望交通局能在全線通車後三個月內,作一次嚴謹的效益評估。如果以現行調整,公車專用道的實施利不抵弊,就應先行暫緩,加速相關配套措施的規劃。立意良善的政策,若因規劃不全而徒惹民怨,是很可惜的。
(2)
走過倫敦巴黎幾個大都會,你會承認,行人的尊嚴,是進步城市的另一個重要指標。因此我將致力於整平騎樓,清除路霸。這些問題的解決,關鍵不在政策的包裝詞藻,而在協調誠意與執行魄力。對於這點,我過去整治二仁溪的經驗給了我充分信心。
至於機車退出騎樓人行道的政策,立意雖好,卻因對機車族衝擊甚大,需更謹慎推行。為減少對機車騎士的衝擊,我將在捷運站附近規劃大量機車停車場,鼓勵民間停車場規劃機車收費停車格,並釋出部分汽車停車格的作法因應。對於以機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行業,則輔以特殊臨停証管理。不過最根本的,還是要回歸到建立一個更便捷、覆蓋率廣的大眾交通系統,讓更多機車騎士願意改搭公車捷運。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